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3 Z" m) Y5 n$ V! ^ }! W- ] 我记忆中的北京26中学(以前、现在的汇文)
7 V8 Q" }9 X" f2 c% `" t: o8 X 我是上世纪的1959年9月从崇文区东八角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的。毕业时我报考了三个志愿,26中、11中(东晓市)和49中(南岗子),离家都不是很远,在崇文区也算比较好的学校吧。
& v: e! ?$ F" [+ ^) u 入校第一天是在老校址报到,学校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东头,校园很大,院里有很多参天大树,树荫遮日感觉很凉爽。教学楼和教工办公楼都是老式三层小楼。入校当天,首先在当时的校体育馆体检,校医给我们检查的很仔细。校体育馆的东部紧邻新建的北京火车站。由于新建北京火车站,学校大部分教学楼和操场被占用,我们初一的新生被暂时安排在崇文区上堂子胡同的一处院落上课,由于此处院落房屋多却少有空地,体育课时我们就要步行到老校址去上课。 # E/ U1 |2 M1 `$ e9 r
上堂子教学区院子里有很多柿子树,到了秋天,金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风一吹就会有一些掉在地上。学生食堂是借用另外一个中学的食堂,在学校南边不远,中午不回家就在那里吃午饭。 / I( P( @6 V+ y8 a
26中新校址在幸福大街,教学楼为一工字型楼房,还建有食堂和学生宿舍,食堂和宿舍在教学楼北边,当时有很多印尼归国华侨学生住校。操场在教学楼东部,大而空旷。学校的南边是一个大空场,有时能看到有人在那里练习开车。学校东边是一个寄宿制小学。西边紧邻的是一个阀门厂,大大小小的阀门铸件零散的堆放在路的两旁,这条由幸福大街通往学校的东西方向的路并不很长,也没有铺柏油,一到刮风时吹起的沙子迷得让人睁不开眼。这条路的西口外就是当时的8路车,那时的8路公共汽车还是大鼻子的,前面是发动机,开起来的响声很大。 1 {/ V7 x6 X3 q" Q! d; Q
那个年代26中是男校,清一色的小男生,全校仅有几名女教师,记得当时教我们英语的就是一个戴眼镜的女老师,可惜已经记不得她的姓名了。记得教我们政治课的是司熙玲老师,他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皮肤黑黑的,戴一副眼镜,讲起课来精神抖擞,把枯燥的政治课讲的生动有趣。我们初三五班的班主任老师是李平章,也是我们的化学课老师,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平时大家都很敬畏他,对我们这些调皮的学生也非常有耐心。 * w2 [( i3 N6 k
我们班学生中还有好几位从印尼归国的华侨学生,当时印尼掀起反华排华浪潮,祖国派出船只将大批华侨接回祖国,并为他们安排好了工作生活和学习。还记得他们来校后,学校还组织我们去车站帮助他们搬运行李。 2 Q6 t9 S! p l6 Q- d8 v# g
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到郊区参加农业劳动,到东郊大郊亭,到龙潭湖周边参加劳动锻炼。 " s/ ?/ e; e" T; F0 C, q5 u
60年代初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到初中三年级时,每个人粮食都减少了定量,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却长时间吃不饱,不是一顿两顿,而是天天顿顿吃不饱。当时同学们的身体都较差,为了减少运动学校就不再安排上体育课了。但是正直年少的同学们却是一刻也闲不住,当时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刚刚在北京举行,我们就在教室里打起了乒乓球,课桌当球台,板擦当球拍,把课本立在中间当网子,玩的非常开心。
$ ^1 a" @, C9 G 62年初中毕业了,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条件不允许继续上高中,我选择了没有学费、管吃住的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并以语文数学双一百的成绩考入了第一志愿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开始了四年的中专学习生活和两年文化大革命,直至68年毕业分配来到山东。 - ?7 v6 \* p J+ u s
虽然离开初中母校已近50年的光景,但每当回忆起学校的一草一木,回忆起曾经谆谆教导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回忆起曾经朝夕相处的每一位同学,都会使我激动万分难以释怀。
9 ^6 ^) h. k$ t0 y' |8 ~忙忙碌碌几十年,这当中再也没回去过26中母校一次,再也没拜见教育过我的老师们,只是每当乘坐回京的列车经过广渠门时,远远的朝着学校的方向默默地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培养,祝福着我的母校兴旺发达。 2 r$ @& Y, H/ n, P: Q
零星的记忆先写这些吧。 0 G! t8 `5 H# T6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2 18:26: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