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内大街,路东的慈慧胡同,旧称慈慧殿胡同,有1号和9号两个大宅门。最近阅读了“爱读书”先生提供的《东华流韵》链接东城区文史资料,得知1号院是绵公府邸。 ! B9 s" K7 O9 c% e7 I0 q* l8 t7 e
9号院的旧主人是谁尚不知道。
; J. d8 ]& y8 l" ~- B
" O5 p* {2 M) S8 ?康熙皇帝第二十三子允祁,于雍正十三年十月封贝勒。乾隆九年四月派守景陵。二十三年十一月缘事降为贝子,四十二年三月再降镇国公。四十五年九月复封贝子。四十七年十一月晋封贝勒。四十九年十一月赏加郡王品级。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日薨,享年七十三岁,谥日诚。允祁第五子弘谦于乾隆五十年十一月袭贝子。弘谦死后,其长子永康袭镇国公。永康之后,其第二子绵英袭不入八分镇国公。 1 y0 D2 I3 \% X9 c; x; A# @
康熙皇帝第二十三子诚贝勒允祁的后裔在清末比较著名的是辅国将军弘善之孙,永良第二子侍郎绵宜、第七子侍郎绵文。侍郎绵宜宅在东四四条东口路北,三进院落,大门,一字影壁,内有垂花门、走廊。正房内装修仍是清代旧物。绵宜乏嗣,以七弟侍郎绵文第三子奕寿(字效涛)过继为嗣子,搬到东四四条居住。
2 a% E6 R0 `% O* `, i 9 F( C! c% Q/ [7 B$ r# |- [8 z
5 g. g1 A' n; {4 |! ^9 l8 R2 g* e
侍郎绵文宅在地安门内黄化门北侧的慈慧殿胡同东口路北,北墙外是月牙胡同,房屋有上百间,花园里有假山树木。侍郎绵宜和侍郎绵文同是翰林出身,有兄弟翰林之誉。绵文长子奕元和三子奕寿也先后被点翰林,成为第二代兄弟翰林。绵氏父子两代四人成为翰林,不仅光宗耀祖,而且被奉为读书人的楷模,传为仕途佳话。奕元在光绪三十年四月被授予宗人府额外主事,宣统二年担任理事官,与贝勒载涛共事多年。 % b7 h( x7 e6 C! W2 C5 N, s
慈慧殿胡同的奕元宅邸在二十年代典给了在教育界任职的陈聘之。及至到期无力还账被陈聘之起诉到法院,一审就把宅邸判给了陈聘之。奕家变成了租房户,搬到了后罩房居住。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住进这所宅院,奕元的妻室子女被迫迁出。
8 a2 A" r) v, W q {, d 3 a/ f" T( w6 ?; C. T6 {
启功口述历史:
( }- B9 R! f4 h8 B) n7 s* l我十二岁才入小学,在入学前还发生过一件近似闹剧的事情,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妨说一说。 1924年,冯玉祥率部发动北京政变,按优待条件苟延残喘在故宫内的宣统小王朝,面临随时被扫地出门的命运。这时溥仪和他的一帮遗老虽仍生活在故宫里,继续在弹丸的高墙之内称帝,实际上一点权力都没有了,只能管理他的宗室了,因此还设有宗人府,而地点却在美术馆西南一带,即后来的孔德中学的东厢房。 9 B, A e' J# z, l3 n( v0 `, a
当时宗人府的左司掌印叫奕元,他查我家档案,知道我曾祖、祖父因下科场而主动放弃了封爵,我父亲死得又早,还来不及封爵号,看我可怜,趁着现在还没赶走,掌点权,便让我袭了爵号,封我一个三等奉恩将军。这当然是有名无实的虚名,一文钱、一两米的俸禄都没有,只是趁着宗人府还没被吊销,抓紧时间滥行权力罢了。看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早已有之。我当时为这件事还去了趟宗人府,见到了三堂掌印,掌正堂的是载瀛,算是履行了手续。冯玉祥逼宫后,溥仪连故宫也呆不下去了,跑到了天津,他手下的宗人府所封的封号本来就是一纸空文,现在自然更是空头支票。但这张诰封实在有意思:它是丝织的,一段红,一段绿,和清朝原来的诰封形式完全一样。上面的内容大致是,根据优待条件,启功应袭封三等奉恩将军。任命的内容虽是宗人府的,盖的大印却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真叫文不对题,不伦不类。我本来一直保留着它,这决不是我留恋那个毫无价值的三等将军,而是它确实是一件打上了特殊年代的烙印、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物。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我不敢不把它烧掉,因为如果让红卫兵抄出来,那我的罪过就不仅是要复辟资本主义,而是要复辟封建主义了。
; X# q/ H2 B2 l$ c5 L - q+ Z( Q, ]4 E7 [ t$ }6 i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慈慧殿胡同和绵公府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