|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
点评
德州的蚊子比贵州的还要大吗?贵州省可有十大怪,其中一怪就是:两个蚊子炒碗菜。
| ||
| ||
点评
不能说明上海人都调到马鞍山,何况林绍乐不是上海航校而是上海交大毕业生。
我厂有4到5名上航学生陸续对调到马鞍山
我听说好多上海航校的同学调不回上海,就先调到马鞍山。
| ||
点评
到了什么年代了,该使用电褥子了吧。我在11月15日供暖之前3月15日停暖之后都要使用一段时间的电褥子。要不然真挺不住。我们早已不再是傻小子睡凉炕的年龄了,火力不足了。
我是按着北京的习惯写成了取暖费,当地叫烤火费。烤火费又不烤,,所以我叫它“挨冻钱”。
| ||
点评
纠错:“活”错了,应是“和”。
最初还是很留恋航空事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就淡忘了。对航校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喜恨交加吧,她是我积累知识的摇篮,也是她,把我抛向了无底深渊!
记得是1969年春节,我没回北京。信萌萌回京探亲返回,宿舍太冷,我去给他们把煤和黄土活在一起,又一个个攥成了煤球。感动的她给了我一大把捎回来得奶糖。
我倒觉得没有那么失落,虽然从心里还是经常想念航空事业,想念分到各地的校友。我们很快就和身边的工人师傅以及自已的工作融合到一起。我还领了个炉子,从厂里“拿”点煤,擦机床剩下的油棉纱,都可取暖。
谁说不是呀!
| ||
| ||
| ||
| ||
点评
还真没有,谁没事上臭水沟子旁边谈恋爱呀。再说,潍坊当时就是落后,远没有青岛那么开放。当然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也老了。
| ||
| ||
点评
为此,三三曾经表扬过关辅导员,思想工作做得好,做的很贴心。
33领导:三科辅导员叫关盛隆,南京人,飞501班张瑞珍的老公,以前较瘦,上次见他面部变形,认不出来了。张与关结婚后,从沈阳调回北京。
| ||
| ||
点评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
| ||
| ||
| |
| ||
| ||
| ||
| ||
点评
耶!竹兄:久违了。近来可好?忙些啥呢?
我在黄县的工资和33领导说的一样,山东好多地方都是按3类地区的工资待遇。到北京以后和33领导相同,40.10---47.30,可能那时这些单位的工资级别一样。
这就是地方差别,单位差别。
德州实习期29.50元,二级工34.52元。我点到北京立即涨到40.10元;上大学期间涨一级是47.30元。
| ||
| ||
| ||
点评
谢谢三三介绍了这么多的”德州人“。我认识武汉的陈尧明和许福玲,他们是那么热情,包容了那么多外地的单身汉。那是我第二次到德州看铭新,你可能回家了,西安的田景阳一起到陈许家包水饺。陈尧明热情的说我们是大家
| ||
点评
佩服您的记忆力。我都稀里糊涂的了。只记得是84年是46元,到89年是124元,后来就稀里糊涂的了(因为加了效益工资)也分不清哪些是固定工资的了
1977年涨到52.50元/月。
陈学长七七年工资涨到了什么档口?
北京中专毕业32,转正37;大学46,转正技术干部55,转为行政干部是56。
陈学长记忆力超强!
| ||
| ||
点评
你能认识教授多荣幸呀,那个时代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没有那个难忘的时代,能有你这么精彩的小品文吗?!
得等到再次念书的时候吧?
因果。嘻嘻。领导。您也应当感谢那个单位(要不是他们叫教授去毛刺,您能那时就认识教授?
好人一路平安!
| ||
点评
蒙古大夫(半吊子)害人啊!
| ||
| ||
点评
这么点小事有必要争执吗?俺可是从小就这么叫的。
你1967年以前也叫水饺吗?绝对不会!
水饺在山东有的地方叫“扁食”,潍坊叫“鼔渣”,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两个字。我反正一直叫水饺。
我是挑刺战斗队的,现在挑错。1、水饺说法不妥;2、50年有误。哈哈!
甜蜜的回忆,真挚的友谊!
|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1 23:28 , Processed in 1.22007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