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三是周老师的一位秋姓同学临时来校小住,暂作代课老师,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位秋老师二十多岁,是个中等个子的南方人。他对学生非常亲近,讲鼓励年轻人勇敢的故事,还教唱振奋人心的歌曲,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当时我们还是些不识字的小孩,对歌名和歌词内容不甚了解,只知道歌曲好听歌词上口,印象深刻。如今60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唱出那首“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子孙,东亚最悠久”的四句歌词,接下来的歌词,就模糊记不清了。秋老师一边教唱一边用双手打节拍,漂亮的分头甩动得很帅,我们这些孩童的心里对秋老师又喜欢又佩服。但十几天后,秋老师就突然不见了,从此再没有他的消息。不少孩子想念他,有的还哭过几次,直到很久以后每当有人说“秋老师来了!”大家就会立刻安静下来,一齐回头望着门外,即使明知那个同学是恶作剧,也宁愿把它当真。长大后的我们常常猜测,秋老师说不定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呢。
* m' H3 _6 M$ F* x9 r( X2 K F9 K变化四是周老师搞起了学校的升旗仪式:全体学生整齐列队,周老师喊:“主席就位,全体肃立,唱国歌……升旗!”“主席”是万校长,国歌是“三民主义”,国旗是“青天白日旗”。这里说的是解放前夕,因此国旗国歌都是国民党时期的样子。 ' L# o# u% o. }1 F
但是几个月后咱们这里解放了。就在同一地点,同一人群和同一根旗杆下,也同样是周老师喊“主席就位……”的口令,“主席”仍然是万校长,而唱的国歌却是“义勇军进行曲”,升的国旗则是五星红旗了。这么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两个世界、两个“朝代”的变迁,颇有环境依旧,实则天壤的梦境般变化。 ! |# Z% D& B* W2 c9 S
解放了,旧官学也结束了它短暂的历史。学校更名为“马回甸小学”,包括我在内的学生们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 h; k1 |' j T7 T' d* k! B 但是,万校长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解放伊始,这位官学的代表人物暂且留职。在这个短暂的留职期内,他的脾气和做派仍如往常,有时莫明奇妙地与老师争吵,或干脆回家不上班。就在他休息数日回校后,上面领导发了辞退通知。这下子“万校长”可吓傻了,他大哭求饶。当得知无法挽回时,又申请留校当勤杂工友,获得了批准。于是,万校长一下子变为“万工友”了。
, z# o2 b4 ^6 B, a: H; e7 ] K7 l 这位万先生-万老师-万校长-万工友,究竟何许人也?据说,他早年曾经是忠佑寺庙里的一位记账先生,这也是称呼他为“先生”的由来。但由于文化水平差,被改为寺庙停柩房的护院守灵人。寺庙申办官学后,他作为庙方代表在官学工作,就此还弄上个“官儿”当当。他降职成工友后,几次表示:“我当工友是因为没文化!”。可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居然当上了“官学”的校长,足见旧社会的腐朽和无能了。
6 V% c, C$ g3 F& n& d 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万工友”被辞退。好几个同学看到他在天桥“中华电影院”西侧的一个男厕所里,靠买手纸为生。 ; f% P5 _. a5 p6 H8 o, b' L9 }
万先生其实是个只认识几个斗大字的文盲,解放后他终于承认自己“没文化”,因此留任校长不到一年就改任本校的勤杂工了。
{+ t1 v2 i, d% |& c 进入“托儿所”的学生们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也时常被留在家里干活,在临解放的时间里,来“上学”的时间加起来约有两、三个月。而在那里的升旗、发救济品和秋老师却给我留下终生的记忆。 & w/ z/ B$ ` H; s2 x1 V; I3 {) b0 G
3 x' P5 V8 z& n7 p4 g9 G& T O来源:方庄生活 文章作者:杨铁平 $ p1 `- Q7 ~* R8 |* a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