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1|回复: 17

[原创]北京的叫卖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2-24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f+ I: T5 @5 K" ~" D* w( A

有人说北京的文化就是胡同文化,一点不假。没有胡同成不了北京,没有胡同文化,也就不存在北京文化。而北京的胡同文化,就是叫卖文化。叫卖文化分两种,一种是吆喝,另一种是响器。这些日夜陪伴我们的叫卖声,其实就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民间文化,也是原生态的民间音乐。

5 V2 t( @1 _/ N) p9 }. ?

笔者小的时候,最早接触的胡同文化是剃头。

7 ~' C) V5 B( u' f

过去北京理发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理发铺,里面几把椅子,理发师有男有女,都用手推子。还有一种是剃头挑子,有凳子,有小火炉子,上面蹲一个大铜盆,里面有热水,这种理发常常是以刮为主。再有一种是串胡同的,手拿“唤头”。唤头是一个大音叉,用一根铜棒自下向上一划,铮铮作响。住家的听见响声,就知道剃头的来了,开门唤进来,一般是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小孩剃头,这里面就包括幼时的我。

7 B% r% G5 I5 K

那时候我很小,时间长了给我剃头的师傅就掌握了规律,每当门口唤头一响,就是我该剃头的时候了。

& P/ }/ A" ^' j4 g4 L+ N' H

北京还有一种用器具来表示的是打小鼓的,这些人身穿长袍,穿梭于各个宅门儿之间,专门收购古玩玉器和皮货等较为值钱的物品。他们对于金银玉器颇有研究,一般不会打眼,遇到不太明白的卖主,还能以真乱假,从中小挣一笔外快。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经跟他们打过交道,故印象较深。

8 A: t/ i% L o

在各种叫卖声中,令我动容的是两种叫卖声。

7 ~" n. I. e. h' \( G1 `5 d

远处胡同尽头慢慢走来一个满头蓬松白发,浑身破烂的衣服,背后背着一个大竹筐的老太太,用一种有气无力的嗓音拉着长长的腔调喊着:“有破烂-----我买,有旧衣裳-----我买。”声音里透着一种哀求,一种挣扎。每当我听见这声音,心里总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觉得这个老太太太可怜了,那么大的年龄,还在为衣食奔波。看着她那盛着几件破衣烂衫的大竹筐,心里就想,他的儿女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养活自己的妈妈。

9 `& W7 N6 j0 s7 b& r

另一种是半夜卖硬面饽饽的老头。

$ Q2 v- z: h2 `$ u; @

一个寒冷的冬夜,夜深人静、北风呼啸,风刮得电线也发出嗖嗖的响声。一家人团团围坐在火炉旁,或者在听大人讲故事,或者在看着喜爱的图书。忽然从外面传来一声苍老的,略带沙哑的叫卖:“硬面呐饽----饽”。听到这凄凉的喊声,心头顿感酸楚,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年老体弱的老汉,背着一个沉重的木箱,里面装着寥寥不多的硬面饽饽,穿着薄不挡风的棉袄,在刺骨的寒风下艰难地走着。他就像那个卖火柴的女孩一样,希望住在温暖的房子里的人都出来买他的硬面饽饽,早卖完了也好早一些回到自己的家里。随着“硬面饽饽----”渐渐远去的声音,我知道今天胡同里依然没有人出来买他的饽饽,他还要在这寒冷的冬夜里继续走着。何时才能卖完啊?如果此时你依偎在温暖的被窝里,你会感到被窝的温暖是多么的幸福。

4 w3 [8 E) V2 O8 ~( y8 l4 ^

这两种叫卖声真的让人听了心酸。

1 Q& o7 j3 f4 _: L* i" y: l. W

北京的叫卖声是丰富多彩的;修理搓板的以一声底气十足的“修理---搓板”宣布了他的到来。如果有人修理搓板,他会把搓板放到一个架子上,用一把半圆的刀具一下下把几乎磨平的棱沟给刨深了。

3 j3 r' l1 m, H$ ]' A* v

“大小----小金鱼哎”,随着卖小金鱼的吆喝声,一副担子挑进了胡同。担子的一头是个木盆,里面隔开几个空间,装着大小不一的各种金鱼,另一头装的是各式玻璃鱼缸。这时孩子们都围了过去,七嘴八舌的看热闹。夏天卖小金鱼还卖蛤蟆骨朵,我曾经看见过有人喝蛤蟆骨朵,据说能治病,治什么病不知道。

4 y; n/ E& g2 A

肩挎一个木桶,上面盖着小棉被,一声“烂乎呔烂蚕豆喂”,这是卖蚕豆的,煮的烂但不糜。听到他的喊声,鼻子里仿佛立刻闻到了大料煮蚕豆的香气。你如果买五分钱的,他会用旧报纸把蚕豆包成一个三角包,放到手里还热乎乎的。

9 Y( @ M4 ~, A+ g( g

推着独轮车,满脸放油光的是卖烂糊芸豆的,或者是卖五香酱牛肉的。他们都是回族的买卖人,衣着整洁,车具擦拭的很干净。芸豆可以零卖也可以捏成芸豆饼,再撒上细盐末。酱牛肉买多少切多少,也撒上花椒盐。掉下点碎渣卖肉的随手放进嘴里,因此一个个都吃得红光满面。

9 |5 c, m. o2 P6 k" ~ o

除了叫卖声,还有用响器来表示的。

2 g9 L Z9 Y7 I. q0 L; Y

动静大的是磨剪子炝菜刀的,一声刺耳难听喇叭声,告诉大家我磨剪子的来了。要不就是一挂铁片,用手一抡发出哗哗的响声,随后一声吆喝:“磨剪子来----炝菜刀。”

: [; _8 }+ X* }7 K7 x

动静小的是卖零食的担子,两只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画片,专门做小孩的生意。孩子们最爱买的是拿一个用糯米做的小碗,里面盛上酸枣面或者山楂做的糊糊,给你一个木片做的小勺子,一勺一勺㧟着吃,最后连小碗一块塞进嘴里。fficeffice" />

2 V) q' R5 P* ~; S) I: Z3 ]' \

我小时候见到的各种小贩太多了,卖菜的,吆喝起来声音悠扬顿挫,各种蔬菜一一道来,即清楚又好听,每种菜都有形容词。那时候人们都是管辣椒叫辣秦椒,现在可好,外来语几乎把北京话顶替了一半。副食店敲梆子的,油盐酱醋茶,车里的货物一样不缺;背着花盆摇煤球的,一个个就像黑李逵;卖水的从不敢惹着小孩,怕趁他不注意把堵水的木塞子拔了,他得几天白干;卖酱豆腐的骑着自行车吆喝着“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酱豆腐。”记得人们每次买完了都说:“您再多给点汤。”

3 g' f& b' {/ o- w+ q

总之,凡老百姓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有人卖,送货上门川流不息。可是他们好像商量过一样,从不扎堆,绝没有让人感到厌烦的时候。卖完东西地面也很干净,最脏的就是焊洋铁壶的,虽然他的活脏,但孩子们也最爱看。最感兴趣的是镪水,大了以后才知道镪水就是盐酸。

- k9 O5 o5 r7 F3 U( h& @

在北京也有几种从来不吆喝的买卖,一种是修理皮、便鞋的,不吆喝。一种是捏江米面人的,不吆喝。还有卖鸡毛掸子,也不吆喝。

/ W8 |) d9 E) V& Z( t* m

那时北京有耍猴的,也有卖艺的。在一个较为宽敞的场地,几个人敲锣招揽观众。待来的人差不多了,让猴子穿上官衣戴上官帽,开始表演,规模稍大的还有一只羊。练武卖艺的则光个大膀子,表演吞铁球和断铁丝。也有用手指头钻砖头的,这都是硬气功,小时候我也曾看过几回。

8 l' ]# A8 v+ {* q U

上面我说的是串胡同做买卖的,街面上卖各种吃食的也都吆喝,笔者年龄小,当时轻易不上大街,故记得不多,在此就不露怯了。即便我说的胡同里面的吆喝声,也只是我记得较为清楚的,许多吆喝声我早已忘记,希望网友们们补充。

- M) e; b8 U# q W2 i' h

现在说起过去北京,已经没有“天棚、鱼缸、肥狗、胖丫头”的概念了,那是我们上一辈,上上一辈的事,我们都没有赶上。文革中我们一度被迫背井离乡到外地接受变相的劳改,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挣扎,大部分人终于又回到了北京,但已经物换星移,北京已经不是原来的北京了。过去的北京,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子女,他们所看到的北京,是拥挤的人群,堵塞的汽车,肮脏的街道,昂贵的楼房。给他们讲起我们曾经待过的北京,他们不理解,他们也没见过,因为现实中没有丝毫可以体现出我们讲述的北京的东西。什刹海,也只是一个传说,它除了占用了什刹海这三个字外,它的内涵,它的表现,他所代表的东西跟老北京没有一点联系,只是蒙蒙老外罢了。

& c# n1 ?4 I- V1 u1 W6 c

现在我们还都活着,说起老北京,在我们的回忆里还有些印象,等我们都死了,除了文字记载外,有谁还记得过去的北京什么样,没有了。趁着我们还在喘这口气,再回忆一下我们过去的北京吧

8 a2 t: t. q. r1 v$ \(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生活我小时候都经历过,看着很亲切。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胡同里晚上还有敲梆子的,喊着“平安无事噢”,一般到这个时间已经该钻被窝了。 % R6 o8 ]; l# L1 e+ _5 a8 f.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4 23:07:5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2-24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r. k# r* P, f

      锯盆锯碗锯大缸的。补铁锅的。看起来也很有意思。好文。

发表于 2011-12-25 0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剃头的“换头”,是钢棍划响,铜的不禁使。

发表于 2011-12-26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卖吆喝——穷苦百姓的生命旋律!
发表于 2011-12-26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端在2011-12-26 21:24:00的发言:
半空儿唻-----多给。
& ~" D, \. J7 c3 t' m

五十年代,我住在大乘寺胡同,记得这个:“半空儿唻-----多给。”

发表于 2011-12-26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空儿唻-----多给。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范思悦在2011-12-24 23:05:00的发言:
( e& `2 B ]# ^; l; T

 

0 t: L: v& _0 z2 o% [4 }$ g7 W& H3 M

      锯盆锯碗锯大缸的。补铁锅的。看起来也很有意思。好文。

# x& g+ ^) L5 V: v( S0 b$ `) P

是的,那时候蹲在地上看补锅的,一看就半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董瑞征在2011-12-24 23:07:00的发言:
  楼主的生活我小时候都经历过,看着很亲切。记得我很小的时候,胡同里晚上还有敲梆子的,喊着“平安无事噢”,一般到这个时间已经该钻被窝了。 # e! c- Y0 I2 W*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4 23:07:50编辑过]
k, z. M6 n6 M

那时候的小买卖人本分守己。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11-12-25 6:38:00的发言:
1 J' s: z9 B$ H& v) i; }1 y3 Z

补充:剃头的“换头”,是钢棍划响,铜的不禁使。

6 k/ M: |! l# D: \

谢谢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安德路在2011-12-26 8:04:00的发言:
叫卖吆喝——穷苦百姓的生命旋律!
+ d- T# J( B7 V

凡吆喝的买卖都是小买卖。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端在2011-12-26 21:24:00的发言:
半空儿唻-----多给。
. Y6 L- i0 A! `8 B2 p7 m# D

说实话,卖半空的给我的印象已不太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端在2011-12-27 19:19:00的发言:
% I* e% J0 f0 U @' ?- Z3 P

再后来,除了卖小金鱼和戗菜刀,基本上听不到其他的叫卖声了。

$ \5 b$ s$ q, _' f7 X

我住的小区偶尔也来卖小金鱼儿的,磨刀的也来,但从不吆喝。现在倒是临街商店里面的喇叭声不小。

发表于 2011-12-27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utuhelong在2011-12-26 22:18:00的发言:
7 z1 a/ e. R8 a7 Z

五十年代,我住在大乘寺胡同,记得这个:“半空儿唻-----多给。”

/ ~1 a, G9 z$ P- I

给您请安了。从孟端儿胡同往北过了盆儿胡同、武定侯,就是大乘寺,不远儿。

发表于 2011-12-27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马营海在2011-12-26 21:49:00的发言:
6 @( Z4 n2 H/ g8 L0 [

说实话,卖半空的给我的印象已不太深了。

/ z+ J8 h! R+ c: g+ v7 ]; m* N

再后来,除了卖小金鱼和戗菜刀,基本上听不到其他的叫卖声了。

发表于 2011-12-28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端在2011-12-27 19:44:00的发言:
4 r' c* g* Y$ l- \1 H+ e ^/ l

给您请安了。从孟端儿胡同往北过了盆儿胡同、武定侯,就是大乘寺,不远儿。

6 _/ Z; k4 H. e5 t5 m( \9 d9 F! f

您好:

4 R& ]" h8 w* s) ~* p. E1 N) Y

您的万锦堂、小酒铺写的真好!

发表于 2011-12-28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utuhelong在2011-12-28 8:00:00的发言:
! K& b) l' `* J- Y0 k

您好:

3 r. Z8 k& |0 f1 Z/ U

您的万锦堂、小酒铺写的真好!

( w' V% s" p, a8 j! c

谢您了。家跟前儿的这点儿事,记得真真儿的。

发表于 2011-12-30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敲大鼓卖雪花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8 05:11 , Processed in 1.16189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