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到正月初一,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见了面都要拱手作揖,说“恭喜恭喜、发财发财”之类的喜庆话。家里也安排好拜年的日程,今日到谁家,明日到谁家,哪天谁谁来我家,要有个算计。要是细说起来,这种事实在没有意思,你给我拜年,我得回拜,我到你家,你也得照样来我家。这种“繁文缛节”虽然人人厌烦,但谁都不好意思先行破除。往往是你在去他家的路上,他也在前往你家的途中。除非对长辈的拜年,一般都是约定了日期,或者已形成惯例,长辈在家静候晚辈的拜访。 : y: J3 V& ]7 O& S( n$ \1 T, k _
孩童时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大人有时也派我们孩子替他们到一些较为亲近的朋友、街坊家中代为拜年,这都是文革开始后的事了。 ' Y/ Q& O; Q6 _" X
那时如果去朋友或亲戚家,总要买些礼品带着,礼品的多少视关系的远近而定。小的时候看见外面来给爷爷拜年的都是带着蒲包,里面装有各色糕点,外面以蒲包装裹,表面放一张红纸,写有喜字。后来蒲包渐渐没了,替代品是纸做的点心匣子,同样在捆绑时放一张红纸,也写有喜庆的字眼,现在北京的“稻香村”仍然如此。
. a) x( `( |& T) X- I如果关系一般,只是出于礼貌和礼节进行拜访,则空手去的时候较多。见了面彼此互道新喜,把家长的意思表达清楚,吃一块对方招待的糖,略坐片刻便起身告辞,对方也不做太多的挽留。你走后可能还会有第二拨、第三拨的拜年者到他家拜年。等你回到家,可能得知家里也来过几拨人了。
/ W" H! j# a' X& v) [8 A$ a如果是到亲戚家,那是会留饭的。把带的东西交给要拜访的主人,你会安安稳稳的坐下,陪着长辈说话。该问的一一都会问到,你也拣着能说的一一作了回答。说到高兴处,相互击掌庆幸,说到伤心时,大家也会一起唏嘘。说的人时而平静,时而激动,听的人时而扼腕,时而叹息。总之都是家里的话题,大人、孩子、友人、街坊、全都顾及,无一遗漏。
/ A. n/ ~5 T2 Z1 D8 _过去一到过年,每天忙忙碌碌穿梭在各家各户,到该上班了有时还会突然想起谁谁家还没去,在正月十五以前想法还要补上。现在可好了,自从家家安了电话,过去半天的事现在几分钟就解决了。更有甚者是手机的出现,一个短信群发至多少个手机上,几分钟的事也就用几秒钟彻底搞定。你们说现在的这种拜年,是真情还是假意?
k& _2 a+ C7 s# ^ffice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