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14|回复: 109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10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了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一期节目《梳妆楼揭秘》,据说河北省沽源县的梳妆楼是墓上的享堂,经考古发掘墓里出土了一枚铜印,铜印上的文字至今也没有人认识它。 * i2 H! K, f: w& N/ I

 

2 q+ ` U$ C4 t+ l

    我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一枚元代姓氏吉祥花押印,是铜质铸印,为随葬印。它不是死者生前使用印(使用印印面为反字,钤盖后为正字),此印印面是正字,符合以往有些古墓里出土的随葬印特征,因为古人相信阴间与阳间相反。

* ~. f% B: w* h6 N5 `# F4 O

     印章印面上面是九叠篆“仰”字(阳文)[见图解] ,仰为姓氏。

$ M3 S- R9 {* k5 C! ?4 b

    印章印面下面左为篆字“大”(阴文),右为篆字“吉”(阴文),与常见汉印排列相反,这是因为元代私印有的依循汉印由右往左的排列规则;有的依循八思巴字由左往右书写的排列规则,当时私印比较自由并没有统一,因此“大”字在左、“吉”字在右并不奇怪。元代官印是有统一规范的。有阴文、阳文,将阴阳思想在印章上得以体现,说明墓主生前很重视阴阳术数的,这是汉文化的反映。

- q- `% Q' ?' F% L

    印章印面下面是花押,上面细横线、下面粗横线是元代晚期花押特征。此花押由“亚”字变形而来,类似防伪标记,除此没有其他意义。    

) e/ I6 r4 [# R; |

    在花押左侧有龙纹,说明死者生前地位很高。

# ], O1 ^3 r1 \- }

    印章的印面设计成葫芦形,寓意福禄,进一步说明死者生前拥有高官厚禄。

7 v3 [' C' t. k" N# K

    综上所述,印章字面为:仰(氏)大吉。结合葫芦形、花押,此元代花押印应释为:仰(氏)福禄大吉花押

* V% p _! H- ?2 L) q# I

    仰姓是汉人百家姓氏之一,其祖居地在河南、江浙一带。河北省沽源县梳妆楼的墓葬与蒙古贵族的墓葬方式有着巨大区别,而与元代汉族官僚地主的墓葬极其相似,所以我认为,梳妆楼的男性墓主生前是在元代晚期朝廷为官的仰姓汉族官员,极有可能是当朝驸马。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3 u. V: R ~5 ?- F. T/ ~& q) C0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1:41:57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1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证据……我怎么才能拿出证据呢,愁。看元押图片的事就免了吧,我大概是有一盒子元押,想不起扔哪了,那些东西更好玩,有像宇宙飞船的,还有像恐龙蛋的,若是这样研究起来更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1 0:36:00的发言:
7 E8 z$ a4 B. Q- G% c# ~; k% t3 B

我稍有收集古代印章的爱好,就说一点关于释读印章文字的心得,很浅:首先要搞清楚印章的种类,其次根据大致的年代和当时比较流行的文字风格做判断。古代印章文字本身通常不是释读难点,这就是因为印文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使用规整容易辨认的字体。

) h# R8 D9 E7 K- ]

不要使用文献文字考据的方法释读印文,这方法是错误的。

7 `4 W) Z, W% P

不要对照印谱猜字,这方法也错误。

' M- r8 G( Z# @6 A+ i% i

 

6 V3 U0 d, b, @2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0:36:58编辑过]
/ a* r: ]. e1 E) |( F9 a( \

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现在我看出该印文字是“仰、大吉”,若证明不是,请拿出证据。你不能说是图案,它就是图案。只有排除是字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是图案。另外文字是可以图案化的,你能说鸟虫篆不是文字,它只是鸟、虫图案。“仰”是九叠篆,我有依据,在元押中当时是以楷书加花押形式比较流行,但也是有九叠篆加花押的形式存在的的。“大吉”二字,难道真的看不出来吗

发表于 2011-11-11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稍有收集古代印章的爱好,就说一点关于释读印章文字的心得,很浅:首先要搞清楚印章的种类,其次根据大致的年代和当时比较流行的文字风格做判断。古代印章文字本身通常不是释读难点,这就是因为印文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使用规整容易辨认的字体。

J0 U9 N m2 Q# P

不要使用文献文字考据的方法释读印文,这方法是错误的。

7 ^9 R" H' t% g7 c' _

不要对照印谱猜字,这方法也错误。

; h7 n3 ^% S& \. h+ I5 P3 O* P

 

# s* C; h& c) N, S" y0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0:36: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1 0:36:00的发言:
& ]/ \$ \8 O& X1 e/ T4 _

我稍有收集古代印章的爱好,就说一点关于释读印章文字的心得,很浅:首先要搞清楚印章的种类,其次根据大致的年代和当时比较流行的文字风格做判断。古代印章文字本身通常不是释读难点,这就是因为印文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使用规整容易辨认的字体。

* ^8 p5 c9 {4 N

不要使用文献文字考据的方法释读印文,这方法是错误的。

: t6 n5 v3 \4 G4 a1 Z7 y% h3 a0 n) T

不要对照印谱猜字,这方法也错误。

6 q7 ?- e5 j1 c( `7 t

 

9 W+ `: D6 p& Z0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0:36:58编辑过]
' w. ^* Y' q5 D% N

您认为该印是什么字呢?请指教

发表于 2011-11-11 0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1-11 1:49:00的发言:
C' H3 X; R( F4 w( L3 f8 n

您认为该印是什么字呢?请指教

0 v6 _- H& Y" U, r2 [" ^

那根本就不是文字,是不同于文字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这在元押中很常见。元押中间常有图案较这枚的情况更像文字,但也不是文字,只是图案。

( u/ P L' P8 _6 m2 _5 s y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0 21:14:00的发言:
/ u1 D) ]# s/ y6 E/ }

您....哎,太浪漫了!

+ G: O7 Z) K& j; _

那个墓地是汪古部长的家族墓地,您怎么能说埋着姓仰的汉族人呢。

2 p' }( E* ^3 [" R

    多谢关注。该印出土后,考古人找了专家辨认未果,只认得是押印,后来考古人根据残碑上有“阔里吉思······”仅有的几个字,经过查阅元史,推断出是汪古部的家族墓地,如果当初该印能够被释读出来,我想考古人会改变思路的。

6 @ q" Q; y3 y4 n7 L

    另本文只为抛砖引玉,如果这个‘仰’字被认可,如果证实当时有少数民族也有姓‘仰’的,我当然会接受,没被证实之前,只能自说自话了。我相信人不知道的总比知道的多。赶上了百家争鸣的好时代和信息时代,像我这样没有谦虚资本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渠道发表言论,幸甚!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1 2:14:00的发言:
- @/ \- a& g' t* ]1 T9 X, M

那根本就不是文字,是不同于文字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这在元押中很常见。元押中间常有图案较这枚的情况更像文字,但也不是文字,只是图案。

% q# Y- K# } L4 B

 

\. X3 s3 C& X B

您这么说,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请把您认为更像文字,但也不是文字,只是图案的元押图片发上来,这样证明观点比较有说服力。

. [' ?- h0 j$ l; }8 [# h: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8:40:19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1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1-11 1:40:00的发言:
# @+ \( c, V. r: N9 W0 l

多谢指教。树葬是蒙古贵族特有形式,有一种可能是他以驸马的身份才得以树葬形式入葬的。里面三具棺木都不一样,是一男两女合葬墓,三口棺木东西向排列,男性居中。中棺和东棺是蒙古贵族使用的棺木,西棺则是欧式的板材榫铆棺。梳妆楼外观据说融合汉、蒙、维吾尔建筑风格,在附近经探测又发现30多座墓葬,很显然是家族墓地,从出土文物及其规模判断,这些人均是墓主的同辈和长辈,家族墓地又是按汉人墓地形式排列的,综合来看,尊重了各民族习惯。

) Y1 z8 E+ Y( g) c6 q& |) ~

关于花押,是我粗心,说错了,应该是龙纹被安排到花押一侧,龙纹不是花押的一部分。此花押不是八思巴文,是花字,记得几年前在书店看到某书有说明,现在想不起该书名字了。

9 K) ^$ {2 J1 F n! M

将棺椁葬在殿内,据在下知道,似乎只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才这么做,汉人是绝对不会的。当然南宋帝陵是个特殊情况下的特例,也只是暂厝而已。

' u& S s) d5 P2 p: _

关于墓主人,有阿难达、阔里吉斯等多种说法,但二人不是穆斯林就是也里可温,况且伊斯兰教和中东基督教,都使用东罗马式的建筑。

发表于 2011-11-11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1 0:23:00的发言:
3 `( Z; X* }% M$ W8 [! S

真聪明~

) h5 o) x2 S3 V0 n6 Z5 G: q9 A

那个墓主是汪古部首领,这个汪古部是回鹘人跟沙陀人通婚的后代,所以那个墓上建筑很有西域的风格,新疆墓上建筑很常见那种风格,而东部地区是绝无仅有。

/ f2 c1 J- C' L+ a, {

楼主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古代汉族人归葬怎么可能在草原上呢?

3 ~6 Q6 s, F5 w# d

汪古人不仅是西域人后代,而且还信景教,而阔里吉斯本人受方济各会士影响信仰拉丁教。将棺椁葬在殿中,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才有的习俗,而且大殿本身就是礼拜堂和清真寺。

: U! d% Z+ t0 V5 X% U# n3 `

如果没搞错的话,方基圆穹的大殿形式是拜占庭的发明,近东地区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是从拜占庭继承了这种建筑格局。

; k! t. l. U$ g3 s1 }

其实在下怀疑,这个梳妆楼原先本身就有景教礼拜堂的功用。

% d- v0 \* o, k. J3 P8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1:10:49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1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11-11-10 22:36:00的发言:
5 T# U& e( h8 D* Y; J$ E) Y

汉人也用树棺吗?汉人也把尸体埋在大殿里? 。。。。

$ G6 i9 d, s0 G, F$ x* I' Y4 W

真聪明~

6 K; r4 J% U7 w: A6 J2 ?( Z+ n

那个墓主是汪古部首领,这个汪古部是回鹘人跟沙陀人通婚的后代,所以那个墓上建筑很有西域的风格,新疆墓上建筑很常见那种风格,而东部地区是绝无仅有。

6 F3 u9 O: q" J0 g1 A2 V6 i O

楼主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古代汉族人归葬怎么可能在草原上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11-11-10 22:36:00的发言:
U$ D! l- ]3 H9 n7 n; f

汉人也用树棺吗?汉人也把尸体埋在大殿里?还真没看见有官僚地主把棺椁葬在拜占庭式的砖构大殿里。恐怕也只有回回和也里可温才这么做吧?

' |7 m8 X7 l5 `( C

八思巴文不能先把一部分拆掉当龙纹,再把剩下的当汉文来认啊。

$ A$ g9 F& z _2 }# y0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0 22:39:42编辑过]
1 Y- ?, u8 V) D# X! ]# k% K

多谢指教。树葬是蒙古贵族特有形式,有一种可能是他以驸马的身份才得以树葬形式入葬的。里面三具棺木都不一样,是一男两女合葬墓,三口棺木东西向排列,男性居中。中棺和东棺是蒙古贵族使用的棺木,西棺则是欧式的板材榫铆棺。梳妆楼外观据说融合汉、蒙、维吾尔建筑风格,在附近经探测又发现30多座墓葬,很显然是家族墓地,从出土文物及其规模判断,这些人均是墓主的同辈和长辈,家族墓地又是按汉人墓地形式排列的,综合来看,尊重了各民族习惯。

" Y D0 @0 t$ h: P

关于花押,是我粗心,说错了,应该是龙纹被安排到花押一侧,龙纹不是花押的一部分。此花押不是八思巴文,是花字,记得几年前在书店看到某书有说明,现在想不起该书名字了。

发表于 2011-11-10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哎,太浪漫了!

9 R9 v7 n* c' a8 a: q; p6 l

那个墓地是汪古部长的家族墓地,您怎么能说埋着姓仰的汉族人呢。

发表于 2011-11-10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人也用树棺吗?汉人也把尸体埋在大殿里?还真没看见有官僚地主把棺椁葬在拜占庭式的砖构大殿里。恐怕也只有回回和也里可温才这么做吧?

) O. \% n4 p) k( ~+ g3 M

八思巴文不能先把一部分拆掉当龙纹,再把剩下的当汉文来认啊。

3 ~, C: f" b) h; D3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0 22:39:4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2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尚古士在2011-11-12 0:16:00的发言:
首先,我不懂印章的学问,来这里是学习的。我非常不喜欢这位小雪的态度,不懂就没资格提问吗!您是哪的专家,如此傲慢!
* _' b5 v: H% s) }1 n

你大概是没仔细看两个印章帖子讨论内容。

; V$ {5 d+ b6 q, T

一露面就要看印章的人也不要责怪别人了吧。

发表于 2011-11-12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东老农在2011-11-11 20:29:00的发言:
7 y! W0 ~3 E2 k+ G1 {2 ^9 H/ I

这位说话怎么这么冲!你这种态度大家怎么和你交流?这里都是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各抒己见。你要觉得自己牛,别在这聊啊!
A6 h, n' w. ^! `4 [, v

哪里冲?尚古要看印章,当然要先参加讨论。

$ ~' s# ?. d. A+ i9 K9 h

你若不能参加讨论,就不要捣乱。

发表于 2011-11-12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不懂印章的学问,来这里是学习的。我非常不喜欢这位小雪的态度,不懂就没资格提问吗!您是哪的专家,如此傲慢!
发表于 2011-11-11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1 18:37:00的发言:
4 y6 [! G8 e4 W' y9 E# F4 I ' ]4 b; g0 A7 y2 {9 Q) m9 l. a+ m 9 p7 Z8 h4 `; k5 m4 o

那么好的东西随便给你看么?您说说楼主讨论的这个印章,说的有道理再给你看。

' ^ I- e @ H4 B B : h8 N# A9 ?& t& k( p: V" b

% d( j+ J. ?$ h+ F/ t0 w 这位说话怎么这么冲!你这种态度大家怎么和你交流?这里都是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各抒己见。你要觉得自己牛,别在这聊啊!
发表于 2011-11-11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尚古士在2011-11-11 17:40:00的发言:
& |8 {6 E( t# e

您既然有元押收藏,不妨展示几张图片让我们欣赏一下。
! y/ r* _% U5 k+ x, b

那么好的东西随便给你看么?您说说楼主讨论的这个印章,说的有道理再给你看。

发表于 2011-11-11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宿城小雪在2011-11-11 10:40:00的发言:
( f' S6 J W; r! B ' x+ v+ b3 z+ |' {8 w8 T

证据……我怎么才能拿出证据呢,愁。看元押图片的事就免了吧,我大概是有一盒子元押,想不起扔哪了,那些东西更好玩,有像宇宙飞船的,还有像恐龙蛋的,若是这样研究起来更麻烦。

9 B/ \, w& |* X6 K6 h7 ? ' O- [% d1 B7 ]' n3 g$ X, c/ V

3 ?3 m; ~* T. L# R您既然有元押收藏,不妨展示几张图片让我们欣赏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11-11-11 2:48:00的发言:
3 }* }. j) ~1 b1 A/ n0 a/ K; l* ~

将棺椁葬在殿内,据在下知道,似乎只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才这么做,汉人是绝对不会的。当然南宋帝陵是个特殊情况下的特例,也只是暂厝而已。

+ X$ w* M y5 I/ X, F

关于墓主人,有阿难达、阔里吉斯等多种说法,但二人不是穆斯林就是也里可温,况且伊斯兰教和中东基督教,都使用东罗马式的建筑。

! {3 g* j+ S1 K

     梳妆楼的砖室墓与元代汉族官僚砖室墓相似。在梳妆楼旁边有享堂遗迹的还有几个,是家族墓地, 您说的南宋帝陵是个特殊情况下的特例,让我想到梳妆楼西式棺中发现的宋代钱币和金代钱币。于是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大胆想法( 没有证据, 只是一个猜测):梳妆楼男性墓主人的先人可能和南宋皇室有关或在南宋朝为官,出于政治和亲,做了元统治者的驸马······还有一种可能是,仰姓先人在南宋灭亡后作了忽必烈朝的官员,仰姓后人在元朝建功立业,受到统治者的重用,镇守过边疆,娶了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夫人,受其影响信仰了基督教。由于远离故土,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所以死后也建暂葬墓,效仿南宋帝陵形式及少数民族样式······所以随葬钱币也是前朝的

- {0 \( ]" d% k9 A- F' x; G

    

h6 ^ a, K2 |3 D& w1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2 22:12: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2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人有点意思,论坛里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尚古士在2011-11-13 16:08:00的发言:
看楼主的分析真长学问。元史似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断层,更多人认为元代是我华夏亡国的百年,她与中华文明的隔阂,再加上元帝墓葬至今无考证,更使大家了解元史的途径少之又少。 8 y; r# b! L4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6:12:16编辑过]
& m u' A/ Q. g }$ z$ y* Z

谢谢您的认同,您说的确实如此。

; g9 l; r; R- U

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于元朝也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在编纂《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但是在当时汉人占多数的民间,这种传统的“正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如后来的“反清复明”)。其后的明清两朝统治避讳是相当严重的。

! b" L; s' `0 U) N( M

当然,现在我们不该有狭隘的民族观。

6 p2 r- b; J2 T, }) Q+ a)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20:55:3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11-11-13 16:41:00的发言:
. B2 O* d- Z7 D" }/ _' _

找不出证据,不能怪宋濂,只能怪历史上没有出现这么个姓仰的人。

/ ^4 j( V( V8 o; {: K

元史编的质量不高,一是世间仓促,二是没有外族语言知识,三是编写态度不客观,这些原因都使是元史在二十四史里面中水平最差。凭空消失一个人,完全两码事。元史中宗室、驸马、权臣都有记载,不会凭空消失。

2 d5 u! U0 a% I

其次,元史质量不好是一回事,不等于元代史料少。现今留下元代史料反而多过宋代,仅留下笔记,一人一生都无法穷尽。没有就是没有,所谓一个信景教的姓仰的世代嫌贵,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2 Z; t4 K3 t+ z9 z7 g2 E; D

除印章外,最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就是墓碑了,可惜这个墓碑就剩下几个字,是否有姓仰这个人,仅凭你我手头有限的资料和有限的学识及见闻来说,不会有结果的。

, d( j; q3 z4 m

 

( w+ t& j$ g/ g5 n$ R' H5 b

当务之急是考证这个押印和残碑剩余的几个字是谁丹书的,请先搁置争议,存异求同,以点带面,一步一步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捧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何不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还是回归到最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上,才更有希望解决谜团。
发表于 2011-11-13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1-13 15:54:00的发言:
$ d$ s9 ]( Q& H2 f" N8 }: o+ [

有些史料随着朝代更迭或统治需要就像梳妆楼的墓碑一样成为残片,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片断而已,否则的话,梳妆楼本是树葬楼的谐音,不会被传说成萧太后的梳妆楼了。通过以下引自《元史》编写似乎能够说明。

/ I7 g$ B2 `! B$ {8 P. ]
9 G. J5 r" |/ ]1 F" O! X; o

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由于编纂的时间太仓促,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命宋濂、王祎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15人继续纂修,经过143天,七月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卷,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210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

# |2 ^3 [- ^ \/ {& V0 H

《元史》内容

! ]8 o& d3 n# y8 y# o8 @+ L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像蒙古建国前后的史料不多,那时《元朝秘史》尚未译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纪就只各有一卷。   《元史》的志书,对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为珍贵。《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历志》是根据元代历算家李谦的《授时历议》和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编撰的。《地理志》是根据《大元一统志》,《河渠志》是根据《海运纪原》、《河防通议》等书编撰的。而今,《大元一统志》等书已经散佚,《元史》中保存了这些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就更为可贵。   《元史》的列传有类传十四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类传中以《儒学》、《列女》、《孝友》、《忠义》四种所记的人物最多,说明宋以来封建的思想统治在逐步加强。《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   《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4 f5 N8 K1 q# M5 p

《元史》存在的问题

4 [* c+ S7 U- y% ^4 w% R1 ^, f

《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而且出于众手,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同时也因为它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元朝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又占全书近1/4,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史料。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就列传中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一部分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元史》的编修者违反一般的修史惯例,把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不值一提的史实也记入《元史》。如本纪中记载作佛事,礼乐志中记载游皇城,列传则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方伎传。这些内容虽还有悖惯例,但恰恰反映了元代真实的社会情况,对研究金朝、元朝时期佛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元史》存在的不足也是很多的。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元朝秘史》以及元朝的蒙古文典籍、档案等等,都是很大的缺憾。所指出的问题主要是:随得随抄,前后重复,失于剪裁;又不彼此互对,考定异同,时见抵牾。如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同一专名,译名不一。史文译改,有时全反原意。沿袭案牍之文,以致《河渠志》、《祭祀志》出现了耿参政、田司徒、郝参政等官称而不记其名。又据案牍编宰相年表,仅删去其官衔而不予考订,以致有姓无名。   《元史》列传照抄碑志家传之类,取舍不当之处甚多。改写纪年的干支,竟有误推一甲子六十年的情况,使史实完全错乱。史料中没有具体庙号的皇帝,改写时弄错的例子甚多,如将太祖误为太宗,太宗误为太祖,宪宗误为世祖,世祖误为宪宗等。纂修人对前代和元朝蒙古族的制度也不熟悉,如宋朝各州另有军号、郡名,《地理志》述沿革,却写成某州已改为某军、某郡之类。又如蒙古各汗的斡耳朵,汗死“其帐不旷”,由后代后妃世守以享用其岁赐,《后妃表》编者竟据此名单列为某一皇帝的妻妾。如此等等。所以清人钱大昕嘲笑“修《元史》者,皆草泽腐儒,不谙掌故”,因此下笔“无不差谬”。   不过,由于《元史》的编纂距元朝灭亡只有一两年时间,元朝的一些史料,当时还没有得到。像大将常遇春攻克开平,俘获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史料,因是洪武三年六月,《元史》已二次修成。这些史料就来不及引用了。又因当时的编纂人不懂蒙古文,考订的功夫也不够,造成《元史》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应立传而无传,甚至开国勋臣的传记也有缺略;有的一个人立有两传。至于史实错误,译音不统一等,就更不胜枚举。因此,阅读《元史》,应参考《元朝秘史》、《新元史》等书籍。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而且在很短的期间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

7 m6 V2 y% v$ d6 J# E7 H S& I6 _

《元史》的历史评价与意义

& q$ p* }/ O$ l- [

《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他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 明朝的徐一夔也说:顺帝在位三十六年的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没有参考书,只凭采访写成,恐怕史事未必核实。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   但是,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它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①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②《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去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竟多达一年一卷。有人批评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这种作法却起到保存上述失传史料的作用。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族文人常有碑传可资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无从搜寻,因此立传有详于文人,略于蒙古将相大臣的现象。如丞相见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传的不及一半。太祖诸弟、诸子仅各有一人有传,太宗以后皇子无一人立传。可是就见于列传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当时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③纂修者违反了修史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如有人批评“作佛事则本纪必书,游皇城入之礼乐志”。又批评它“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但这些保留或增加的内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史实。此外如《地理志》附录河源、西北地、安南郡县等项,《祭祀志》附国俗旧礼,《食货志》增创岁赐一卷,这都是根据元代实际情况保留下来的重要史料。

" J2 c( f' C4 {5 R

《元史》的修改与补充

$ y( b `& y0 v& u$ n8 q/ |! l

明成祖时命解缙改修《元史》,他写了《元史正误》一书。后来,参加纂修《元史》的朱右又写《元史拾遗》,许浩作《元史阐微》等,都是对《元史》的订正和补充。清朝的学者,进一步对《元史》加以考证和改编,成果累累,像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还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元朝秘史》。这些书籍对《元史》作了不少增补考证,但仍有许多遗漏。直到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撰成了《新元史》。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元史》原书。

4 i# T4 O/ W1 `- I R" G5 ?

找不出证据,不能怪宋濂,只能怪历史上没有出现这么个姓仰的人。

0 ` N! \- B% Y. e% B$ s

元史编的质量不高,一是世间仓促,二是没有外族语言知识,三是编写态度不客观,这些原因都使是元史在二十四史里面中水平最差。凭空消失一个人,完全两码事。元史中宗室、驸马、权臣都有记载,不会凭空消失。

5 O8 g) ~( ~% g

其次,元史质量不好是一回事,不等于元代史料少。现今留下元代史料反而多过宋代,仅留下笔记,一人一生都无法穷尽。没有就是没有,所谓一个信景教的姓仰的世代嫌贵,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发表于 2011-11-13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1-13 8:47:00的发言:
+ n6 i1 }. \9 z

在元朝汉人不可以信景教或其他宗教吗?

! f% ^1 K' Z3 n) p

《元史》中哪个列传记载有姓养的汉人信了景教,而且权势极大封了王,能够修建高规格的家族墓,用五爪金龙敛服入葬,并且代代显赫,行成一个家族墓葬。

, V( I7 l' u+ Z% k! K+ |' F5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1:15:31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3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春很好在2011-11-13 7:51:00的发言:
: o8 p3 D! P3 l9 y6 S+ B3 M

按说梳妆楼下的棺木都应是西式棺木才是合理的,关键是三棺木个不相同,矛盾不?

2 u" a2 Z8 y$ a: ~# F4 B

从哪知道是“西式棺椁”?“西式”的标准是什么?

2 ~2 B* ~2 D6 u- |$ ?4 d1 ?(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1:09: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梳妆楼出土了有汉文和八思巴文的墓碑(或墓志)残片,看到张应墓碑的书丹者是康里巙巙,网友“京北老梁”有图片,可惜图片不清楚,我认为梳妆楼的有可能也是他的手笔,但无法与之比对。希望有专家可以研究一下,如被证实的话,也可知此墓下葬的大约时间。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原创)沽源县梳妆楼墓主人应是仰姓汉人

发表于 2011-11-13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春很好是个修养很不错的人,有长者气质。至于印章和碑文,都别急,谁又能说自己一定正确呢?

6 C8 F/ }% ]) T" m: J& b+ h3 g

这个阔里吉思墓的元押,即便是可以释读,也不能够作为特别有力的左证(假设尚未认定墓主身份和年代)。因为它出土于扰土中,就是盗墓者回填的土,有从其它地方扰动而来的可能。

8 _& d7 h4 x( c2 _

王春很好,这有一个印章(第2图右侧及4图),第一个字,请教您的看法:http://oldbeijing.org/dispbbs_46_8044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2 19:55 , Processed in 1.21651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