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31|回复: 4

也说几种北京小吃(转自四合院)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7-24 0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酸梅汤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这是清朝郝懿行写的《都门竹枝词》。老北京会记得那时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人手敲冰盏发出那种清脆悦耳的声音。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汤。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也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料。

现在我们喝到的酸梅汤是清宫御膳房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饮料,后来流传到民间。它比西欧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

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桂花、冰糖、蜜四种。《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

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煎,冰镇之后就成了酸梅汤。

北京制作酸梅汤,当以琉璃厂的信远斋为最有名。信远斋的酸梅汤是在半夜里熬得后,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里,镇在老式绿漆的大冰桶里,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就冰凉振齿了。这里的酸梅汤每年自端午节起到上元节止,只卖70天,每天只卖两缸,卖完为止。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硬面饽饽

硬面饽饽是过去北京小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也是常见品种。由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减少,这种小吃也断了档。

硬面饽饽用发面,一般发到5成,兑上碱戗干面,要硬一点,揉均匀,把揉好的面搓成长条,揪成75克的小剂,包上20克红糖馅后按扁,要用花擀面杖交叉擀一下,擀出花纹后,用竹针在上面扎几个小透气孔,码入烤盘,入炉烤熟。要注意的是红糖馅的配制,比如用1.5公斤红糖,兑入干面300克、桂花100克、油50克,用手搓揉均匀。

硬面饽饽的特点筋道香甜,过去均在夜间,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出售,吆喝声在夜间传得很远。故《食品杂咏》中称:“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吃茶汤又面茶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这首《都门竹枝词》勾划出 了旧京街头小吃的多样化。虽然茶汤、面茶都叫“茶”,但却不是同类小 吃。 “茶汤”明、清时已盛于北京,明代皇家茶点,民间仿而效之。将炒 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冲成。与其同类的“油茶”则是用牛油 或素油将面粉炒熟,再加入开水。 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的“八宝”之说, 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 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旧京,卖茶汤、油茶的有三种形式:

一是挑担走街串巷的,每逢春秋两季午后3—4点钟沿街叫卖。其提前是个紫铜大茶汤壶,壶为双层,外 层加水,里层烧火,壶底座贮存木炭和一双火筷子;担后是个大木桶,挂 着水舀子,木桶上放个小屋顶形的长木条,里面放碗、匙子、糜子面、油 炒面(油茶)、藉粉,还有一罐红糖。有买主时,现以小瓷碗将糜子面或 油炒面用少许开水调好,再到前头将铜壶搬起,提得高高的一冲,以小铜 勺猛搅,待搅成糊状,递与顾客。

二是设茶汤摊,多半是在庙会上。其摊 案以桐油涂面,长约丈余,案前设长凳,案上陈放玻璃盒两个,盒内分数 格,盛面、糖和果料。盒后放彩色小碗数十个,小铜勺多把放一罐内,案 后支一大紫铜茶汤壶,沸水滚滚,壶盖、嘴、肚处镶黄铜花边和图案,有 案净、碗洁、壶亮,颇能引人食欲。

三是开设于大街的店铺,门口以大茶汤壶为招幌,店内设座。每天正、二月代营煮元宵。 至于面是用糜子面熬成的稠粥,盛到碗里后,再用细筷子将事先以炭 火或油调稀的芝麻酱,来回往粥上一丝一丝地抡,抡匀抡满后,再撒上一 层芝座盐儿、干姜(同姜)粉,确也咸中有味。此为当年穷苦市民的一种经济小吃。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杏仁茶

一种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江米和杏仁水浸后磨浆,对水烧开,入白糖、桂花调匀。因喝时不用羹匙,如同饮茶,故名。

初名“杏酪”或“杏仁酪”,清初朱彝尊《食宪鸿秘》“杏酪”:“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调、煮熟,如白糖霜热啖。或量加个乳亦可。”

清末薛宝辰《素食说略》“杏仁酪”:“糯米浸软,掏极碎,加入去皮苦杏仁若干,同掏细,去渣煮熟,加糖食。”

清《光绪顺天府志》“物产”:“杏仁粉:按以杏子仁甜者磨为粉,然不尽纯。或杂以薯粉,土人和糖调水为‘杏仁条’。”旧时售者均为回民,多应早市。《天桥杂咏》“清晨市律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赊,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

今皆用江米面、杏仁精、白糖等制作。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馓子麻花

宣武区菜市口南来顺饭庄,是一家以经营北京风味小吃著称的老字号,在这里蒸、炸、煮各式小吃琳琅满目,就说馓子麻花类吧,就有十几个品种,大麻花足有以尺半长,小的蜜麻花一个两口就能吃下,还有枣核形、扇面形的馓子麻花,小巧玲珑,逗人喜爱,怪不得一位初次到南来顺饭庄吃小吃的客人说:“吃麻花何必再上天津!”。

麻花十一种油炸食品,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香甜的味道真叫人吃不够,难怪早有人形容说“嚼着惊动十里人”了。然而对于馓子麻花的来历与传说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馓子古时候称寒具。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写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米巨)(米女)蜜饵,有(食长)(食皇)兮”的句子。(米巨)(米女)蜜饵、(食长)(食皇)是什么东西?宋代林洪考证:“(米巨)(米女)乃蜜面而少润者”,“(食长)(食皇)乃寒具食,无可疑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名为《寒具》的一首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但有人说这不是刘禹锡写的,而是苏东坡为一个卖“寒具”食的老太婆写的广告宣传诗。且不管谁是原作者,但这首诗却把“寒具”这种油炸食品描绘得活灵活现,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与之媲美的了。

为什么古人要吃“寒具”这种食品,其中还有一段传说。原来古代清明节前一日为民间的寒食节,要紧火3天。晋陆(岁羽)的《邺中记》有“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的记载。说的是介子推曾伴随公子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达19年之久,在重耳饿肚无食时,曾割股献君,可谓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执政为晋文公后,在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为此介子推带了母亲去了绵山隐居。晋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不见,命令放火烧山,想赶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会见晋文公,母子双双抱木而被烧死。为此晋文公十分悲痛,迁怒于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国禁烟火,于是就有了寒食节。三日不动烟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它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皮,当然时最理想的食品了。

寒具发展到今日的馓子麻花,原料及工艺都有了很大改进,现代馓子已不用米粉而改用面粉了,而且大多在制作中或加糖或裹蜜而成甜食,但也有加盐成为咸食的。按李时珍记载的方法制作,即“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油煎食之”的说法,似乎馓子麻花中应包括如今的北京传统名吃“焦圈”。南方的糕点铺出售的一种用面粉炸制的馓子也是咸的,不过条儿、个儿都比北京的馓子麻花粗大。旧社会妇女坐月子,人们当作礼物馈赠,用开水泡开加糖食用也很好。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18 , Processed in 1.12792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