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举报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作者显见得是“有故事”的后人,道来如数家珍,
信史的补充资料?
全景式的描摹,散文版的优雅。
颇具文人墨客的视角。
会贤堂,“银锭观山”桥附近?
现在名堂?店名?
2008年有幸“吃过”,不过是公款消费,
本人可就没有了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纯粹是应酬,
不记得美食美景美味,
徒留空泛的回忆。。。。。。
您说的新的会贤堂我没吃过,地址肯定不是在老会贤堂那个带小楼的院落。旧址依然在前海北沿荷花市场斜对过。
您说的没感觉什么,我想我虽没吃过,但您说的绝不会错。其原因,一是现在厨子的手艺且不说,化肥催出来的东西还能是当年东西比得了的吗?哪个馆子还舍得去好好吊汤?用味精鸡精配出来的那菜怎么也不能和真用汤的相比。我喜欢做菜,当年曾试过吊真正的汤(现在没那兴致了),做出的菜味道就是不同。其二,现在人吃的再糟糕恐怕也不缺油水,所以也难吃出什么滋味了,要不怎么川菜大流行呢,可实际上满街川菜,鲜的精髓却没了,只剩下了麻辣。
我读前人文字,最恨两种。其一,浮皮潦草式的述说,瞧着挺全,禁不住咂摸,一咂摸一嘴豆皮子。其二,狂摘乱引,粉蝶绕花,热闹,失了本真。
孙先生这一组文字,朴素中有自己的思考,文笔蕴馨——豆苗儿汤,绿绿白白,爽利之中清气绵延。
所以我喜欢!!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扫描关注我们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13:40 , Processed in 1.12629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