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9|回复: 33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10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配合颐和吴老大量的颐和园新照片发帖,特发一个和颐和园相关的帖子;

% g. v! W+ U5 W& V2 N7 M

 

6 S! w! y e: H: p2 N) i

颐和园普通题材大家大都发过,特发一个大家发的少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2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黑龙”朋友!由此看到该牌楼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发表于 2011-11-12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时期的罨秀牌楼好像向东移了不少,从清漪园老照片看牌楼距离影壁很近。

颐和园时期牌楼南侧好像还有一个下马碑。
发表于 2011-11-12 0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黑龙先生的祥解和珍贵的老照片!

: y1 X, O& C' ?2 o3 H

 

3 E+ }* X( @0 G6 M$ T) v6 I- [

 

) \( r5 X2 m% ?; Y+ q

 

) y* O6 q0 |9 z* t: F% @2 ^

 

4 O4 H; S5 v1 ?

关于“慈福”牌楼。

7 n8 x7 J3 G$ O# f2 a2 w

 

+ ?7 t% N" C' g

[转帖]:     《 老北京的桥梁津渡牌楼》

; B$ X( n& x# z! t! W( U0 ?

 

$ j/ ]' f. E( W( q

北宫门里苏州桥南端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楼不出头式下有汉白玉夹柱石木牌楼。

* y3 c' s. l- x

北额题:“慈福”,南额题:“慧因”,称为“慈福牌楼”。

o2 }* _0 {( J$ \! M

因其紧傍苏州桥而应有桥梁牌楼的名分。

5 B5 [- `6 y. r, T9 z5 Z* r

实际上当初是属于寺庙牌楼的。

# ~, ^; v( S9 N

君不见,从此牌楼向上行有一处大平台,这里原来是一组大佛殿,叫“须弥灵境”。

4 [$ R) e, M' i+ Y5 w4 U: l& l9 l

高台阶下原来有东、西、北三座牌楼。

8 B4 ]: b% x4 e7 z" L# H& J

 

- ~7 {( z8 d' W$ i- Y

据《日下旧闻考》载:

" s$ H8 ^; r- z

东牌楼两额分别为:“梅林”、“莲界”。

1 d! m9 J" `2 l- ^" \

西牌楼两额分别为:“梵天”、“宝地”,

, T: j% }1 e2 t7 o: d3 E1 ?6 d8 k; k

北牌楼即现“慈福牌楼”。

发表于 2011-11-12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父母带我去颐和园玩,父母骑车去,我则坐32路公共汽车,由白石桥上车到颐和园终点站。当时32路汽车站就设立这个牌坊旁边,自己坐车先到后就站在牌坊旁边等父母到来。

& x0 L0 J0 @( x$ a

时空穿越,当年那个焦急等待父母到来的小朋友,40余年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次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的不仅有40年前自己影子,更仿佛看到摄影师百年前拍摄照片的瞬间,只是小朋友不知道那些摄影师们的心绪!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11-11 17:02:00的发言:
, p3 J" K# ?: ^
 
% O) H: ^( h( Z7 u5 s0 I
请教黑龙,图片可知清漪园和颐和园东宫门牌楼的匾额应为一个,不知为何没有钤印?北宫门内的慈福牌楼匾额也没有。
6 A$ ~) U7 N% i3 j

 

: E8 @2 s$ r9 ?$ L& C

不要意思,我还真不清楚为啥没有印章。。。。

3 S$ U+ H' i: b) n( m. g

 

) ~& H, x2 n2 l3 A2 F

个人想法,如过我猜测的没错,那两个字的牌坊匾额都和桥梁有关的话,则可以说是因为匾额级别太低,不用体现题写者;

+ k2 s, r6 y* R9 c, T

当然这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voodoo3在2011-11-11 8:47:00的发言:
详细的考证# ?" `( J1 B$ ^: X; V7 F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8:47:42编辑过]
. `: H6 r. j' d- `- S; w9 B

 

# d8 V! ^- l) {) M0 ~3 U

您老人家过誉了,你太神出鬼没了。。。。以为你早不上obj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张1937年前后的照片作为结尾

. u) B3 M% D5 K: n$ I( g

 

; Q" Y& j- Y. O, n6 y K

 

. M; }, K) q0 j4 W& w2 @5 R3 E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发表于 2011-11-11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11-11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大宫门牌楼的演变历程。
图2右侧隐约可见月河小桥。

请教黑龙,图片可知清漪园和颐和园东宫门牌楼的匾额应为一个,不知为何没有钤印?北宫门内的慈福牌楼匾额也没有。
发表于 2011-11-11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的很详细,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张,同样是1902-1905年间的照片,视角略远些;

8 U) a2 _( O _* X. k. P6 ]

 

7 V4 o/ F3 C" n" P2 K

证据是小树也没有长大,行人还留这辫子。

5 L/ v( Y$ w9 ~5 i0 L' `& ]! \

 

) j/ @$ ]2 P: N4 ~3 r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疑是1907年的照片,因为1907年北京巴黎拉力赛时才有大量汽车到达北京;

' o/ C- G% h$ E- ^$ T- z h

 

! l" v/ Y' Q& q* y

之前几乎没有过这东西。并且牌楼东南的小柳树虽然被汽车挡住,但还是能看到已经枝繁叶茂。

- R& D4 ~6 A* {/ ?

 

4 a- R( T% z! B! [4 i% u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张照片,判读和上一张时间接近,因为东南角小树的体量相近。

5 c/ R$ _0 i6 A; E# U

 

0 w0 E3 i) s) K+ E# ?0 g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拍摄时已经是30年代了,看看东南角的小树已经很粗状了。

+ {+ l3 o. |# p5 [3 w$ D

 

3 L+ t6 R4 M, N2 m& u% |5 N& }

牌楼很新,可能是民国政府修缮了。

# }+ E( h% M; | E

 

3 @, U7 ^3 E* ^

 

. r, h2 K: `5 B" |& n4 m

 

- @, c9 u# D" n; Q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牌楼大家基本都见过,但太液池网友公开了他清漪园时期的外貌照片之前,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 B! k5 G, S& b4 H. d

这牌楼还有其他面貌,让人耳目一新;

' ^0 |. `) z1 |$ C1 E+ m

 

8 [3 C2 U* I8 h( |; ^4 s

      但是随后我感觉,这牌坊怎么那么像桥头牌坊,和金鳌鱼栋牌坊怎么那么像啊,因为普通点景牌坊

8 W. @0 Z5 B& ?' F

都是用四个字命名,很少用两个字命名,而桥头牌坊因多是成对出现,桥两侧牌坊各两个字,还是

' g( [& i2 B0 l9 Y$ m6 }4 W

四字一句的。而这牌楼命名恰恰是两个字,但苦于没有证据,后来看到了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上看,

1 V0 N& z5 v8 h. E7 F# @% X0 p, U8 i9 d

这里还真有一座桥;原来这里曾经有一大一小两条河道,略大些的河道在牌坊东,小些的在影壁附近;

3 w+ Y6 ^/ x* _2 W% i2 T

现在大些的河道在1900年前的修善被填了,而小河道留存至今

4 F6 ^0 f7 f- {

 

* ~" w6 E9 ~; d+ S: c) B; h- ^

      所以我大胆假设,这牌坊最初是作为进入清漪园前的石桥牌坊,但因桥并不大,所以只修了一座;

$ q, J4 M& s% V- b) c" i

通过正反面的不同字迹,来代替两个牌坊。

0 k+ h, c3 K9 C. G3 j7 j. \

 

' r) b3 f4 }6 d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 c" X, ?9 y% e1 b%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6:49: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1885年前后的照片,太液池网友提供

/ ` S. n! M" w, L2 D& r4 K+ y0 P8 Z

 

$ b; l6 C$ h6 Z- F2 ?! J

万寿庆典上的影像毕竟是画做,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怀疑,但这张照片可清清楚楚的记载了

1 Z$ f% K. F# T$ f R! Y! ?

这做牌楼真的存在过,

0 t8 M3 n: L: C% ]9 u1 P

 

, @5 v% A. h* ^

那时清漪园还是被英法联军破坏后的残园,看上去破败不堪,佛香阁处还是一片空无;道路

" n- f/ C' f, q" f. j9 h- n

泥泞,虽看不见那座小桥可看牌坊前还有水道的痕迹,估计道路地势高,把小桥挡住了。

+ T7 u. d8 r2 G5 W Z. o, X' E

 

/ z) F1 d/ L6 q- O

牌楼四柱三间,三檐;级别并不太高。

& H. V; v0 e9 A: |( e

 

& ]; ]' S9 |+ m

另外主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牌坊向外的是"罨秀"对内"涵虚"

2 s2 d6 v" v' M: g' W$ j) g

 

$ S/ J; b% V1 ]: T, c! y% D; N

这时候大宫门外的植被非常好,是大宫门绿化最好的时期。

$ O9 O# b0 R/ L) s

 

~4 Q* ~8 ~( j7 O% G$ @; f

这牌楼从古画中看就没有戗柱,比较有特色 

, A1 H) \& @& ~ @) x

 

0 z* D4 m- U, l( b; ?3 Q* e( m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 P: z3 l, s3 r, w r2 ?* g* {5 {!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6:51: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00年前后,慈禧重修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这座牌楼也在这一段整修了一下, 

! A: {4 \8 N. y4 k2 F ^$ H* A

 

# ?2 M+ }8 f, c' c

把四柱三间三楼的牌坊,变换成了,四柱三间七楼,牌楼的级别非常高;

$ C! [6 P2 ?) ?; D) B" P" H$ H

 

8 v w7 ]) }% f

同时那组桥是完全看不到了。石板路也露了出来。

- G# ]& {* \* U

 

. u2 N6 R D8 o

这时的牌楼已经完全不是桥头牌楼的感觉,而是漂亮园林的门户了。提升大门牌楼的等级也能看出

; x. m% I( J+ C

 

% S. n6 h, d% f" k; n/ X

设计者希望这里焕然一新的寓意。

) a# [/ J( i% _4 `

 

" m1 X ^: R8 g# |. [! v

比较奇怪的是慈禧为了风水问题,把罨秀涵虚匾额翻过来。不知道是不是民间最俗气的风水轮流转的借喻。

; ?7 i4 y/ |; C' C0 s

 

6 J: [3 u# _9 x: B6 {6 G( ~3 @

这时的周边很有意思,居然两侧多了围墙,和一些临时建筑,这是清漪园时代所没有的。

- i4 B. R0 F# `9 t

 

$ t: ?& U2 B! Q7 s+ H1 u# F

 

, p- I4 p- I3 g' R2 }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 |" j' {. p% ~" O" D5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6:55: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02年左右,牌坊被新刷了一遍;可能是贿牌坊的门匾已经翻转了过来 

0 X8 V/ Z" H0 R/ V( b" L8 }

主要的是两边街角新种了一排柳树,注意牌楼东南角的那颗柳树,在后面的照片上

) {. Q4 E8 R$ ], K

我们多能看到它。

) V: e* P+ ]2 m, S$ l- y8 s

 

" O5 m( L. v+ L* l1 q0 ^0 q

这时能看到拆迁和绿化工作都做完了,上一张的临时建筑都没了踪影,在这可以一览万寿山。

2 M7 ]9 P" W1 V3 [# H

 

& T; V- B) [8 i* E, J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0 d( e _# U) @3 ?&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6:58:1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1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1-11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

发表于 2011-11-13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voodoo3在2011-11-13 20:28:00的发言:
有观点认为“涵虚”、“罨秀”为乾隆御笔,不知根据何来。
5 ^6 E2 H" `: W" ^. q6 B* T

 

/ _$ D: ?& c7 h+ L

既无文字记载,又无印章证明,实在是没有缘由啊

发表于 2011-11-14 0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张有下马碑(还是工兵碑?)的牌楼: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颐和园大宫门外的“罨秀涵虚”牌楼的变迁


6 F' M* n; q- V3 H' x6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4 6:58: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11-14 6:58:00的发言:
一张有下马碑(还是工兵碑?)的牌楼: p+ a* s+ h) z7 x( D" [

 
5 i3 N( {' W1 N4 y" f.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4 6:58:58编辑过]
1 ~* ]$ p4 Q( o2 k- D% K$ Y7 o* \

这片子我知道,但是没有清晰的,就没引用;个人判读不可能是下马碑,否则更早的片子不可能看不到;

2 k6 {5 ^2 b: d7 f

 

# S) |0 x" X* ~* o2 ^' t9 |

看柳树的粗细,应该时间也是20年代以后了。。。。

$ s( `0 {% J L5 e

 

/ J Y1 \* n7 W7 g

kuma曾经提过这里曾经立过一个中山纪念碑,长的类似一个经幢或者华表;后来移到碧云寺了,感觉时间和碑的形状很像;

# a0 }( E! G1 B- p( B

但是细节不清,还不敢100%的确定

# a/ u3 ~- r# M1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4 9:06:1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2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此牌楼在民国时期还立有一块碑。
发表于 2011-11-12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1-11-11 1:27:00的发言:
8 d3 H7 I" G5 S. v

1900年前后,慈禧重修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这座牌楼也在这一段整修了一下

5 i, G' ]8 C8 Q0 o

 

2 Y# I) g( e; n9 |9 y

 

# `/ o+ m5 V9 S. I! z& \2 h/ O

非常好的一个帖子,唯一的瑕疵就是黑龙对颐和园的重建历史有些模糊,这个牌楼我记得是1888年那次重修并改名的吧?1900年是庚子事件。

发表于 2011-11-12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1-13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2-14 0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黑龙)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1-11-14 6:58:...

      老照片牌楼东南侧的碑还不是移到碧云寺的“工兵碑”,牌楼前的碑是四方的,碑座也不同。五六十年代孙中山的“工兵碑”一直在牌楼的北侧偏西。


- y; ~; Z- D, }; a$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7:50:25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2 12:59 , Processed in 1.29736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