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5|回复: 12

【原创】“外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北京外文书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9-13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叹一声命不好,小时候碰上文革了,课本没多念,但闲书没少看。

j# U( Z3 G8 u4 ^& O' J; B

 

2 I2 b7 c0 p7 A( q9 q6 o

小时候不知咋的,迷恋上军事了。那时最爱看的是越南抗美的纪录片,但得到电影院去看,而且片子不太多。70年代初,《航空知识》复刊了,于是期期必买,悉心捧读。

, ?- W. }( {0 ~4 l) c

 

8 z3 L( W; ?/ t# z. L4 |- x

后听人说北京外文书店内部书店有影印本外国军事方面的图书,于是就常去那里看书。

5 k% X- z" J! }2 @

 

7 M2 O; Z& Z# ~9 [: Z+ M7 h

外文书店在王府井八面槽,内部书店在二楼,得沿着一个很陡、很老朽的木梯上楼,人走上去咣咣作响,总担心那梯子哪天会在脚下塌了,小身子骨平拍在一楼地板上:)

( \3 g; I! m7 [4 X" s0 p+ P2 N

 

4 ` w3 p9 h7 t. J6 R

内部书店入口有个看门的,进去得出示工作证。最神的是,门口戳着一个木牌告示:大意是:内部书店,外国人不得入内。于是想起了早年间上海滩“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传说。此外,中学生得凭学校介绍信才能进去。那时我还小,连中学生还不是呢,得亏一爱好军事的男老师帮忙,学校居然给开出了介绍信。

- N' |: K4 S0 }' ?, W5 G3 U

 

; K0 }! A) }# g; Q0 B: U

头一次去的时候,把门的看看介绍信,又看看我,如是几个来回,觉得小学生来这里买外文书,实在是诧异,把我闹得那叫一个窘啊!好在人家没太为难我,仅仅是觉得好奇,最终还是把我放进去了。我估摸我可能是当年外文书店内部书店年纪最小的读者兼购书者。

9 E6 C% O/ M0 k4 F) n6 v/ B% g+ f

 

8 c& I7 M0 D; m

那书店专卖外版影印本图书,其实就是盗版书。盗版毕竟不是啥光明正大的事儿,所以要设个门槛。知道这个地儿后,每年我都从学校开介绍信,去买日文《世界航空机年鉴》,买来后整天看得如痴如狂,各种飞机的性能指标背得滚瓜乱熟,然后就跟同学吹牛。

- G! g3 D" `1 ~5 L" \$ X1 t- j6 V _1 ?

 

4 M: s6 [2 Y# s! L; ]

为啥买日文《世界航空机年鉴》呢?一是便宜,3块钱上下。大人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即可,无非是少吃点冰棍呗。再个呢,日文里有汉字,连蒙带猜,能看懂个大概其。实在不行,找懂日文的叔叔阿姨给说说书也是一招儿。

% M0 S' E3 f2 k; ]0 m2 f

 

& X3 g# J5 T, N8 D8 _2 P* t. `

后来,又去过上海的外文书店。上海外文书店位于福州路与山东路把口处,而且内部书店也设在二楼,也是一样的规矩:内部书店,外国人不得入内。

0 [ g+ ?& Q* |# u/ W

 

) _" l( ^; Z$ }6 w

那时的学生没啥课业负担,也没升学压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借机读了不少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在小学时就开始囫囵吞枣地读了。到了中学,红楼又读了两遍。这书的道儿太深,不看几遍都看不懂。悲哀的是,看了多遍后,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也难怪一部红楼,养活了巨多专吃这一口儿的红学家呢。

& y4 Y# p- _# ]4 o% y: G' O' }2 ^

 

+ \( @/ o+ y. f8 P

小时候,外国名著也读了不少。但觉得欧洲(包括苏联)作家写的东西太绕脖子,净是一个从句套一个从句的句式,枯燥、艰涩、沉闷,不好看。

. [* n6 T5 v9 L1 ^4 q

 

! t$ h. s( h! T% n% H: g

我一直喜欢美国人写的东西,生动、简单明了,从不跟读者过不去。老一代的作家里,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的小说写得有点儿意思,跟老欧洲们就是不一样。

# f. H4 q& H" v( \- }( r

 

5 v6 e+ Q& C4 x0 W: O0 j

“改开“后,又读了不少翻译过来的外国书。有些作家的作品很爱看,比如欧文.肖(《富人与穷人》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他的《光荣与梦想》大名鼎鼎)、约翰.托兰(战史作家)、赫尔曼.沃克(他的《战争风云》系列当年可是红透半边)、诺曼.波尔玛和诺曼.弗莱德曼(两个写海军装备的大牛),等等吧,很多,基本都是美国的。

( S% |$ a* z" x' F

 

6 W; h( w0 d9 \2 C( E

中国作家里,老一代的老舍(够京味儿)、鲁迅(那杂文写的,杀伤指数绝对五星级)和钱钟书(一部《围城》,就够后人咀嚼几辈子)的作品很喜欢;后起的作家多些,有张辛欣、张洁、陆文夫、王朔、刘恒、阿城、陈村和周国平,等等吧。若细点起来,名单可是一长串。他/她们在巅峰状态时写的东西,很对胃口。周国平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简直就是一颗催泪弹,看得我眼泪鼻涕一大把。现在网络发达了,许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络写手也很厉害。

0 I/ u9 X; a* o/ x( Q! z

 

( }4 T$ e: H" ^; O1 q5 |8 g

近些年看书少了,基本是网上阅读,很快捷也很方便,阅读方式上了一个层次。但还是要感谢那些曾经的好书和好作家,很怀念读了一本好书后的愉悦感。

5 Y" n; J7 J' u2 {$ i


 

3 ?- D! c- a1 X( y+ _& H6 u+ b7 {: G6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3 20:58:45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9-13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真买不起了!
发表于 2011-9-13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回忆,真情意动,虽未经历,如身临其境;

$ Y! c0 s D+ Y& u

 

9 M* C& ]7 r! p' N; V5 t" r* n

如今年长,读书比上学时已经少只又少,当真“书非借不能读”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11-9-13 20:58:00的发言:
- x; e6 H Z8 T3 U& _ o, D

美好的回忆,真情意动,虽未经历,如身临其境;

* F5 D9 l: e# c2 l W9 R

 

9 R6 _+ k1 e4 S9 ^5 o+ I6 `

如今年长,读书比上学时已经少只又少,当真“书非借不能读”啊。。。。。

( |3 Z0 c7 Y+ @9 n" J2 t

 

6 a* F. z3 E; b

“书非借不能读”说得好!想起文革那前儿连夜传看内部图书来了......

发表于 2011-9-14 0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人的真性情。看着功利的面子读书,不是读书。功利的电动机一停,就不转了。玩儿、兴趣,才是永动机。

发表于 2011-9-14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想和您聊聊了,估计咱们的年龄差不多,相通的地方挺多:您说的那几个书店我也去,还在八面槽附近的外文书店买了本英国出的《坦克大全》,有全套的《詹氏武器年鉴》,可惜太贵(以当年穷学生的标准),不敢问津,但翻翻还是挺过瘾的。灯市东口中国书店这种东西也不少;航空知识也是74年一复刊就订了,后来还订了舰船、兵器、坦克和装甲车辆、现代兵器、兵工学报等等;酷爱京味书、文,酷迷军事,经常下午下了课步行从柳荫街到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去翻那几本有限的军事书。
  d# \0 b: f5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4 12:33: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握个手,真可能差不多。

9 J* y: g4 r+ \5 Y( B) K5 Y

 

; u4 ]- S0 ?( ?" j

那时詹氏年鉴确实贵了点,因每年篇幅不同,记得《詹氏战舰年鉴》大概12-16元不等。《詹氏飞机年鉴》、《詹氏武器系统年鉴》、《詹氏坦克装甲车辆》之类也差不多,都是又厚又沉的一大本,记得四封是蓝色布面的。在那翻看端得手酸;放台子上看吧特不得劲,脖子酸:)

& [3 ?' P* ~/ e6 h/ d0 N

 

% ]7 l7 I* O E$ q

詹氏看着极过瘾,孩子么,其实看不懂英文,就是看图。

( P1 d5 ?5 t$ m2 V4 ] w- O

 

2 K3 L$ c9 p0 Q' t7 N& t8 g

除了日文《世界飞机年鉴》,我还买过《美国舰队的舰艇与飞机》、各国导弹(具体书名忘了),主要是图个便宜,印象是不超过2块钱。

" N* L0 W5 v" l7 |

 

& s$ C- I& v( |+ }

那时孩子的零花钱实在有限,攒起来也不容易:)

4 C4 P P8 T# e) y4 U. x& V

 

. H- n# M& p8 y. O: e

记得内部书店有个公鸭嗓、戴眼镜的干瘦老头,一口的京片子,一看就是干了一辈子的老店员。只要有人咨询,各种书名、内容随口就来,还是外文书名,真厉害。

$ b# q! U5 |- P- u, i

 

$ ?( U3 ~: E* Y1 N8 w3 A! g

大概90年代吧,还去过中图,原版的《詹氏战舰年鉴》好像是1300多,要么就是1700多,还是不便宜。呵呵

0 ~ h, B8 R3 Q( T: X0 O

 

1 f( b" u; c/ e! Q" T

 

8 d, c0 U. s, Q8 ~9 q3 B, t

 

& T- R: B5 ~)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4 15:59: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 \5 N, x$ x8 g4 J A


说起读书,小时候不仅读了很多古今中外名著,还借同学的光看了许多外报、外刊。他们的老爹老娘都是搞外文、外贸的,所以常带回家外刊。我们也常在礼拜天潜入他们大人的单位,有些过期外国杂志报纸就打捆堆在楼道里。按规定,这些外国杂志、报纸只能交给指定的国营物资回收公司销毁,这些都是待处理的。

! [0 n, y$ R6 C) e1 _

 

1 J1 A, b6 S8 B0 v N

我们最爱看的是法国的《巴黎竞赛画报》、美国的《LIFE》,嗯,特点是画儿(照片)多。此外,还有德国的《明镜》周刊,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英国的《经济学家》之类的。中文的有香港《七十年代》、《摄影画报》等几本杂志。

2 p( {& ?3 _" @7 J

 

% k' g. c5 J: {* r* {; i! {

其实在洋码子面前我们全是文盲,就是看画儿。但外刊所展示的绚丽多彩的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玫瑰色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充满了向往。

+ H% r& k5 D/ ]! l2 k2 ^2 Y+ ]5 A

 

% k4 G: c/ H9 e( j1 i0 T

最让我们激动的是德国的《明星》周刊、瑞典的《我们》周刊和日本的《电影旬报》,即使按如今的标准,那些杂志内容也~~~黄不胜收:)

; G% @0 {) q2 j, _8 p

 

- v& {$ X b8 w7 ^% z# I7 G

至于外报,品种就更多了。什么香港的《星岛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日本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苏联的《真理报》、《红星报》、罗马尼亚的《火花报》,甚至还有阿拉伯文、乌尔都文、泰文报纸。还有两种报纸重名重姓,都叫《世界报》。一个是德国的世界报(DIE WELT),一个是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

7 ]% {) @) k+ h2 S6 M) p

 

, n7 j7 ^/ p. ?( y

记得最深的是大概在75年前后,苏联《红星报》登了一张参加苏军演习的坦克照片,那长长的炮管、扁扁的炮塔、小得出奇的负重轮,显然迥异于T-54/55与T-62,我估计这是种新型坦克,后来知道那是T-64。而那时王府井八面槽的外文书店里所摆放的、号称最权威、最NB的詹氏年鉴(影印本)里根本就没T-64的踪影,就觉得自己这张照片的NB指数大了去了。

; I0 d: c+ n8 \: k

 

2 t3 \. v/ Z# I* f; k; s

上了高中,我们大约每个月骑车去趟使馆区看新闻橱窗。常去的使馆区一个在建国门,一个在三里屯。台基厂也去,但那里使馆数量少,橱窗含金量也不大,去了两次就不去了,累。

5 E$ ~$ Z7 Z2 [) _8 e$ O

 

- A. q9 c" q% k( _* P8 r

东欧的国家好象挺重视宣传,波兰、捷克、东德的新闻橱窗最精彩,经常有军事演习的大幅彩色照片。正对着日坛公园南门的是波兰使馆,有好几期橱窗内容尤其精彩,留在脑海里的印象现在还挥之不去:用火箭助推器起飞的苏-7战斗机全副披挂、杀气腾腾、烈焰排空;带着潜渡装置冲出水面的T-54/55威风凛凛、无坚不摧;手持AK47、AKM自动步枪的波军军人高鼻深目、身形剽悍,钢盔、皮靴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别提多震撼了。

0 U$ v: C6 m5 t* X7 T( c

 

5 G0 `0 A! z D* @1 N/ B

在重视宣传方面,西方国家里英国还行,英国使馆橱窗上过一次奇伏坦坦克的照片,就觉得那炮管真长,炮管还包着帆布(防热衬套),车体的外挂物特多,跟苏式装备的风格硬是不一样。从炮塔中直身而立的皇家坦克兵头戴贝雷帽、两耳别着耳机,嘴边儿还横着一个送话器,显得气派、庄严。我一直认为英国军人的气质非常独特,姑且叫贵族气吧。

. ?2 f7 M* T4 Q& [# x

 

E8 l& D1 g3 I8 R+ A

受完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精神毒害之后,我们会到王府井那里找家饭馆或小铺歇歇脚。一次,记得是在东风市场南门的那家湘蜀餐厅,二楼,碰俩军人各把着一升啤酒(桌上罗列着菜肴若干),在那里喝得红头涨脸的扯着德国V-1、V-2,一个戴眼镜的在给另一个开蒙,循循善诱地告之这V字是德文报复性武器的字头。后来看了央视的倒萨直播,马上就把那人跟嘉宾金一南“并案”了。其实这世界不大,还真没准儿就是他老先生呢!

2 O3 f6 K; }. t9 W2 k7 Z

 

* N2 ~8 X* e* }! a' `7 U

我们有时还能看些给够级别的老干部印行的大字本的《教父》、《海鸥》、《爱情故事》之类的内部读物。

$ r: b$ N6 q4 w: @

 

: s* J' [8 G" }; `; E

有一阵儿政治运动是说红楼、评水浒,许多小孩也被裹了进去玩大个儿。记得有个“聪明的一休”式的神童,曾被大人单位请去给一帮知识分子胡抡《水浒》,大放厥词地批宋江的投降主义,捎带脚在大礼堂的讲台上给那些御用或不幸没被御用的文人分析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深刻社会因素、阶级因素”,并把公子哥贾宝玉、精神与肉体双料病秧子林黛玉这俩废物点心捧为反封建的急先锋——其实那些观点全是他临时抱佛脚地啃了一通某御用红学家(好象叫李希凡吧?)的小册子得来的。

: ^4 H& t; L& k% ~/ I0 O0 D5 w. e

 

' Y8 z+ \1 D" f7 L# B$ ^) f

现在想来,当时他也不过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不是我妒贤嫉能,那孩子连《生理卫生》课本还没摸过呢,懂啥爱情?

" K3 s1 z" b2 P8 ]" m. p

 

4 T1 q1 r4 ^ ^+ E

其实当时这种事儿挺多的,至少在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单位,这种事儿就听到过两耳朵。比如吧,据报载,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一届)的宁铂上小学时也曾干过这路活计。大约十年前吧,一次看《实话实说》节目再见到宁铂时,我当下就感慨道:这孩子~~~废了:)

$ N/ f3 F1 C- H1 k

 

: V |3 u7 k# c/ s/ ~

 

/ b0 N6 u/ b2 K4 D4 h3 B

 

4 x% n* O- S u8 N

fficeffice" /> 

" X) B2 C9 a8 `0 M4 [

 

8 c( l2 U. M, X; l" h9 r$ h& L4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4 19:15:5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16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大约最晚从1970年起,每个月都要去,名称是外文书店内部发行组。因为小,开始是拿着取预订书的卡片进去。那位售书的老先生姓陶,英文极好,解放前在北京饭店里的中法书店工作。他曾对我说从王府井北口到南口,商店橱窗里的物品都能用英语说出。也曾教我罗马字母的拼法和英文打字。解放初他专门到北京各高校和科学院了解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专业,主动提供书籍信息,所以他认识很多人。他也来过我家。内部发行组搬到朝阳门内和锡拉胡同时也都去。五道口外文书店也有内部发行组,在那买过韦氏大辞典。
发表于 2011-9-16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文《世界飞机年鉴》印象极深!

! {$ I; x- _' }: |: I

      灯市东口中国书店也经常有新鲜东西,在那曾买过不少外文军事杂志,每本都是一毛五——大约是八十年代初,头一次看到了精美的仿真兵器模型。还买过英文的《苏联军事力量——美国国防部年度报告》。此外,好多中国书店也能淘到好东西,比如买过《日本舰艇手册》和《国外火炮》等,总发行量都不过一两千。

. w& i! w: \( Y3 w* R$ p

      八十年代初常去的还有兵器工业出版社、海洋出版社、战士出版社和军事译文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或发行科。那年代的书,最大最好的特点是没有错别字。好容易出几个错,赶紧附带一张勘误表!不象现在……

8 H. l, z k, A* @4 r% i5 {

 

% ?; R0 m$ }6 ^2 V' N# ]3 q" k4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6 11:11:4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16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50]
发表于 2011-9-16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初的时候,灯市东口、西单商场内、琉璃厂的中国书店除了门市里面都还有“二柜”,琉璃厂甚至还有“三柜”。都是要凭介绍信才能进去的,可以买到中外文的书。那时新华书店的机关门市部有时也能买到一些(有些书也要介绍信)。再有就是大学里的书店,能买到当时不公开卖的书。想进新华书店的“内部服务处”和“内部发行组”就很难了。八十年代初,内部书店迁到西绒线胡同才有机会进去。; e8 g  E( `9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7 0:12: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书、《航空知识》之外,记得那时常看的杂志还有《海洋知识》、《地理知识》,这两个杂志通俗易懂,但不太好看;还有《国外科技动态》、《国外汽车技术》,进入80年代,还有《国际航空》之类,这几个杂志太专业,很难啃得动:(

7 V. R" Y$ R( F+ ]$ O% w0 {

 

# v9 o4 t r% P4 e/ r% K+ |& g

此外,常看的还有《编译参考》。这杂志是外文局出版的,内部发行。文章水平极高,也很好看。

! ]/ c9 r0 N9 X7 o

 

8 p4 Y, k$ ?( R5 a/ B+ z: f

估摸着过来人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等于是给孩子的科学启蒙,写得浅显易懂。

/ c& ~0 D! ^/ r: [! `2 G7 D

 

1 [9 p" ~9 q3 R$ t5 c9 P9 J- u

那时常看的画报有《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11:04 , Processed in 1.14771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