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坨介绍
) R; h- b2 N2 j( R7 N6 g* f( @- k * }5 _- o- ?2 M( y
蚕姑坨位于易县西山北乡沙岭村西的蚕姑坨,在这里狼牙山东麓一改其“险”,尽展其“秀”。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潺潺清泉,啾啾鸟鸣,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山径曲折回旋,可沿路攀缓,亦可独辟蹊径,所行处绿波潮涌,或蝴蝶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尽孕其中。忽行至豁然开朗处,近山如刀削斧凿,令人有感于鬼斧神工;远山与蓝天相接,令人慨叹于烟波浩渺。点将台、鸳鸯树、双龙洞、碑楼院、南天门、蜡烛峰……诸景点一一映入眼帘,待你探幽览胜。
1 c3 N* F! X, F8 `
" c, H7 E4 x2 V+ ~ 山美如此,神奇的传说又使这旖旎的风光平添几分神秘与浪漫。 0 I; R% f4 f' a9 C% O+ ^
! ^, V; @, y) s3 t
传说,汉朝,一尼姑在现今的蚕姑坨边一山洞里修炼,在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历经数年,终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顶修建庙宇,为之塑身,以作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蚕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 Z, d6 c; \ H4 X( V: H, k; ~
+ } O3 G* l8 g8 _' |: H 据最新考证,蚕姑乃“三皇五帝”之黄帝(炎黄子孙始祖)的元妃(正妻)。相传,黄帝成就霸业的地方是易县后山(黄山后土)。有一次,黄帝带领军地从蚕姑坨处路过,发现这里的人们都穿着蚕丝做成的衣服,而黄帝他们只是穿兽皮、树叶遮体,细问之下,村民告知蚕姑“教人养蚕缫丝”之事,于是黄帝娶蚕姑为妻,并将养蚕缫丝推广开来。 ; I! W$ H, C7 ]9 C- T! Q" ^
7 i: W9 Y; F) N7 P/ s8 h" u/ Y a# Z$ T 蚕姑庙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状如手掌,名曰南天门。传说蚕姑圣母修练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门”,由此乘车飞去,而那“门扇”则被推到黄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还清晰可辩,“门”的下边还有车轱辘印。春、秋两季,鸟雀们总要相约到此驻足鸣唱,仿佛是在向蚕姑圣母致敬。在山腰还有一块奇石,上面有一个竹篮形状的凹形槽,传说是蚕姑圣母当年摞篮子时留下的痕迹。 , V; P, m, Y$ C# }
2 X/ o3 x' H/ R, A6 a' r- v
据《易县志》记载,到后晋时期,当地乡民常受契丹兵丁的抢掠,就逃往山上避难,大家自行守山,渐渐形成了一座山寨,当时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孙贤意(一说为孙深意),原是将门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艺,乡民大多投靠她的门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众俗家弟子和尼姑们推孙贤意的弟子孙方简为主事,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扯起聚义大旗,抗击契丹侵略。蚕姑坨因此天下闻名。现在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墙,是当时的防御工事遗迹,这里的不少地名,如:点将台、草场峪、王子沟、伙脸沟、盔甲洞等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形起的名字呢。到了明代,这里设“寨”称为“姑姑窝寨”,和“狼山寨”、“孔山寨”、“燕窝寨”等构成了易州西南对外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 a( Y. w+ p5 u5 g3 {8 T( F3 Y3 [. v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受战火等因素影响,蚕姑坨上的建筑物经历了多次扩建、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据史书记载,蚕姑坨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在抗日战争中大多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之中,90年代,一些民间人士对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进行了恢复。 1 P6 G7 p$ h @7 ^3 B8 @8 ?3 o
) Z6 e! ^, Y; R3 O
蚕姑坨,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北京、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的大批观光客,给“狼山竞秀”又增新秀。
9 E* J* T v9 [1 N4 R+ d- K \3 W( E" p2 ^
蚕姑坨主要景点简介
- a9 o S0 F; j1 ]
x9 ^& G" K3 M# d6 J 1、点将台:传说为杨六郎出征时派兵点将之所在,在点将台处还有盔甲洞。 4 \3 v- e$ h, R3 K( V! \
( a4 [2 O+ \9 ?& j" V
2、双龙洞:两处天然石洞,常年有水,从未断流。
$ `7 x7 r0 d: g* C3 Q+ [6 @( w- p: \; I, R! H
3、南天门:为蚕姑坨最有名景点,形似手掌状,传说为蚕姑一掌推出所得,透过南天门可以看到远达度假村。
( l$ \4 Z! p" S+ [1 s! R$ M/ d: \* N8 h! C$ p4 H+ {. I
4、蜡烛蜂:为一天然石柱,傲然独立,直指蓝天,谓之蜡烛蜂。 + n! V, ?" h9 h9 {' e
3 X9 _1 d1 m$ q. `. V7 k% c g
5、蚕姑庙:也称为灵蜂院,在蚕姑坨主峰下五十米处,建有大小庙宇70多间,多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只存10多处。 & j+ ?7 G, U- B/ U/ j% z1 m
6 l0 D# n, z5 T: R3 ~2 U) M
6、老君堂:从蚕姑坨往西南转下约1500米,传说为老子修成正果所在。 / G- E; V( S/ Q( T
3 v8 }# T4 [1 N/ f, ?/ r 蚕姑坨残存碑文欣赏(一)
B/ x% c/ w2 y+ p8 h* Q# H; e! d6 M+ D
在狼牙山蚕姑坨上残存的几块明清古碑中,最有欣赏价值的当属“大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岁次壬申孟春正月吉日立”的《灵峰院蚕姑殿创建钟鼓楼碑记》了。撰文者为“保定府易州大方居士廪膳生员卢 (左右结构,左边:火,右边:奎)” & G h1 p; m# f* P. h. l! t; I
6 P4 P8 L, N/ d0 n* F8 ^0 y
在近500字的碑文中,卢 用了几乎一半的文字来描写蚕姑坨的地理方位、山川气势、晴阴昼夜和春夏秋冬和秀美风光,文字凝练,语句工整。
+ s" J9 J, Z H0 Z/ R: `9 E7 x# s$ E5 g2 ], I9 M' T
自古名山多寺庙,灵峰(蚕姑坨)自然也不例外。如碑文开头所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神则灵。而况山之青翠壁立,高出万仞,莫有逾为者乎!则其有神之灵感可知也。” 2 @. B+ _1 M4 E' ]+ D
: w- l! {2 F/ A' n% Y
其实我们不应笑话古人的迷信思想,卢 是370年前明朝末年吃官饭的秀才,况且那时中国还没有马列主义。
7 d' o9 J2 S E- T- T$ f6 ^: p: t! t) k
“余乡西六十里遥,琅山照秀,文笔插天。有灵峰院蚕姑圣母宝殿从来远矣。窃赏游鉴瞻拜,祈祷获应。”
/ H3 r5 U1 `2 s" z! {* w8 ?8 k0 K# v \$ J+ P1 h2 s
看来卢 住在狼牙山以东六十华里的地方,从他家乡眺望狼牙山(古称琅山、郎山),在夕阳西照下就像数柱巨笔插向天空。上谷八景之一的“郎峰耸秀”描写的也是这种意境。 % E5 R3 M. S/ C9 A R' e
4 T; a- ?: U7 B7 w% b5 y “灵峰院”应是蚕姑坨庙宇的总称。“蚕姑圣母宝殿”则是其主要建筑,而且古已有之。于是乎卢 私下常来游览瞻拜,许下的愿每每获得应验。因此他对蚕姑坨所处的地理方位自然了如指掌了:“见北峰名玉皇陀,东峰名仙人陀,西峰名松树陀,南峰名龙门陀。四峰环峙,蚕姑奠位中央。且群峰峭峻,层绕叠围,不可胜纪。”
; p2 y+ N6 O" y# W, }3 E7 D; _
M4 R' K: @, V8 Y; w: o! V 碑文所记四座山峰的名称早已失传了。现在老百姓管西峰叫“正西岭”,管南峰叫“南天门”。而东、北两峰现在叫什么名字?具体特指哪两座山峰?至今我也没弄明白。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只要您站在蚕姑坨顶上放眼四周,“群峰峭峻,层绕叠围”的景象尽可一览无余。
X: D9 x: O+ K* H% u4 c$ y4 g8 I2 n$ y7 `) v7 z5 s& _
接下来碑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出现了:“入其间也,堑道盘旋,凛如骨立。陡其巅也,岗地弘厂,恍然心豁。晴则清风朗日,光霁无涯;阴则云烟出岫,变幻莫测。昼而俯瞩,环区河山尽入襟袍;夜而仰瞻,霄汉星辰直低徘徊。以至春夏之碧绿青红,草木钟秀;秋冬之清肃寒冱,霜雪凝晶。满目画图,清凉世界。直所谓天地之奇设而山川之胜迹也。”
" b1 S$ C: ~6 h% `0 a/ X7 n
+ T% W P" g# b- G. V: t 寥寥数语,一气呵成。我每读到此都不愿中途停顿下来,仿佛随意停顿一下,就难以领悟作者为描写蚕姑坨四时四季奇妙景色的良苦用心似的。他一边用了四对排比句式,修辞、节律,空前绝后。
0 w1 J( o# i3 A2 k9 r) X! k
3 \1 E, \: R" [* B/ D4 z7 a “灵哉神乎!”卢 抒发出由衷的感叹。事实上这里的“灵”与“神”并非仅仅喻指“神灵、神仙”,而是在歌颂蚕姑坨神工鬼斧般的“神韵”了!
7 q8 K0 ?; r8 @$ a6 b9 U+ b/ L* Z$ B
' s* I2 s5 ?0 i/ F0 }0 O “灵哉神乎!宜其四方欣赴,人心向应,使善男信女造驾献花,而香火特胜于元宵也哉。”卢 在之后的碑文中详细记载了由谁捐款创建钟鼓二楼和其它若干殿宇,同时也没忘记为明朝说上几句歌功颂德的话“……文运亨通,衣冠永龙腾而雕奋,民风康阜,闾阎常巷舞而途歌。……”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明末农民起义已经兴起,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卢 这里描写明朝官吏百姓安乐富庶,歌舞升平的话,明显是在逃避现实,牵强附会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