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蟾阁留下的资料很少,字面上主要是“乾隆十九年仿武昌黄鹤楼而建,巍峨3层, 2 X4 K5 f/ Q, U/ }6 h6 ^
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 3 V- \& g" T1 t
8 T* w1 k6 \ I9 r4 t 最为珍贵的还是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画作中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楼高三层 6 L( j! a: n u3 J/ h2 t" K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一层二层四面中部各外延一开间高二层的歇山抱厦。到了三层
9 O# O9 P3 A$ s顶部并没有修成常规的十字歇山,而居然变成了八角攒尖顶。 7 ~0 F1 r4 a$ {0 R) C9 ?$ Z
考虑其用意可能1是为了和远处的佛香阁顶制对应。2是东侧的文昌阁已经是十字歇山
- l0 q6 T# { ?: i5 T7 c顶,西部的治镜阁是四角攒尖顶,相邻的楼阁不同的顶制,让景观生动有变化。 . c$ |& X( }; ^7 G0 x' m- ~% F
( m1 q: y- |7 Y$ Y2 E; j 古代的高楼也只有三层,很少有四层以上的楼阁,大量的抱厦使用符合古代楼阁的规制 6 O$ m6 g' O7 I7 F( U: t8 c
现在山西一些明清楼阁还是这种建法。攒尖顶的建筑多用于园林,因为其装饰性强,实用性不足。
! B$ s5 k) p# O# L' L2 A2 \ }, l 4 R5 m8 Z! U4 _5 m# G5 c
颐和园“望蟾阁”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