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荤铺的厨子fficeffice" />
9 E5 u% \* J8 I! d 广安门大街,六十多年前,在港中旅大厦的位置上有个饭馆。按旧的档次,属二荤铺,茶饭馆。清朝道光年间开业,日本占领北京期间,生意萧条。1943年倒闭。经营一百多年。员工多来自城外,倒闭时,跑堂儿的王四,昌平白庙的。厨子是广安门外湾子的李宝安和三路居的周成福。都是在柜上学的徒,三年零一节“出师”,留下没走。这叫本柜的伙计,是掌柜的嫡系。比外来的伙计吃香。但工钱低于外来的。不论商铺作坊,学满徒就跳槽,比在本柜多拿钱。可人家不把你当自家人。每年过春节掌柜的“说官话”(正月初五),决定员工的去留。不是万不得已,不裁本柜的伙计。东伙相得,现在说资方劳方关系和谐。能成为朋友,后人接续走动,就是北京人说的: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了。
@9 n3 o; `% c 上世纪四十年代,出广安门,过护城河桥,关厢。路边商铺相连,街市繁忙。到铁路,南北手帕口。往西路边就没房子了。都是菜地庄稼地。李宝安家在湾子,离彰义门(广安门)三里地。在路南。一下官道(马路),跨过明沟,小道儿西边。座西朝东的院子,老玉米秸的篱笆墙,高粱秸的的大柴门。三间北房,一明两暗。一间客厅,两间卧室。两间西房,放东西,做饭。院子外头,西北两面是几棵榆树。门前和南面,各一棵柳树。树遮着,晒不着。夏天凉快。入秋以后,枯枝败叶满地。冬天烧炕的柴禾。院子南北就是自个儿的园子地。连小院算上,一亩多点。有口井,能浇地。不种庄稼,光种菜。菜园子进项大。地不多,人口少。也够吃够喝。李宝安十五岁就到二荤铺学徒,出了师,留在柜上,前后三十年。饭馆倒闭。他回家种菜。
! H1 M# G1 i. ^& ~7 M 他学徒时全家三口,父母和他。他娶妻生子,一家子五口了。他回家种菜时,父母早已去世。夫妻和独生子,又回到三口之家。不一样的是,儿子“小扣儿”没到铺子学徒,在丰台铁路工务段上班了。他的厨艺没有了施展的地界儿,可半大老头子,也该“鸣金收兵”。守着园子,浇水上粪,薅草间苗。也是营生。三天两头进城卖菜。路过二荤铺。他是老掌柜手下的,跟接班的掌柜就是平辈。论哥们儿了。老掌柜去世,饭馆关张歇业。哥们儿正走“背字儿”,他这当大哥的能不吭不哈的么。说几句贴心话,就扫去些失落的凄凉。倒霉的时候,还期望什麽呢?《名贤集》不是有“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话吗。李宝安进城,都先到“柜上”落脚儿,送点刚下来的菜。他在这门口进进出出三十年,旧日情份难断。再说上有老太太,下有侄子侄女。过门不入,于礼也亏。老掌柜去世,老太太新寡,虽有儿孙辈绕膝,也难驱散心上的悲伤。旧房子旧物件,不见了旧人。常常独坐在炕上抹眼泪,睹物思人。李宝安套小驴车,把老人接到湾子住了好几天,才给送回来。说:“我也是您儿子。您闷得慌,就上城外头,换个地儿散散心。”李宝安的儿子比老太太的孙子大十多岁,喊他“扣儿哥”。长得壮实,人高马大的。也有时跑来看奶奶。奶奶高兴,急着喊孙子:“嘎子!你扣儿哥来啦!快过来,叫扣儿哥哥”。 / H; G, c, p/ b
后来扣儿被日本抓了劳工。没让回家,从丰台直接弄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儿。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还没娶媳妇,就没影了。李保安急得转磨,没处打听没处问。听说弄到日本下煤窑了。李宝安老伴儿急气夹攻,不到一月就死了。剩下一个人,打不起精神过日子。头发胡子白了,后背弯了。进城来,坐在那儿,咳声叹气抹眼泪。擦得眼睛下边通红,鼻尖上挂着清涕。“大兄弟,没有活的路呀”!重复着。饭馆掌柜也只有空话“大哥,别着急。不都这样吗?咱往开里想。小扣儿不会有事。走的又不是他一个。不定哪天就回来了。”也是重复着。终于熬到日本投降了。没多长时间,小扣儿真回来了,他走了两三年。还真是去日本挖煤。回来以后,继续在丰台上班。李宝安依旧守着园子地。闲时背粪筐遛弯,到城里串门儿。只是白发更稀疏,背更驼,声音更沙哑。来的次数越来越少。1956年农业合作化,他入了社。“小扣儿”娶了媳妇,搬到丰台了。断了来往,断了消息。有过通家之好交往的东家和伙计,只淡淡的模糊在记忆中。我们的教科书,记述着东家费尽心机的不仁和伙计当牛做马的血泪 ,仇恨有加,情谊不见。终日在恨恨不平中煎熬着。延续了五千年,还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