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会馆,位于西城区(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路北,门牌三号、二十五号、二十七号。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徽籍官员吴廷栋等75人倡议兴修安徽会馆,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领捐款集资,并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开始修建。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会馆落成,耗银33350两,洋钱318元。
7 A7 |5 i2 M: V 此后,又分别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进行两次扩建。建成后的安徽会馆占地9000多平方米,共有219间半馆舍,其规模居在京会馆之首。
% K/ u5 Q6 l- W j3 k- s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西邻泉郡会馆燃放鞭炮失火,安徽会馆大部分馆舍均毁于火中,于同年八月重修。重修后的安徽会馆规模较之以前更为宏大。 1 z' i |4 h6 E$ @, s- L
与普通会馆不同的是,安徽会馆既不是专为进京赶考的举子设立的“试馆”,也不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行业会馆,而是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
2 D0 h: a$ C5 U, ^& `' t5 [+ \ 1984年,安徽会馆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宣武区政府出资对会馆戏台进行修缮。2006年6月安徽会馆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除戏台外的会馆馆舍仍为民居。
9 S7 Q: G+ p4 ^" _. T7 E) D I9 h 据清光绪年间《京城安徽会会馆存册》记载,安徽会馆分为中院(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开有三道大门,内有中夹道、西夹道将三套院落分开,夹道间开的门又将院落连成一体,无论从哪道大门进去,都能通达各处。
- f9 g( h& k2 E1 @. ]$ l 会馆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中厅罩棚”,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 - P# W, V4 J# Q
东院第一进为“奎光阁”,供奉魁星神像;第二进为“思敬堂”,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三进“龙光燕誉”,共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最后设有厨房。西院则为三进院,每进院落均为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5 K7 v9 \; b+ r! N$ q! O: Y2 Q
后孙公园胡同25号院门口蹲着两只已遭毁损的石狮子,这是安徽会馆的中院正门,当年气宇轩昂的朱红大门已破败不堪,只剩下左侧半扇门,右半扇则被改造成民房南墙。 0 J8 M! ]: B' I" `5 K4 h
原本为安徽会馆中院(正院)的25号院,如今只是一个一进的大杂院,院中凌乱搭建着各家各户的厨房。与之毗邻的27号院则是此前的会馆西院,规整的四合院亦无踪可循,同样被各家搭建的厨房、储煤间等分割得支离破碎。唯有北房泛黑并露出裂痕的梁柱和糊着白纸的木格窗户积淀着沉寂和沧桑。 4 v; ~; c4 x* C5 T+ R2 I' `0 \
27号院东面的走道就是西院夹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称为走道,只是沿着房屋走向留下的空隙,因而蜿蜒曲折,如同在一个简单的迷宫中行走,最终可通向会馆戏楼所在的巷子。 虽然安徽会馆现址的门牌是三号、二十五号和二十七号,但整条胡同自东而西较为统一的建筑风格,不禁让人遥想会馆当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北起八角琉璃井,南止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的宏大规模和坐拥219间半房屋的非凡气度。
& g9 p, v n3 i7 d! g& ?地址: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3号、25号和2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