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推荐一部真正属于回族人自己的小说:《回族人家》,不同于被回族人诟病的《穆斯林的葬礼》,这部由民间写手创作的作品,得道了京城回回的广泛赞誉,一气读完,写了一篇书评,算是推荐此小说的引子吧。
! H9 L. K4 t M: D1 l1 S; ] ; m* a+ A. x5 Q' _7 \, f8 @- G
小说阅读地址: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689
L" @0 t8 b+ i1 y" b' @( x ) o1 l! M: a6 L, @% l# X6 y1 K
本人读后感:《此中有我亦有你---<回族人家>读后》 ( h) S. E6 _ |1 h y
! }2 d! ]0 i) ~4 ` 2 J. x# I" t- e+ t! g7 H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在地铁上看完了《回族人家》,摇晃拥挤的车厢,不到两周的时间,对于从未看完过一部小说的我来说,这是特别的阅读经历。因为它真实、诚挚,甚至它的粗砺,也呈现出一种生活特有的质感。每到上下地铁,不得不掩卷时,我总在想着,为何它会有这样的吸引力,为何与它相对的那部茅盾奖名著《穆斯林的葬礼》会让人读不下去,为何这部民间小书会给人温暖亲切甚至潸然泪下的阅读享受,而那部精心雕琢之作却让人如鲠在喉,甚至引来回族老人们的愤怒?
5 R0 e T( ~" T( j1 c 对于一部小说,每个人的观感自然不同,一味赞许或一棍子打死都算不得公正。作者自身的举意、角色、立场,以及整部书所要表达的内心呼唤,才是应当关注的。明了这些关键要素即可,贴标签、扣帽子倒大可不必,毕竟每种观念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必然性。一部作品若是扭曲的、私见的,我们就拿出十部百部端庄的、真实的出来,著书远比焚书必要。毕竟这些只是文字和话语,关键在于那被描述的,那真实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归根结底是,我们是否做好了自己。即使是伤害,里面也有真主的考验和警示,那些负面的描述里,除却刻意的或无知的歪曲,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自己干下的。一个真正自省的人,在哈哈镜里也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0 s( p$ E4 Q. I2 m# E$ P
而《回族人家》,则对比着那部失败之作,诚挚地展现着京城回回真实的一面:真实的好,真实的歹,真实的苦难和欢欣。小说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家庭的日常琐事和家人的心路历程,却给人无比亲切之感。围绕着米绍元一家,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长守斋拜的男女乡老、常年不进寺的回族大妈、被教育禁锢心灵的知识分子、依然远离传统和正在回归的回族年轻人、回汉通婚的不同家庭、外地穆斯林、未来充满希望和变数的回族孩子、令人追念的老一辈,所有这些角色,都与我们的生活一一对应。在赞服、叹惋、同情乃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掩卷沉思,那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生活的写照?可我们早已身陷其中,心和眼被层层蒙蔽,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萎靡或亢奋,却就是没有看到自己灵魂的无助和心灵的迷误。借着这部小说,这个赛拜卜(机缘、途径),我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竖立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可供窥探的玻璃,而是涂抹了信仰水银的心灵之镜。我们看到了自我的欲望和堕落,也看到了心的渴望和信仰的复苏。它如此真实,每个人都在此中看到了自己,那些悲欢离合、挣扎纠结,令人感慨万千,恍如昨日。这是小说最富魅力之处,也是最可贵之处。 8 o' G5 k& @* Y3 M4 G ^. x1 M2 z
纵观小说,其中角色多成对出现,对比鲜明而涵盖性强。首先是米绍元老两口,在此中,我们看到了米绍元的无奈和努力,贤惠的老伴虽对他表示理解支持,自己却不进寺,不封斋礼拜,在乡老们的家中,往往出现这种典型的灯下黑。我们也看到了米绍珩自身及其家庭的典型性,对于普通的回回乡老们,米教授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也有着他那一代人普遍的心灵困顿;其老伴则代表了回汉通婚家庭中汉族伴侣对回回的隔膜和疏离,与绍英的汉族丈夫形成了鲜明对比;米绍珩的两个女儿,则更是对比鲜明,二女儿佩雯给人印象深刻,泼辣、任性,行为放纵,是典型的物质化的一代,而大女儿佩霞则内向、老实,甚至对于欲望有些冷淡,三十多而未婚则代表了当今回族姑娘大龄化的困境。而米绍元的长子佩东,则是又一个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中年的他,不止是米家的顶梁柱,也代表着回回民族的主流一代,他认可和尊重父亲的虔诚,但自己却尚在观望,他极富责任心,却生活困窘,重振家业的情节安排,蕴含着对回回社会重新振兴的共同期望。还有孩子们,小学开是老人领着进寺的孩子们的缩影,隔代的引领极为普遍和重要,虽然小说中教育体制施加了消极的影响,健康被夺去,但这个奶声奶气诵读古兰的可爱的孩子,依然给了我们最美好的希望,清廉的后代太重要了。而学卉则对比着绍英之女裴菲菲和外地大学生纳萍写开来,这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回族中学生,正处在思想的岔路口,要么成为其二爷爷这样被教育所误的无知知识分子,要么成为纳萍这样的虔诚的回族高端人才,甚至还有成为佩霞、佩雯姐妹的可能。
]7 Q' H- A7 k* z; O! b5 k 这个家族中还有一类阴暗的人物。米家老三属于人品败坏的回族中年人的代表,和其子佩京一起代表了被耽误的两代人,老三绍隶性格及命运中有着深刻的阴暗,这同其母亲哈老太太年青时的罪错和对他的骄纵有直接的关系,且生逢乱世,更是如鱼得水,而破碎的家庭又导致了其子佩京的失足,同其他家庭成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贪婪、争利、犯罪,代表着当今京城社会中回汉皆有的晦暗一面,也警醒着每一个身处大社会中的回回人。对比米绍元等的宽厚和守礼,哈家娘家人的狭隘和无赖,代表了市井生活中当然产生的那一类回回人,对传统缺乏真知却抱残守缺、蛮横无理,见小利而亡义,爱闹家窝子,都是回族社会必须面对的痼疾。 ' L) K4 t" ]- \! y9 }
米家之外,乡老阿訇们也有对比。米绍元是敢担当、爱族爱教的乡老的典型,而薛乡老则是回回乡老中有“尔林”(信仰知识)的代表,这样的乡老虽不多,却不可或缺,他们分工明确,互补互助,以教门为重,同体制内的争权夺利、互轻互损形成了又一重对比。而阿訇中也有两样角色,麻阿訇代表卖教求荣的一类教内人士,这在特殊的时代从上到下都为数不少,也代表了虽有尔林却无操守、虽口劝善言但心硬如铁甚至常撇斋拜的那一类阿訇,这在当今也有相当一批,这多是时代的产物。与其对照,则是杨阿訇等富有使命感、坚守经训的一批教内学者,他们虽不再是宗教和一坊的领袖,但其作为伊玛目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而未来重振寺坊传统体制的重任也需要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小说就这样用对比的手法,成对的呈现着一个个角色,也让我们的生活和小说不断的对比,引人自省,发人深思,动人心魄。
. F; G' |: [! i! Y 这部小说虽非历史,却远胜六十二年来所谓治史者们的应命之作。它真实展现了波诡云谲的历史背景,在依然讳莫如深的当下,字字如刀,展露着回回那难以诉说的苦难,这不是简单的时代背景,而是应当刻在碑上的历史。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回回的历史进入了低谷,逐步收紧的控制之网,让每个人面临着灵魂的抉择,传统被弃如敝履,信仰沦为瘟疫,经典被肆意践踏,尊严丧失殆尽,以致道路以目,父子相仇。如同末世来临的时刻,每个人都赤裸裸地做出了最后也是最真实的选择。这样的岁月里,对尊严和人性的无情践踏可见一斑,经历过这场漫长劫难的京城回族社会,信仰渐渐坍塌,整整三代人,被填埋在历史的深谷中。对于当下,小说也给予了深刻关注。以拆迁为背景,回民社会继三十年野蛮摧折、又三十年大潮裹挟之后,又面临着新一轮考验:那就是围寺而居的传统正被逐步破坏,本就日益淡薄的信仰失去了依托,流失加快了,而我们尚未做好准备。清真寺成为孤岛,世代守望相助的回回散落四方,成为离群的羔羊。如何应对,如何建立新的信仰生活体系,都是迫在眉睫的命题。小说一再提醒,一再质问,也一再借人物之口探讨辩驳,这正是其可贵之处---为时代而奋笔写作,为群体命运而大声疾呼。另外,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在小说中一再提及,到底是否为全民信仰,是至今尚在争论的历史命题。小说对此有其观点,虽是一家之言,但颇具启发意义。
* m( f: A- Z) ` f( B/ C 作者虽是民间写手,用笔却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情节的衔接之处非常洗练,运笔自如,对话也颇具京腔京韵,插科打诨也恰到好处,尤其是哈家娘家人的无赖泼辣,更是通过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可正如作者所说,“料是好料”,但一旦下刀雕琢,总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对于男女之事描述过于露骨,虽显露了真实和渲染了氛围,但却无疑给阅读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应当考虑到这是一部写给回回人看的小说,在用笔和美感上应顾及典雅和得体。比如描写佩雯和大张的私情,佩霞失身于旧日恋人,文字描写过于粗俗,点到为止更为妥当。再如部分内容文笔稍嫌拖沓,对话虽生动,但一些过于平常的琐碎言语,可适当删减,以防读者生出越读越多的困倦之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摹必不可少,富有特色,但过多铺陈,则无必要,应当斟酌删减,比如为哈老太太办事,炉子支在何处,何处如何背光,又如何扯灯照明等等,属于冗余之笔,大可删去不写。而关于礼拜、诵经等信仰的描述,缺乏感染力,这是最容易打动人心之处,应用心着墨。再就是文字有成段重复之处,应是上下调整后忘记删去之处,算是硬伤,审稿时应当注意。 9 P( w, G( [' e4 T- x- g- E
也许有人会认为很多情节并未写完,故事似乎没有结尾,但笔者认为,这倒是见仁见智之事。此书虽然称为小说,但却以真实见长,从生活的角度考虑,没有结尾才更符合实际,圆满的大结局,未免有落俗套。而从回回社会的大历史来看,谁也无法说清我们正走向何方。当此大变革时代,灾难已临头或不可知,峰回路转也未可知,一切都是主的定然。正如小说未曾结尾,我们的生活也还在继续,只有在信仰这面镜子前检视自己,以从内到外的端庄和美好面对顿亚(尘世),做好一个回回,一个穆斯林,才是正道。
* i/ a, i* J5 e5 h* S+ | 希望每一个回族人家,都能端庄而安宁地生活在真主慈悯的正道上。阿敏。
" E& A) L7 f9 b7 [/ c
+ O5 V$ `* t) B; `9 ^- g
S8 }1 F( d T
1 z* g) p% b( S3 s0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