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X- V5 t) a: ^ 在太鲁 阁景区参观时,导游讲述了修建中 横公路的艰辛,同时也介绍了来台 老 兵的困苦,及目前残存的老 兵---“荣 民”的状况。
# O& X# t) m P0 l' Y) |3 z 中 横公路是第一条将台 湾东海岸与西海岸接起的横贯公路,东起花 莲县太鲁阁,西至台 中县东势镇,横穿雄奇的台 湾中央山脉,蜿蜒近300公里。公路所经的地形相当复杂,从海平面直到三千多米的合欢山区,诸多路段均系邻渊凿壁而成,且隧涵桥梁相连,九曲盘肠,又因地处地质活跃带,常受塌方、落石的困扰,实为生死险途。所以,虽规划多年,一直没有动工。
; X* p5 D, g' J% U+ a+ }
2 X3 C# O" n7 B- L+ V, [6 V1 s 国 民 党退守台 湾后,原本随国 民 党来台的60万士 兵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取代。大批士 兵退伍,他们在台 湾没有亲人,自己也身无长技,退 伍后的生活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台湾当 局以安置这些大陆退 伍士 兵,动员了一万多由大陆来台 湾的老 兵于1956年7月上阵施工。整个工程费时3年9个月18天,花费4.3亿新台币。于1960年5月9日通车。 3 z9 V% V* T7 Y, f% N
至今在公路旁的石壁上仍凿刻着“如肠之回,如河之曲,人定胜天,开此奇局!” 3 u6 ?$ ^' N, g, Z5 l
当时没有精密先进的工程设备,所以开路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钢钎与炸 药,有多条隧道,都是大理石岩,靠人工铁锤开凿,隧道崖壁上至今仍留有许多20厘米长的钢筋,打锤的人就站在这样的钢筋上施工,工程浩大艰巨是难以想象 的,当时国 民 党退伍老 兵找不到别的工作,就承担起这项艰巨工程。 / c$ Z; C+ s t! n1 `3 c: W
发生过多起死亡意外,经统计因工程意外及天灾而殉难的有212人,受伤者702人。 + Q% Q: z1 E2 ^9 K
长春 祠就是为了纪念殉 职的开路工程人员所设,在祠堂中供 奉有212位员工。为修建中 横公路捐躯的226人。为缅怀他们,在青山绿水间建立了长春 祠,是一座古典的祠堂建筑,下面一道飞瀑在长春 祠前以人字分流入立雾溪,刻有“长春飞瀑”,终年不竭。碑文上刻着死亡老 兵的名字长长一大串,有一种心酸凄凉的感觉。
9 t: S) M" f4 y: p, y3 w
! [% [# a8 B" Z/ ^) V “荣 民”这个指代退伍士 兵的概念由此产生。后来许多“荣 民”在农场种植水果和粮食,自食其力。再后来,又修建“荣 民之家”,安置那些年老又无家可归的“荣 民”。 # J: E" G. F; n
荣 民在一般印象是台湾 社 会中特殊的一群。他们在台 湾举目无亲,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旦脱下军 装,便四顾茫然。更可悲的是,一部分台 湾本地人私底下以“老芋仔”称呼他们。(隐喻“猪 仔”)。受到歧视,又感孤立无援。
7 x& K/ f j, Z& d$ E 这些老 兵思家心切,想跟老家通信,但在那个两 岸敌 对的年代,台 湾的人稍与大陆联 系就有可能被冠以“匪 谍 罪”论处。所以连只纸片字都传递不到朝思暮想的父母,妻子等亲人手中,返乡探亲是难如上青天的奢求。 $ d3 Z! Z9 w6 _4 `2 ]
国 民 党元老于 右任写的《望乡诗》表达了他自己,也表达了荣 民们的思乡之情: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0 ^5 j- z& H! X/ k8 _; S. ]# d
在大陆改革开放形势的影响下,1987年10月,在国 民 党退伍军 人的经年努力下,台 湾当局宣布“荣 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老家在大陆的荣 民,无不欢欣鼓舞。千盼万盼,盼了40年,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了。 1987年11月2日,台 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当天办妥手续的多达1300多人。12月,第一批探亲老 兵终于踏上返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