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k) p! O; S 潘家胡同,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骡马市大街南侧。明代属正南坊管界,清代属外城北城辖区。 / @/ V% F9 I X0 d
潘家胡同,明代旧称“潘家河沿”。由西绒线胡同以南的南翠花街,向南至大沟沿胡同、北柳巷、南柳巷、魏染胡同、潘家胡同一线,是金中都的东城墙旧址,在明代留有金中都东城墙外护城河的故道,因此这一带地名多与水流有关。明代的宣武门一带地势低洼,雨季时积水成灾。明正统五年,在宣武门外西侧的护城河南岸开挖减水河以泄水势,这条减水河借用了北柳巷至潘家胡同一线的金中都护城河故道,在明代别称为“凉水河”,官员潘季驯住在河边的胡同里,胡同因此得名“潘家河沿”。 . R; B4 J4 K% @" z' ]: h
《明史·潘季驯列传》记述,潘季驯是浙江乌程(现为湖州市)人,嘉靖二十九年考中进士,历任御史和巡按广东等职务,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驯受命总理河道,治理黄河。隆庆四年,黄河决口,潘季驯再次受命总理河道,堵塞决口,完工后因发生漕船翻船事故被免职。万历五年,黄河又决口,执掌大权的张居正起用潘季驯第三次去治理黄河,这次潘季驯采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浊水以防泥沙淤积的办法,获得成效,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张居正死后,家属惨遭万历皇帝迫害,长子自尽,八十岁老母被关押,潘季驯出面讲了些公道话,被权贵认为是张居正同党,遭革职为民。万历十七年,黄河再次决口,潘季驯第四次受命治理水患。《列传》说潘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细,积劳成病”。万历二十年,潘季驯在讨论治水方案时又遭权贵排挤,被迫退休,回家后三年病逝,终年75岁。 # w+ e. I' }* @( q! C0 E9 v
清代学者翁方纲20岁即考中进士,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他在诗集《复初斋集》里写道,他于乾隆三十七年移居潘家河沿,将北宋苏东坡和米芾的书法作品刻成石碑,镶嵌在书斋的墙壁上,还邀集朋友举行诗会。 ; u8 i3 f+ ^; {8 p
潘家河沿有一座晋阳庵,庵里曾有一尊3尺多高的古铜观音像,带有“唐贞观十四年尉迟敬德监造”的铭文。清代学者俞理初在《癸巳存稿》里记述,他有一次到晋阳庵会客,见到一人大惊小怪地说,晋阳在山西,北京怎么会有晋阳庵呢?俞理初想起《大唐世说新语》记有一则类似的故事,荆州有一座河东寺,因河东王而得名。后来的荆州长史不知其故,也是大惊小怪地说,河东郡在山西,荆州怎么能有河东寺呢?那个长史到底奏请皇帝将河东寺名称给改了。不过俞理初懒得与愚人争论,没有说出这个故事。其实晋阳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起兵的地方,他们从晋阳出发,最终成就了大唐帝业。晋阳庵很可能是唐朝纪念晋阳起兵的皇家寺庙,不然怎么会有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监造的观音像呢。
, H p5 K( h# m- K# P) D清末学者俞樾是浙江省德清县人,于道光三十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他曾将小说《三侠五义》改编为《七侠五义》。他在《春在堂随笔》里写道,丙戌年(1886年)他来北京时,住在潘家河沿,看到庭院里盛开着从未见过的浅红淡白颜色娇艳的花朵,经向花农打听,说是鸾枝花。有人告诉他,鸾枝花应是深红色,这种浅红色的花就是北京最常见的榆叶梅。 9 p6 U1 e" _8 @) |$ K
治河老臣居河沿,胡同留有潘家名。
/ f" [+ o% h3 u& Y+ W; L' W愚客不解晋阳意,学者初识榆叶梅。 $ R; h6 l6 d2 E
故宅老树今何觅,回首高楼已成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