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郁潇亮《故宫的烂账到底该怎么清算》
诡异而又骄妄的故宫又被人算账了。据说,有神通广大的导游能带着游客绕过买票环节直接进故宫。当然,钱还是要付的,只不过不是交给财政部,而是由导游和故宫内部人员瓜分。还据说,这事儿曾经落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最后故宫方面花了10万元“封口费”破财消灾,对付过去了。
丑事成了坏人的把柄,不是想着报警,而是掏钱摆平,这种思路很不符合故宫这样一个公益文化机构中的庞然大物的风格,而更像是个怯懦的奸商。因为自己做的事儿一点也不光明正大,所以只能以“黑吃黑”的江湖方式了结,想来还是因为故宫的管理机构手上的烂账多多,被人勒索好过被人调查。对于这件事情,故宫方面的回应是 “无可回应”,这也难怪他们,从5月份的“失窃门”开始,故宫紧闭的各种门一直被人不断打开,一开始还能努力设法回应一下,结果每次都是越回应越糟糕,干脆还是“无可回应”比较好。其实想要事情不那么糟糕也不难,向大家诚恳地道个歉,认个错,也不至于这么被人穷追猛打,不过这不能怪他们,在我们这儿的很多机构,最缺的人才就是出事之后负责直接认错的角色。
但丑事就是丑事,在高潮迭起的故宫丑事连续剧上演过程中,虽然故宫方面的声音渐渐气若游丝乃至于无,但这已经不妨碍人们重新认识这个曾经高高在上、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地方。早在几个月前,北京就有学者要求故宫方面透明一点,公开明细账目,让公众可以查询其门票收支情况,不过当时被告知说“需要研究一下”。研究来研究去,现在大家总算是知道为什么门票收支情况迟迟研究不出来了,原来根本就是不能公布。门票收入管理如此混乱,当可想见支出情况如何,最起码那用来“封口”的10万元钱就值得财务部门好好“研究”一番。
从接二连三被曝光的事情来看,故宫要形成这么层出不穷的烂账绝非一日之功。假如这些事儿发生在政府部门,估计主管领导不辞职也得写检查;要是搁在像模像样的企业,经理就得被董事会炒鱿鱼。可是故宫方面在漫天风雨里还能坚持人人屹立不倒,大概还是因为它看起来既像政府部门又像企业,但其实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在我们这儿,故宫本来可以代表很多让人景仰的东西,不过现在最适合代表这样一种单位:游走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地带,你说它是政府,它有办法规避政府应该接受的审计;你说它是企业,它又常常用“可见之手”缚住“无形之手”。总之,怎么方便就怎么来,权力和权利通吃,责任和义务全无。这种在改革开放到今天还能如此游刃有余的单位,出点这个门那个门的事件,实在不能算是稀奇了。
故此看来,故宫本身为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病例。像这种本该为负责公众提供服务的机构,却能以公器谋私利且蔚然成风,造成这种情况的病根看来还是其身份的两可不定,使得其内部人员往往觉得身处近水楼台而先得月,有便宜不占白不占。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故宫一处。
所幸的是,有些事情不再是掏10万元钱就能被摆平的了。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开始,按照有关规划,到2020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见分晓: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事业单位划归政府,变成政府的职能部门。这样的改革,无疑是向故宫这种既得利益者“下刀子”的改革——再烂的账,也有算清的一天。
: O, i0 N) E" J2 }! ^
1 S" P2 v5 |. X% ~
; z' N6 g% W5 T4 m$ |) x: \
- U8 L/ W2 O. Z6 x# O( F6 f/ _$ X! K# D
8 K4 `* [$ p/ e8 Q. h$ d
7 h7 c3 `" ^+ i5 Q. h& ~0 R6 h
% G R2 k% [7 F5 ^6 P!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