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0448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2-12-3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3-2-10 16: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家胡同,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京华、官学大院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八条,后恢复原名。
% R/ g% t9 C+ D5 c5 ]6 W! Z3 X; A) p2 T& {; m/ Z
该胡同建筑整齐,房屋较好,多为大宅院,据老住户讲,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傅彩云)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内。胡同内51号院为章士钊先生故居。章士钊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1949年曾作为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北平和平谈判,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遂到香港。后又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随后全家也来到北京。开始住在东四八条朱启钤家,由于两家人口都比较多,居住比较拥挤。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探望章士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亲自出面解决章的住宅问题。章夫人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院,是一个三进院。章士钊认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将第三进分了出去。章士钊去世后,由他的家属居住。1984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胡同内55号院,大门影壁上有砖刻和亲王诗,两边还有对联。' L: D, o& y+ x# a' L
在新中国解放的初期,作为水利部长的傅作义将军一家,以及部分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曾经居住在史家胡同32号院内,记录了爱国将领与史家胡同的一段情缘。
1 A) k3 J O4 c q: \$ \在东四与东单之间并列着许多条整齐的长胡同,路东有一条叫史家胡同。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因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其地址现为史家胡同小学。
: }% w S3 t, D可是一查时间,不对了,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9 }$ o5 w) Y( F: _; i6 d+ p( J S
鉴于祠堂有时是在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这一习俗,除非史可法家庭是一个溯百年历史而不衰的大家族,才有可能以史可法先人的住家为地名,否则很可能是另一家姓史的住户了。 e# n' D4 a% ^
3 `/ q5 S7 Z5 L2 H% j; ^
史家胡同从明代历经清、民国直到今天没有更改过名称(不包括“文革”中寿命很短的“红日路十八条”。那时,北京几乎所有地名都改成了带有革命色彩的名称),可见其名称的稳定性相当强。
/ c8 N( \% a7 ]! @ R! N, V20 世纪初,史家胡同在知识界引起过注意,那是因为胡同里曾设过考场,录取赴美留学生。6 {# _# i" u+ O) n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的凌辱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现状,激发了青年学生向工业先进国家学习的热情,有爱国激情的学生纷纷涌向向日本和美国。由于留学日本的青年回国后多从事反清活动,这使清政府很是恼火,加之日本国对中国留学生的遏制及美国又放宽了留学限制,清政府遂将出国渠道从日本转向美国。
& `+ V5 H& A0 r7 }9 n. k1909年5 月,清政府制定了《 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 ,明文规定赴美学生以学习实业为主:“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y' i, h' f* P. z; X
这是中国“实业救国”道路初端。在组织上,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是在候位胡同,后是在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就设在史家胡同,考生看成绩也是在此地。, q- @& k3 `/ V" M, S
当年4 月8 日,第一批考生630 人参加了考试,47 人被录取。第二年7 月,第二批400多人参加考试。考试分作两场;第一场是在21 日,上午考国文,命题作文,题目是《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 ,是篇论说文。下午考英文,英文作文题目是《 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国文和英文考试及格后,才许可5 天后参加第二场,这场考试共计3 天,考试的内容多,有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语或法语、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化学、三角、立体几何、英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等。
9 u$ k( e5 Y* p这次考试录取70 人。
! m4 `& {. {7 q: t0 G第三次为1911 年6 月,录取了63 人。这也是最后一批,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了。# _* e+ E1 B, b: ?7 a$ C/ C- J
/ T, X) _6 R2 C;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