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 j+ W1 d
昨天,明代“俘虏皇帝”——英宗朱祁镇之陵裕陵启动大修工程。这是明十三陵最后一座亟待抢修的危陵。明年年底,裕陵大修竣工后,明十三陵将再无危陵。
# P0 N) {7 Q* G' D" \: r% J
220年未修,
6 B$ t' {: I% | S; @
明楼顶大半坍塌
! P) I9 @ p1 n2 H, V& m3 D& p k 明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氏、周氏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建于1464年,距今已有547年历史。
2 k; S1 J9 Z# j @4 V 据十三陵特区研究人员介绍,裕陵曾在清乾隆50至52年间,有过一次大规模修缮,此后一直处于自然状态。220多年的风雨侵蚀,再加上战争的破坏,这座陵寝已不再有往日的庄严气象。
+ `: _& G* V; E7 H8 S) N. [" w
昨天,记者在抢险修缮现场看到,陵寝大门——祾恩门已经只剩下两堵破败的残墙,一道锈蚀的铁栅栏门成了陵寝今日的“门户”。陵寝外墙墙头,金黄色的琉璃瓦片,早已残缺不全,部分墙体还出现了裂缝。
5 `3 ]! Z$ e$ a" B
再往里走,苍松翠柏下,昔日用于祭祀的祾恩殿,台基还在,但殿宇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三堵残墙颓然而立。汉白玉质地的棂星门、石五供上,黑乎乎的,爬满了霉菌,盖住了精美的石刻花纹。
* D( \/ \: V6 o% n+ ]0 r; G 最叫人触目惊心的是陵寝主体建筑明楼。屋顶坍塌了一大半,顶上荒草丛生,远望极其苍凉。通往明楼城台的右掖礓■路口,贴着“危险禁行”的红色警示牌,提示人们这是一座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陵。
0 z" ^- _& b6 W$ P9 f% n
仿建祾恩门,
! R- V1 F5 z+ t1 b5 F9 @ 明清形制共存
9 J0 P% \7 G% H3 J; t
这次抢险修缮的项目包括明楼揭挑残存瓦面,更换补配斗拱等木构件;宝城补砌坍塌墙体,整修马道地面;陵墙瓦面整修;三座门修复;祾恩殿遗址保护;陵内外排水系统全面疏浚等。
! z& X. F5 R0 S0 i) ] 裕陵保护修缮方案设计人、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表示,施工将严格遵循 “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尽可能地原状保留,使用原有建筑构建,采用原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
, o! T- \+ k, q: o0 l
与以往十三陵历次的陵寝修缮不同,这次裕陵在对祾恩门的恢复上,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
# c( c- ?2 W5 `* o- P8 Y1 n K 韩扬介绍,清乾隆年间对裕陵进行修缮时,祾恩门的形制有所改变。建筑体量缩小了,再建祾恩门的台基架在原有的明代台基之上,呈叠压之势。目前台基上除了两堵破败的山墙外,其它建筑已荡然无存。
! T" }8 Y# E9 h8 g: G# Z
修缮设计方案提出要对祾恩门进行恢复。按照以往的经验,恢复或是仿照清代的形制,或是仿照明代的形制,两种方案选择其中的一种。但这次,设计方案创造性地提出,既不仿清,也不仿明,而是让明清两朝形制同时呈现,“简单说就是外面盖一个明代的壳,里面藏着清代的芯。”韩扬说。
5 M; ]6 D+ h) O0 O
所谓“明代的壳”,就是在现存的明代台基上,按照明代风格,建一座木结构、歇山顶的宫殿式大门;“清代的芯”,就是把规格体量较小的清代祾恩门遗址,包括台基、柱础石、两堵残墙统统都保留在明代的宫殿式大门内。
/ j8 w8 L+ k% q8 ]4 k& E: c' w
“走进大门,一眼能看到明清两代的历史遗迹。——这是对建筑历史遗存的另一种展示方式。”韩扬介绍,此前在对德陵祾恩门进行修缮时,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设计方案,但当时争议颇多,最终采用了保守的修缮方式。这次成功应用于裕陵,应该说是对陵寝保护的一次创新。
9 C' Z9 `* ]. f) _% v* E: ]1 x
祾恩门恢复后,既在外观上和周围陵墙形成了风格的统一;又形成了对祾恩门两朝遗址的保护,并便于陵寝的管理。
! A- B1 E2 g1 i$ b
暂不对游人开放,
# v2 k" b# h# @, a8 ?. O7 y6 i
研究人员可预约参观
# g% H' K O. s( g- O+ f7 c 裕陵抢修,斥资2000多万,计划工期为1年多时间。预计到明年年底,这座十三陵最后的危陵将告别破败,重现庄严。
& A3 O( G O/ j3 [+ P3 f 和此前抢修完毕的德陵、康陵、茂陵等陵寝一样,裕陵抢险竣工后,也将实行封闭式管理,暂不考虑对游人开放。但对于国内外的文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到未开放陵寝参观。
: p6 c9 I' y4 Q" g& M7 V+ r 据了解,裕陵修缮工程竣工后,明十三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规模修缮活动将告一段落,曾经破败不堪的十三陵全部“脱险”。
# A. `. f5 @: N3 j4 f
墓主介绍
; k6 f1 c% A) o 俘虏皇帝朱祁镇的传奇一生
4 v$ h& h1 C$ p- V3 S 裕陵墓主英宗朱祁镇,生于1427年11月29日,明朝第6位皇帝。9岁即位,一生颇为传奇。
: A( x' F% G% r
明宣德十年(1435年),年幼的朱祁镇即位,大事权归太后张氏,并赖前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延续前朝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但王振广植朋党,开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正统十四年,漠北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御驾亲征,在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开始了一年的北狩生活。
; \! U: h. }1 q$ R) K4 c 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号代宗,改元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但景泰帝代宗不放心英宗,将其软禁在南宫,并将南宫的大门上锁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 c" \$ e; B" Y& I' ] 景泰八年春正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乘代宗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 f" l) q3 h# Y& r% e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7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1464年2月23日),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22年,享年38岁。
, c( U: R: |+ D3 S& g" w 背后故事
! M1 n- _- t) _- p- K$ s
10年连修6座残陵
( H% p( r1 U q: C3 [+ V& h9 j 学界曾有三大争论
0 f, e. y3 V$ [3 V6 g1 C) { 从2002年启动对德陵的修缮,到2012年底裕陵抢险竣工,昌平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用10年时间,连续抢修6座陵寝。
2 C$ u, l8 B* S( v0 R, Q+ k8 N “这6座陵寝也是十三陵残破程度较为严重的陵寝。”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常务副主任王建成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投巨资对长陵、定陵、昭陵以及神路进行修缮整治,并分别作为旅游景区向游客开放。献陵、景陵、永陵、思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也经过一定程度的修缮,告别濒临坍塌的险境。而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裕陵,限于财力,2000年以前并未进行修缮。
/ g) e# e, {; Q' h. {. Z
进入新世纪后,十三陵特区重启陵寝抢修计划。对德陵等危陵的修缮,被列为北京市“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一部分。
: l# c; k+ ]7 I' A5 `) J/ T6 ]/ `7 k 从2002年起,陵寝抢修工程几乎年年不断:2002年至2004年,德陵修缮;2003年至2007年,康陵修缮;2003年到2005年,庆陵修缮;2006年,泰陵修缮;2009年到2011年,茂陵修缮。从昨天起,最后一座危陵裕陵修缮也开始动工。
2 r4 e9 }8 ?! w0 p6 Q
“古建的修缮资金大约投入了有2亿多元,90%是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四个景区的门票收入。”王建成表示。
( Q/ x+ W4 v2 d9 B7 q. h& ~* i 10年连修6座残陵,这对十三陵的保护力度可谓不小。但陵寝怎么修法,专家学者们却意见不一。在昨天举行的明代帝陵保护与修缮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围绕陵寝修缮,学界曾有三大争论。
- ^' A8 y- s3 A5 ?4 A 要保护还是要“废墟美”
, A. E) N8 A6 [0 y# S7 p8 \ 文物修缮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因此,有人认为,十三陵残陵经过修缮后,面目一新,缺少历史的沧桑感,反倒是没修过的陵寝,更加“原汁原味”,其破败不堪的景象更能震撼人心。
* g" Q6 n# v# |; V
对此,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物古建专家晋宏逵表示,这其实是把欣赏“废墟美”和文物保护人为地对立了起来。
1 Y# a) T/ {* b# ^ “早在100多年前,欧洲在启动对文物的保护时,就有过这样的争论。”晋宏逵介绍,欧洲曾有个流派被称为“废墟派”,这个流派认为,文物建筑从生到死,最后变成一片废墟,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文物变成废墟的那一刻,最是惊心动魄的美。不应该用保护的名义,把文物的生命过程剥夺。
7 w1 ]; C5 e% ` “这个观念最后被扬弃了。文物保护,就是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完整地、真实地,把文物自身的价值传递给子孙后代,如果都变成废墟了,以后还怎么去欣赏十三陵?”晋宏逵说。
( s+ ?" A2 _" Q4 C1 y 此外,他强调,不同于外国古建以石头建造为主,中国的建筑文物多数是易糟朽的木结构,所以更要加强保护。“如果这些木结构建筑坍塌以后,将变成一堆垃圾,想要欣赏废墟美也不容易。”
+ C! C) D9 ?7 W! W
修缮按明式还是清式
! u" b5 Y3 ^3 p; h* t+ q2 T% a7 K e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曾对明十三陵进行过一次集体的修缮。这次大修对十三陵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并没有完全遵循明代的建筑形制。比较典型的像对祾恩门的修缮,规格缩小,屋顶也从过去的歇山顶,变成了清代的硬山顶;祾恩殿也普遍被拆大改小。
. l J" u, |: Y' R# N, Q
不管是清代形制还是明代形制,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都是历史遗存,都包含着历史信息。陵寝修缮以哪一朝代的形制为准?多年来,参与陵寝修缮的古建专家、文物专家们,各有各的看法。
7 J" d3 a% a, z. }' M* l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片面的“一刀切”。古建维修应该遵循几大原则,其中就包括“不改变原状原则”和“历史可读性原则”。根据陵寝部件的实际情况,明代遗存被清朝改动的痕迹,要尽可能地保留下来,“这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 g& ] K; @$ y& x% F 以前不久抢险竣工的茂陵为例,在对祾恩门进行修缮时,因为明代的台基座已经消失,仅存清代台基,就按照清代形制恢复祾恩门。
9 a7 g2 r* B/ O {& f# i: J 还有此次裕陵修缮祾恩门,因为两个朝代的台基都在,就索性在外面建明代的大门,把清代的残墙和台基座包含在里面。这样,从外面看知道明代的祾恩门什么样,进去再一看,清代原来做过“手脚”,活生生的历史就在眼前。
, x4 k6 Q) t, W9 ]& C3 }' ?7 Z 十三陵的风水要不要保护
# a) `3 `) a! q 古代建筑讲究风水,明十三陵更是如此。保护十三陵,是光保护好陵寝建筑就行,还是连同它的地理风水一起保护?这个问题,学界多年来也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经过数百年的变迁,现在的十三陵盆地和当年的地理风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很多河流已经断流,保护风水已经没有意义。
- d: i, M+ B2 K' F
对此,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表示,所谓风水学说,就是把建筑和山川河流、包括植被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十三陵是古人按风水学说选定的,也是十三陵文化内涵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注重建筑本体的修缮,而周边的景观环境没有得到妥善治理,这样的保护应该是不成功的。
/ Z# a) W+ [* c Z( Y4 m- Z0 L2 H “十三陵每个陵在修缮时,都疏浚了排水系统,这其实也是对风水的保护。因为排水系统也是古时候十三陵风水里一个聚气藏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汉生说。
+ f1 I( ^) j0 H9 o* ? 现在的十三陵能否再恢复历史上的地理风貌,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常务副主任王建成表示,《明十三陵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已经编制完成,规划总面积81.26平方公里。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明十三陵完整的地形、地物、地貌,保证整体环境的完整性和历史风貌。目前此规划已经完成编制、评审、修订工作,进入最后的报批阶段,批复后即可实施。
v5 R7 P9 p! H0 }* a! C( n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