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请我看《金陵十三钗》,踏进了久违的电影院。坐在舒适的沙发座上,望着面积不大的观众席和寥寥无几看电影的人,不禁回想起从前看电影的情景。 & A1 `7 z# j# L3 |4 F( w5 }5 [
学生时代我家周边有大华、红星、儿童几个电影院,稍微远点还有一个俱乐部,其中设施最好的是大华影院。
+ a! i1 G C9 l7 J几个影院中大华是首映影院,新拍摄的电影第一轮先在它那放映,票价也会高些。红星是以放映纪录片为主,也放映故事片。俱乐部一般放映的都是首映之后的电影了,相对票价就低一些,作为学生首选的就是这种低票价的俱乐部。
6 }' Y- o) L& T那时候看电影根据不同组合也是分不同的时间段的。一家人去看电影往往都是晚场。吃过晚饭,几个孩子伴随着父母向电影院走去,一路上说说笑笑特别高兴。尤其孩子们能跟自己的父母一块看场电影在当时算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很令人兴奋。
. T& E' }# {1 N( x2 K$ q- u影院门口早已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若是新上映的好片,等退票的人能排出半条胡同。他们手里拿着面值不等的钞票,嘴里不停地问着:“有退票嘛,有退票嘛?”一脸祈盼状。手里有票的人脸上略带歉意之色,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随口回答着没有,心里一阵得意感。 7 C5 M6 _: h( Q- v0 ]6 z7 M
有的人在影院门口碰见熟识的人,故意装作惊讶的样子:“你也来了,有票吗,几个人?”另一个也立刻热情洋溢:“嗨,真巧,你和谁来的?”然后相互介绍一同来的人。 4 M! W" L6 z& C8 x; H! t8 V
影院检票员站在门口两侧,认真负责的查验电影票,不时为小孩的身高与家长发生争执。这时候影院成了强势一方,说不让你进你就进不去。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原因不能看电影,只好怏怏不乐的把票卖掉。
L. @* \. K; ?) X6 a一听有人退票,“轰”的一声等退票的人蜂拥而至,不知多少只手伸向退票人。只见一群人搅在一块,一会向东,一会向西,乱作一团。最后的结果或是人群散去,退票人衣衫不整,票款两无。或是一张票被数只手抓住,各不相让,最后“嘶啦”一声碎成数片,谁都别看了。 u3 O6 O" h: p% J% W. D8 D
有经验的退票人都是悄不吱声的把等票人拉到一边,悄悄地问,或者是把等票的人带到远远的地方再卖,通过退票就能看出一个人有无成熟的社会经验。 + O; y& s7 i8 ^8 h8 |
有些人不愿意早早的进入影院,但大部分人是愿意进去的。 0 n! p: E0 R6 ?. W1 J
进到休息厅,喝水的、买零食的、看剧照的、聊天说话的什么样都有,大都安安稳稳。也有来回乱窜的,乱窜的都是半大小子,或同学、或邻居结伴而来。越是人多越兴奋,一不留神撞到人招来几句责骂,根本就不在乎。
& z" _3 a4 z8 a) i2 a观众厅就安静了许多。坐在翻盖椅子上窃窃私语的大多是情侣,他们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一般都是男方热切、激动,兴奋得满脸通红,上下嘴唇飞快翻动不知在对女方说些什么。而女方就要矜持许多,脸上挂着微笑,含情脉脉的望着男友不怕辛苦的嘴,不时用目光或表情来响应。两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空间中,忘掉了身边的一切。
& z3 J; K8 ^) H8 F呼儿唤女大声斥责的是母亲,伟大的女性,即便获得一个休息的机会也要带着儿女一同享受。他们的父亲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心中同样充满了爱,除了对自己的子女外还有为家庭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妻子。此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很幸福的看场电影,其乐融融。 4 v8 s* Q2 A9 J; K7 J, o( o2 k) r: O
音箱里播放着轻音乐,大多是广东音乐,如《彩云追月》、《步步高》、《金蛇狂舞》、《喜洋洋》。现在我有时听到这些乐曲还恍如有坐在电影院里的感觉。
1 f3 ~0 c9 j4 ^+ q* T- e9 H$ U一遍铃声,两遍铃声,等到第三遍铃声响过,影院里已经鸦雀无声,大窗户的窗帘早已拉上,灯光也已熄灭,迟到的观众自觉的放轻脚步,电影开始了。
0 l0 k+ Y# ]4 F/ s随着“剧终”两个字的出现,观众开始散场。跟放映前一样,合、放翻盖椅子的动作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不拘小节的人随便的把椅子放上放下,发出“嘭、嘭”的响声,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些有教养和懂礼貌的人是轻轻地抬起放下。事情不大,折射出每个人的家庭教养和行事原则,冰心老人说过:“人的素质是装不出来的。” ' F( {* Z7 i9 \. f, K0 J7 P
电影看完了,时间也接近午夜,空旷的街道阒无一人。年幼的弟弟妹妹或许已经趴在父亲的肩膀上睡着了,一家人拖着有些疲沓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大些的孩子虽然有些睏意,但脑海里还回放着刚才的电影画面,第二天和同学吹嘘的话资已经准备好了。 - f# P2 `* x0 L: ~2 ]% v" G
好的电影,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里面的台词都已经熟悉得随口而出。例如把某种东西扔在地上,当有人要捡的时候,就会突然伸出一只脚踩向那只手,同时传出一句:“塞里姆,你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当某个人要领着大家去某个地方,就会有一个人学着日本人的腔调说:“到你家去。”活生生一幅松井的嘴脸。最逗的一次是在自习课上,老师辅导完几何题后问一个同学明白了没有,这位同学站起来学着《地雷战》里伪军的样子装作恍然大悟的说:“明白了、明白了。”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连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 t8 Z8 ]. T5 ~( b& _1 q! m7 S/ L& w
我们学校还有个同学很喜欢电影《刘三姐》的插曲,据说他一连看了十几遍《刘三姐》,真执著。 0 ~5 k8 N3 D+ X' F% N4 R! o9 W5 ]
有一阵我们还喜欢赶电影。那时候《北京日报》的第三版有电影预告,头一天我们选择好了,等到第二天下午自习课一散,立刻向离学校不远的俱乐部跑去,赶下午四点多的一场电影。我们赶电影是有原因的,因为俱乐部在一定时间段内学生票只要五分钱。
9 v: b, q) \$ `( n我有位住在红星影院对面胡同里的同学,他看的电影极多,但都是下半场,问他电影开头的情节他全不知道。时间长了他对我们说,红星影院的检票员有个习惯,等电影开演二十分钟后就离开门口回屋里了。他们住在附近的孩子摸到这个规律,等检票员一走立刻偷偷的溜进去免费白看,所以他只知道电影的结尾。
( u5 A1 ]! Z; o! z放暑假我们就到儿童影院看电影,票价五分,看完了还可以在东单体育场玩半天,当时对于我们来说已经算是很幸福的生活了。
8 h1 V3 Q. [# ^& A; v( H0 G我们那个时代的电影既是一种消遣的娱乐,也是受教育的课堂,电影中的说教对我们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每当影片中好人受到折磨和迫害时,我们紧张的不能自己,有的人都情不自禁的喊出声音来。当在最危险地时候我们好人的救兵来了,冲锋号吹响了,我们会激动的拼命鼓掌,发出兴奋得欢呼声。影片里出现滑稽、幽默的镜头,我们会发出会心的笑声。我们那时看完一部电影会久久回味,同学之间反复谈论影片里的细节和动作,乐此不疲。 * p; b4 m2 j5 M5 S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电影不知看过多少部,总得感觉现在的影片不如过去。过去的电影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烟火,从布景到美术,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不管正面还是反面演员,每个人都有生活,演什么像什么。服装、道具全以假乱真,让人很信服。尤其是电影插曲,相当多的插曲几十年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在我们知青的聚会上,经常有人唱起《敖包相会》和《弹起我亲爱的土琵琶》,大家想想,这都是多少年前拍摄的电影啊,几乎和我们年龄一般大了。
* U2 p: Z$ P- Q看看现在的电影,动辄投入几千万上亿元,华丽的服饰,豪华的布景,浩大的场面,令人咂舌的片酬,但拍出的电影总让人觉得不对劲。弘扬主旋律的影片里面的受苦人比周扒皮长得都胖,炮弹爆炸就像春节的烟火,红军战士拿枪的姿势跟好莱坞的动作片一样。除此外剧本的编造痕迹太过明显,完全脱离了现实,或者把历史事件给演义成戏说。最省事的就是翻拍,翻拍的结果只有一个:黄鼠狼下耗子。
/ Q# q3 }# ~) {8 a! k过去那种看电影前的激动、兴奋和祈盼,不知现在的人们还有没有。 * U! H6 E4 K( d n6 {9 b* q! Z& a
fficeffice" /> . O$ v& P8 W& T4 J" x! \- x
,
; f6 y& e8 t4 x, N6 F8 A, 8 w/ L4 k, k) |
: X5 | ] X4 R2 r" {, _; V7 \
6 q8 e" K7 q5 d! z/ r7 I
. i- W4 \1 s- h$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8 10:30: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