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35|回复: 53

[原创] 魂牵梦绕珠市口(风流云散旧时居)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7-29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我生在南城,长在南城,从我的祖辈起就在南城的珠市口居住,生活。虽说后因两广路扩建工程搬离了祖宅,但我对南城,对曾经住过的珠市口和对我家附近的那些胡同街巷的感情却总是挥之不去割舍不掉,始终不能释怀……

 

               魂牵梦绕珠市口(风流云散旧时居)

          ------追忆旧时东珠市口大街及418号院

 

 我家世居珠市口,但由于我家房产是“文革产”所以我两岁之前一直是和父母住在西打磨厂75号院。1986年落实政策,父母才带着我迁回祖宅——东珠市口大街418号院。

 2000年秋夏之交由于“两广路”扩建工程的实施,我家被迫离开了珠市口。我亲眼见证了我家门前这条大街的变迁,也因搬家之前没能把我家的老院儿和大街两边的胡同保留在相纸上而饮恨至今,以至于还时常在梦中回到昔日的珠市口,毕竟这里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

 

                    “桂兰斋”往事

 418号院紧邻前门大街,小院左边原是“国美电器”专营店,后改做美容店。右边气派的二层砖楼为缝纫机专业商店,据父亲说解放前原是“张记绸缎庄”。418号院大体呈“下”字型,分前、中、后院三部分。院门为上下两部分,上层为三开间的小阁楼,阁楼右下边便是418号院门,院门左边原为住户家后檐墙,后出租给他人改做铺面房。进了院子往里走七八步,右边是自成一体的小院,分别住着五家人,小院的西山墙上有木梯直通二层阁楼,楼上住着杨家和高家。出了小院往前走便进入了中院,中院由六间一字排开的平房组成,从前至后住着张家,高大叔家,候爷爷家,高家和曹大爷家。最里面的小院便是我家。

 418号院在解放前原为“桂兰斋”南点心铺,是典型的老北京“前店后坊”的院子。前院的二层阁楼原做储存蒲包和牛皮纸的货仓用;楼下为“桂兰斋”铺面房对外营业。中院六间原分别为炉房,配料房和面点制作间。后院六间原为帐房和内院。

 据父亲说,我家早先由燕郊起家,先是老祖在燕郊开了号“天禄斋”糕点铺,而后生意越做越大就想把买卖开到京城里。于是我老祖就于光绪年间买下了珠市口的这座院子正式挂牌经营“桂兰斋”南点心铺。之后又陆续收购了“滋兰斋”和“桂兴斋”。“滋兰斋”开在大栅栏把口,“桂兴斋”开在菜市口。“桂兰斋”为总号,三家共同经营糕点买卖。

 入了民国,由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和后来日本侵华,我家生意已大不如前。而随着我老祖,曾祖和祖父相继过世,维持家族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祖母的肩上,也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里我祖母一个弱女子一边经营家族生意一边拉扯大了我父亲兄妹四人,其艰辛可想而知。

 解放后我家总算迎来了好日子,但好景不长,就在1956年公私合营的浪潮中“桂兰斋”被摘牌正式并入“前门糕点厂”从此成为过去时。文革中我家又遭灭顶之灾,房产被籍没,家当被悉数充公。两位大伯被外放改造,祖母也被赶回老家,幸有我父亲一直陪伴她老人家伺候左右才一同度过了那段荒唐年代,直到79年平反回城。
                    

                        

                   宅  院  记  忆

 北京人向来古道热肠,随着我家的回迁原先住进来的邻居都给予我家不少的帮助。事实也正是如此,打我记事起418号院的邻里关系就非常融洽,一家有点难事大家都会援手共同分担。记得当时我和小妹是全院里最小的孩子,院里的邻居们都很疼爱我们,比我们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也常照顾我们拉上我们一起玩。若赶上谁家做好吃的,邻家阿姨准会给我和小妹端去一碗。至今回想起这些往事心中仍会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仿佛还是昨日之事。

 大杂院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性格开朗乐于交友,而且懂得团结互助,这也是现今住在楼房里的“小皇帝们”不能及的。我们这拨80年代长起来的孩子虽说赶上了改革开放,但当时普遍家境都不富裕,家长也没多余的钱给孩子们买玩具,所以院儿里的孩子就自发聚在一起玩,最爱玩的就是“弹球儿”“拍洋画儿”“捉迷藏”“捅蚂蚁窝”之类的游戏。甭看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但却是我们这些从杂院里走出来的人记忆中永久的珍藏。

 

                         

 昔日的珠市口大街说不上宽敞,赶上人们上下班高峰时还甚是拥堵,可在我心中对我家门前的这条大街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我入学前父亲每天都要用他自制的斗车载着我和妹妹往返于家和单位幼儿园这两点一线之间,而珠市口大街就成了必经之路。记得每当返家途中快骑到过街楼时,父亲便会绕道大江胡同东口再拐入冰窖斜街尔后再出西湖营南口回家。之所以费这般周折只是因为父亲要到冰窖斜街的奶站为我和小妹买好第二天早晨的牛奶。也正因如此,珠市口大街边上的那三条胡同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许我日后的“胡同情结”就是由这儿而起。

 入学后我便开始自己乘车上下学,而我家门前的这条大街又成了我每天的必经之路。记得放学后乘23路车开到桥湾至三里河一带时,只要赶上华灯初上车就再也动弹不得了。大街两边的人行道不知什么时候就被鳞次桔比的货摊占满,摆的最多的就是炒货摊和卖日杂的小摊。而原本不宽的马路就被行人、骑车人和机动车挤的水泄不通寸步难行,甚至在过街楼都能借着路灯望见这里“烟雾缭绕”人头攒动的景象。

 盛夏时节暮色泛起,我家门前的这条大街又成了街坊们纳凉的天然场地。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或摆上“车”“马”“炮”厮杀角力引来路人观战;再或闹中取静躺在长椅闭目养神……至今这些片段仍不时在我脑中闪现。现而今路过珠市口大街时在惊叹大街变化的同时也感慨昔日这条大街上的“人气”仿佛也随着老住户的搬迁一去不回了。

 不久前,闻听前门地区进行大规模拆迁,便拿起相机故地重游,不想眼前却已是瓦砾一片残垣断壁,不禁自问,城市建设难道非需要以这种方式才能进行吗?南城历史的这些见证难道在有些人眼里就这么一文不值吗?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城市遗存难道非要在我们手里败光了才肯罢休吗?我想不明白,真的想不明白……

 

 

) U$ G' o5 Y7 n/ N0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20:33:32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7-29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这样深刻的感受,一定是一个爱祖国,爱北京,有着赤诚之心的人
发表于 2006-7-31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晨

有史有情,论往通今!
发表于 2006-9-13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斗大的一个"拆"字,拆掉了我许多欢乐的时光!
发表于 2006-10-7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最后一段话的时候勾起了痛苦和美好的回忆......
发表于 2006-10-19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您是80年后,但却记录和见证着老北京的变迁。以后多写这样的文章让大家感受一下。

好样的,倒挂楣子!

发表于 2006-10-31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城市改造纯粹是摆架子,找一帮外地人搞什么危房改造,你说他们懂吗,前门拆了,南池子盖四合院了,那也叫四合院,胡扯,原浈原味的北京已经消亡。
发表于 2006-10-31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摆架子就是光顾外观效果不要内在质量,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也叫败家子。梁思成在世该如何是想?
发表于 2006-11-1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第一次读

感触太深了

你对胡同的感情,太强烈了

发表于 2006-11-6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有味道啊 好样的 继续努力啊 倒挂楣子[em01][em07] 最后一段还是写的最好的 [em17]
发表于 2007-1-12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胡同跑大的,现如今的胡同都拆的差不多了,很难见到以前的景象了,以后的北京人都称不上是地道的北京人了!
发表于 2007-1-17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楼主住得不远哦,我在珠市口北面的排子胡同住了五年。现在都不敢回想了,物非人非。
发表于 2007-1-20 0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发表于 2007-2-4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想啊,心疼。。。
发表于 2007-2-7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种情怀,我只能说:致敬。  上中学时候总走这里,印象很深,也很喜欢,现在都没了,哎,不多说了。
发表于 2007-2-12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发展给我们的遗憾啊

发表于 2007-2-22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有照片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7-3-1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院子消失了,胡同也不见了,童年记忆中的院子胡同带来的喜怒爱乐也只能存在记忆和文字里了,哀叹呀.

发表于 2007-3-14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抛弃了自己得历史,最后将迷失了自己。叹!

发表于 2007-3-29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珠市口最深刻的就是 电影院,及华清池的澡堂子还有23路汽车

电影院每到散电影的时候 人乌泱乌泱的 

发表于 2007-4-12 1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那几句话写得太好了。

CHINA  “拆那”!

发表于 2007-5-1 0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小学时住过珠市口西大街84号

丰泽园对面

后来拆了

拆了啊

发表于 2007-5-14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块砖瓦都渗着感情,每条胡同都留有回忆,每个店面里都是故事,这才是老北京的味道,可当它们都被烙上现代的印记,北京还跟其他的都市有什么区别,去后海边看看九门小吃,除了商业气息怎么都找不到北京的味道!

发表于 2007-5-16 0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珠市口的印象 就是小的时候做53路去天安门 在珠市口拐弯当时的小马路特热闹 还有珠市口电影院 印象很深
发表于 2007-5-20 0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西珠市口,可谓老街坊。握个手吧。
发表于 2007-6-7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只能叹惋了

可是我真不甘心这样啊

在这么拆下去,这北京还是北京吗。。。

发表于 2007-6-17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中看,楼主是84年出生的吧?和我同岁。以前我去自然博物馆的时候会经过珠市口。文章很感人,同时带给人们很多反思。

发表于 2007-6-29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珠市口十字路口东南处有一个北京风味的小饭馆,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经常在那里吃北京的小吃,80年代装修了以后,东西就贵了,感觉味道好象也有点不一样了,后来就很少观顾了,现在一定是消失了..
发表于 2007-7-23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家祖母和你爸哥几个算是幸运的,更多的人被敢回老家以后,子女支边,房子被占,老人死在外面......都回不来了.....
发表于 2007-9-16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小也在南城长大的 虽然现在不在那边住了 但是还是对这边有着很深的感情 真想回到过去啊~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0:11 , Processed in 1.1954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