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z, {; C' y/ z2 f4 T 胡同童谣
5 x) v. `: l) W. X2 o" `$ x
3 O, ~3 O) P: F+ y: B' X “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都滚蛋!” % r4 Q3 G% r/ x/ r/ x
你会说,或听过这首童谣吗?不会说,没听过也没什么,但你肯定经历过“小豆包儿”和“小不点儿”的年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怀怀旧,说说胡同里的童谣吧。
$ }2 W- |, A1 q* u3 J; ?) n- V; Y“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 K) a7 c- ?9 q$ p5 P0 d9 g6 c
$ B4 Y% w) _8 E3 v4 M7 ^3 f, S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 H' D+ O$ f! o% x- U
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童谣之一,到不是从小就好色,而是民间坊里的幼儿早期教育的结果。童谣是背“人之初、性本善”,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前的启蒙教材。教育者以奶奶、姥姥者上岁数的女性居多。
2 c, U2 v5 Z o! R5 J& T8 _% G “儿”化音的朗朗上口,问答式的趣味活泼。刚开始,可能就是跟着哼哼叽叽的,慢慢地会说上最简单的第一句“小小子儿”和最后的“梳小辫儿”。说到“梳小辫儿”时一定很用劲儿、很卖力气。可能是知道结尾了,更可能是,说到这儿,奶奶、姥姥的肯定会大大表扬一下。
# z, `' K2 g5 X/ u& c 什么时候开始这类学前教育,没准。通常是看小孩子学说话流利的程度。口齿清楚地,一岁半、两岁就开科取士了。其实,你有或者没有奶奶或姥姥都不重要,因为,院里,乃至胡同的任何一位老年妇女都会义务来教你。 , ]7 g% ~6 ?, a+ Y0 u% l# c9 {
当然,血缘的远近和教育的态度还是很有关系的。亲奶奶和姥姥会认认真真地教,一遍一遍的。客座教授们多少有些不负责任,动不动会逗一句,“要不要媳妇啊?”照现在的章程,严格点儿叫“性挑逗”或“骚扰”。 + [( r' L+ L+ O% ^ p% x
不过,也不能全怪老奶奶们。当被问到该问题时,小小子儿们,通常会脸红,害羞,老太太们看到童贞的羞涩,都会裂着缺牙少齿的嘴,开心地笑。
1 Q7 W2 _7 Q( f! q奇怪的是,那么小的孩子,还没到懂“男女授受不亲”的时候,怎么就会不好意思呢?! “人之初、性本色?” ) D- O; A6 W" G! K$ f# N! a8 M
“水牛儿、水牛儿”
4 c0 S" _2 u0 k( |- `( p3 {4 w% d
* N, H0 }" C' k" f1 }" F' e 水牛儿就是蜗牛,是小小朋友的最早生物课内容。好像下过雨后,特别多。
: n* Y# g( J( ?$ }) L I 蜗牛老实,慢吞吞地爬。不会咬人,比所有其它的动物都温柔,所以是所有小朋友的朋友。
- }% H4 ?, Q9 g; h; Q 蜗牛有一个薄薄的壳,像个螺丝转,头上竖着两只高高地触角,仔细看,才能看到它的两只眼睛居然是长在触角上的!身体软软的。慢慢往前蠕动时会分泌出黏液,这些黏液可以帮助它行走,还有防范蚂蚁等其它昆虫的作用。
5 Z* j5 S1 @' [, }' m 被抓住后,立即缩进它的壳里面,藏的紧紧的,它有很强的忍耐性,就是不出来。但小朋友们并不想看它是怎么藏着的,我们想看它怎么爬,怎么吃东西。总藏在里面可不行。怎么把它请出来呢?那就要唱“水牛儿”这首歌儿了。于是,围着蜗牛的几个小孩儿就不约而同地唱起来:
2 Q6 f+ a& `0 x+ ^' V' v9 B: n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喂猫吃,猫不吃,喂狗吃……” 3 s7 c* h1 }* r4 T$ Z
我们唱的时候,并不知道蜗牛不吃荤,总想着烧羊肉是多好的东西啊,你还不出来尝尝?! 也不知道,反而是有人要吃它的肉!小小的蜗牛竟是道大菜,法国人将其视为第一美食。
* d, W& T. T# P% U) h. x 小朋友的耐性也不差,一遍一遍地唱着。不知道是因为没人动它了,还是被童声合唱的真诚所感动,蜗牛真的就慢慢露出了尖尖的小脑袋,然后,左一下右一下,甩出了藏着的犄角。还是慢慢地,伸展了身子,开始爬起来。小朋友们都高兴了,开心地看着它一点儿一点儿地蠕动着。认为是歌声召唤了它。
1 \5 f$ p+ y6 C4 a* G0 |+ |5 @! E+ R7 ~" L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没有哪个小朋友去弄死它。最调皮的也不过是用手碰碰它的触角,自己反到吓得比蜗牛还快地缩回了手。
+ o3 k! ^. W+ {4 l$ J 上小学后就再也没玩过蜗牛了。再次和蜗牛打交道是数十年后。一天,上幼儿园的儿子不知怎么抓了一捧蜗牛回来。随手就放到洗手池子里了。因全家马上出去,谁也没在意这事儿。等再到家一看,放在洗手池里的蜗牛一个都没了。可是,墙壁上、天花板上、窗户上,蜗牛散花了!而且,它们奔向自由的路线,一条条的黏涎清清楚楚地留下来,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给我们家墙上留下一幅印象派作品。 - M7 o* `# S$ _( W' q. L$ D
“拉大锯,扯大锯” 4 l4 F9 |2 M9 a" q$ n
# A& q0 ~" _8 n( k* r
拉锯扯据的儿歌是有动作的,两只手要拉着对方的两只手。一边哼着词儿,手要交错着一伸一拽的,真像在来回拉扯着大锯一样。比只是用嘴出声更多了动作,小孩子更投入,好玩儿啊!
3 q# L$ M% r( ~9 U& C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 V: C- \9 R6 S5 w 和《三字经》似的,短捷、易念、但哪个小朋友都不会问,为什么是姥姥家唱戏,奶奶家唱不唱呢?要是都唱,不就可以去两个地方玩了吗?! $ L5 l5 V! w J" D- B3 f
孩子的心很容易满足。特别是最后,肯定会脱离了童谣的歌词,大人总会叫着孩子的名字:XXX也要去。孩子高兴了,在小小的脑海里憧憬着姥姥家唱大戏的那一天。 ?7 @' U0 o# H, h
其实,有几个孩子的姥姥家是请的起戏班子的呢?孩子会期盼着那渺渺无期的一天,唱戏,用现在词汇来说是“虚拟事件”。不像现在,家长要是说“乖乖的,到时候带你去迪斯尼。”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呢。迪斯尼太具像了。孩子们都知道在哪儿,肯定吵着闹着要去。
9 m; Z* W! H6 Y' K 和身体有接触的还有一首:“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4 `+ ?/ T- a7 O" Y1 E8 n 大人肯定要在最后用手去摸摸小朋友的肚肚。小朋友知道将要发生的事,也在等待着。所以,刚到“卖油卖醋”那儿,小朋友马上就用小手捂住肚肚,开始咯咯地笑上了。
4 P: g, |1 w% A. A- d" V 像这种互动式、欢乐式教学法,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或学校采用过。只有在胡同里、在四合院里、在家长里短的爷爷奶奶教育中生存着。 % Y9 L" G; l9 |2 \0 N
“小耗子儿上灯台” $ e* Y0 j! z: E; v/ w/ V
“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 }" \9 H/ H$ R* t) H 多可怜的小老鼠啊!没吃到油,还摔下来了。那时没认为,也不知道后来它们竟是四害。
0 |5 _# w, y. M9 h 儿化音、象声词、画面般的语句、喊妈妈的依赖心情、让小朋友记住了,哪怕是四害的小老鼠。这和迪斯尼的米老鼠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童心是善的,是平和的,是爱的。
( S7 D6 H) G- y: {; m- I# o 在孩童的脑海里会幻化出动画图象,一只可爱的小耗子,爬上高高的桌子,又很费力地爬上滑溜溜的油瓶子。但是瓶口又小又窄,根本吃不到油。想下来,往下一看,妈呀,这么高啊!! * R2 \2 b0 w6 J! u. T
小耗子吱吱地叫,肯定是叫妈妈呢!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也都是要叫妈妈的。可怜的小耗子,竟滚下来了。想想往下摔的样子,小朋友眼睛一闭,身子都要哆嗦的。 / s' g3 ?7 J) v% R" Y
女孩子的歌谣 3 v/ z9 m" h* G& S, U) q \. e
有几首歌谣,好像女孩子唱的多,因为她们跳皮筋。
7 N/ j" D' l& Q* x( y% s “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 j8 ]- ~( Q9 p' U" C" p8 V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 }$ l0 J0 Z4 ?: i; b
几个小姑娘,拉着长长的皮筋,从脚踝骨那么高开始,一只脚在皮筋的内外来回点地,或卷起皮筋跳出花样来。另一只脚也是不停地配合跳动着。不出错的,皮筋的高度一点儿一点儿升高,最后是“大举”还是“高举”,即将手高高伸直过头, 那就有难度了。
) Z" g$ K, M! y& D& i 男孩子好像都不玩跳皮筋,或认为那是女孩子的游戏。男孩子是弹球、拍洋画、撞拐什么的。女孩子们旁若无人地大声唱着,想装听不见也不行啊。嘴里也跟着哼。远远听着,斜着眼看着女孩子婀娜跳跃的身影,那长辫子、红裙子跳的真好,心也在跳。 : V+ W9 u) r7 X9 f8 w' `
游戏童谣 ' _+ g+ A9 ^: P7 P3 w/ M: k' L F
$ N6 |' N% u/ ~* p" G6 `; ]) X 和游戏有关的童谣就更多了,那都是属于六、七岁以上孩子的了。 & H {* Q e+ S/ u. Q
“捉迷藏”是每个小朋友都玩过的游戏,要有一个被手绢蒙住眼睛的小朋友去摸其他的小朋友。在蒙上手绢后,这个“临时的小瞎子”要被另一个小朋友领着转好几个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他找不着北!”转的时候大家一起唱:
5 s7 X7 n. I7 @/ D2 W( y “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王八不吃瞎子肉,瞎子回家挨顿揍!”
8 Z& J, a0 |6 B+ @这些多少有点儿诅咒的语言,小朋友们并不计较,大家都是开心地笑着,拍着手唱着。一定要把那位蒙眼的转晕。轮到自己当“瞎子”,也是要被“喂王八、要挨揍。”玩呗!要是学了洋字码的话,就用:So what!
* p! ?4 b" n, E( y) D( f 转的早就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瞎子”,两手乱摆,其他小朋友总要趁机靠近他,摸他碰他一下。待他反应着,向摸他的方向抓去时,摸他的人早逃出好几步远去哈哈笑了。当然瞎子也不傻,使劲抽鼻子或眨眼皮,蒙着的手绢慢慢松动了,借着从缝隙里透出的一线光亮,一把就会揪住想过来占便宜的主。
4 R4 A J& S1 E( D# M$ K! ~ “木头人”的游戏也有趣。选一个人去追其他的人,只要手一碰上那个人,那个人就要去追赶别人了。但在看到跑不掉时,被追的人只要立即立正站好,叫一声“木头人”追的人即使手碰上也无效。但“木头人”是要经受考验的。这就要唱或朗诵那首歌谣了: ( R& m, E4 q9 k9 |- s" A
“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哭,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看谁的立场最坚定。” # M0 u! e6 v; F& Z2 m
在这种情况下,谁的立场都不坚定。特别是追的那个要是个调皮小子,会把脸跟你贴的很近很近,看你笑不笑,看你露不露门牙!
! \ A& b" m9 }( } k; r; `
粗俚凡俗
) C$ d( a8 i' \+ T. r1 w
+ V' J6 O& W1 ?) l/ ~* L “小白兔白又白”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歌谣。不属我们胡同小子的。
/ @ x8 Y* P$ ] 胡同的有不少很俚俗的,或者说“不雅”。像: & V8 X, X9 [5 v+ K& Q3 `( L( P( E
“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露着肚脐眼儿。” " e1 d) H0 n1 @7 u0 N. m% B8 q2 S8 j
“跟人学(xia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 K8 D2 S: R+ N9 @* l g/ X, w “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的满头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
& z3 L2 s* P3 l) z! N% X9 p% z “这么好的天儿,飘雪花儿,这么好的小孩儿,没脚巴丫儿,这么好的老头梳小辫,这么好的大姑娘秃脑袋瓜儿。”
. Q: G: R( o, R# {6 m …… 6 \7 X( @+ _4 B l
童谣有很多,各地还有各地的不同。
% Y+ K, Z% h6 t9 d) S* ?5 s
. m! e2 N; U! w6 L3 Q, J( o8 a 生存在胡同和四合院里的童谣,是孩子们早期教育的最直接和最易接受的口语教材,还是了解并最终要融入的社会入门课。随着胡同和四合院逐步成了残垣断壁,继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钢筋水泥的大厦。当门硄当一声关上时和外面的世界就隔绝了。 6 E8 M" L# P5 W. H" k5 U2 i) v
当走在楼群中,听到叮叮咚咚地钢琴练习曲,听着黄毛稚口的童音在ABC地咿呀着,我儿时的亲切熟悉的童谣已渐行渐远……那些朗朗上口的词语也将随我们的离去而离去……
, D$ W2 x) V+ | 社会进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