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眼底云烟在2011-11-4 10:11:00的发言: c, S- q6 N _" k7 t
好贴!感谢楼主分享!
! y# H( b* O1 q, W. S0 `% J5 `不过长期以来对于八年抗战之提法不敢苟同,自1931年9.18事变,由爱国的东北军将士、警察和平民组成的东北义勇军早就开始了反抗侵略的义举,咱们今天的国歌不就是写给义勇军的赞歌吗!1933年29军更是在喜峰口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些次对日作战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故八年抗战之提法值得商榷!
& u- Y. x+ `+ |& ? 4 |4 z0 E, p3 n g
谢谢您的鼓励!
# p7 ~# C% r" l5 [ b$ ?. n 同意您的观点,另摘录一段网上的相同论述,共同商榷! ; O/ k7 k) D( c: z1 ]' n- Q+ y
, X1 F$ Y! Y. \
关于我们教科书中抗战相关提法的失误
( P+ l$ B6 M5 y& b0 ?+ x& r* k 我们在口诛笔伐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没人注意,是不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 H' u4 p+ ], b( p5 k- g1 w* f我们习惯提法叫八年抗战,起止时间是从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其实我们的抗战从九一八就开始了,1931年至1937年那六年里在东北,在长城内外,我们的抗联,我们的抗日同盟军不是一直在浴血奋战吗?八年抗战如果专指国共合作抗战的时间,那么要加上国共字样概念才完整;如果专指全面抗战时间,那么要加上全面字样;如果指国民政府对日宣战,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事,到战争结束才三四年呀;如果专指抗战时间就更不准确了,应该叫十四年抗战才对的。这是商榷之一。
' X2 d8 A- J9 X5 k$ I6 X商榷之二,教科书中把日本军队多次寻衅入侵的历史事件称为事变,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等。尽管称呼了六七十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对于“事变”之称,仍然值得商榷。首先“事变”之称源自日方。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然袭击沈阳,五天后,日本电文称“满洲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上海事变”;随后,日本侵略都称谓“事变”。1937年7月7 日日军攻打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日本称“支那事变”;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称“第二次上海事变”。
( `! o) W* _; e不知何故,国内也渐渐开始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专用名称。只不过在“事变”冠以事件发生的日期,取代了地名。这也符合情理,被侵略的中国人民永远不应忘记这些惨痛的日子,而日本侵略者炫耀的是铁蹄践踏的征程。但是,对于日军预谋的屡次侵略,被侵略者与侵略者竟然都称其谓“事变”,令人费解,何谓“事变”呢?即“事之重大而有非常之变者也。如战争及天灾流行之类。”这是1915年至1933年版《辞源》对“事变”的解释。而把外来侵略称谓“事变”的典故,史籍罕见。按照这个解释,“事变”词义概念,充其量是指:重大非常的变异,不测事件或重大的突发事件而已,没有侵略战争的概念,更无被侵略的含义,词义中没有褒贬的含义,是个中性词。
6 E0 w. P" s3 g7 F- c显而易见,日本用“事变”抹杀了侵略的性质,尽管已经习以成俗但这决不是默认错误,回绝历史真相的理由。如果继续以讹传讹,我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在称谓上就已经先输一城了。
4 i: W8 x/ X- o6 ^' t8 ?# }六十年前,那段由3500万的白骨铸就的历史犹如一本沉重的史书,是一部唤起民族自尊心的史书,只要我们不是真的愿意忘却,那些惊心动魄的字迹就决不会自动消失。我想,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