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和朋友们游完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乘兴所致信步往西,想独自一人探询西部未开放地区。我对那片只剩下遗址的曾经的盛世园林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按照地图的指示奔西而去。穿过一片片树林,一堆堆、一丛丛的太湖石隐现其间,几声清脆的鸟啼越发显出寂静与空旷,和刚才福海岸边的热闹喧嚣形成强烈的对比。 虽然已是夏天,这里的核桃树下到处是枯枝败叶,偶尔能见到一些现代的建筑渣土。模糊的路径几乎是在连绵不断的小土堆上,人随山势起伏而行。每转过一个弯处就会有一个干涸的类似于池塘、小湖状的低洼地带。可以想象当年:山石倒映湖中、树木半掩亭榭,几步一山水几步一园林。因为这里曾经是精巧的江南园林和气派的皇家宫苑完美融合的典范! 已来不及再有更多的遐想,一座山似的残墙竖立眼前,看形状这应该是舍卫城的遗址了。 东西向的城墙夯土高且陡,长约80米,上面长满灌木丛。墙体两头很齐整,墙根儿下的土沟更衬出它的挺拔伟岸。当年的舍卫城前圆后方,护城河环绕自成一体,无数浓缩的江南名园簇拥四周,登高远眺那是何等的气派豪迈!顺势南行来到舍卫城的正面。后面那段夯土城墙依然显得高大,只是东西两边多了两条南北向的夯土残墙,高约3至4米,上面灌木丛生。三面城墙之间则极为开阔、平坦,就象一把太师椅:后墙是靠背,两边矮墙是扶手,平地是椅面。这里没有见到任何城砖和条石,难道舍卫城只是夯土而筑吗?空地中那棵孤独的大树也不太可能给我答案,看它的大小应该是圆明园被毁后的若干年才在此安家的。 继续西行,眼前渐渐荒凉。树木零星,野草也不茂盛。四个夹竿石醒目的出现在空旷地带,按地理位置应该是[月地云居]的南牌楼。除了一个夹竿石比较完整,其余三个夹竿石都缺少一个或两个侧面的石头,不知何年何月被何人挪做何用?剩下满目的破败凄凉! 在它们的北面空地上有一堆乱石头,旁边有一个圆形的石碾,长约60厘米直径约40厘米,两端的中心位置各嵌一个外方内圆的铁物件,应该是安放木质把手的地方。还有偶尔可见的地板砖、地板革以及小部分现代垃圾。如果圆明园在几年前不清除这些违法侵占和违章搭建的话,这里依然会是一处脏、乱、差的城中村!有谁会想到它也曾经辉煌过!
4 Y a3 d2 O Z 在这片空地上,有十来处有规则地被挖掘的痕迹,沟深50至100厘米。沟内可见一些整块的基石或者石雕的透风,有一个坑里居然还能见到一个完整的地基石拐角,小块黄色琉璃制品的残片静静的斜在沟底的断面。荒地、残址、凭吊、伤怀,一代名园落得如此悲凉!当年的英法联军见证过她最后的妆容,可是一把大火之后,她的美丽也烟消云散了 此时的心情已无法用言语表述,只希望下一个遗址点不要再让我如此感伤! 继续南行,前面土坡上的植物越来越少,脚下的沙土越发松软,一个黄色大土坑豁然眼前。到处有履带压过的痕迹,应该是推土机或者其它机器在此作业过。新挖还是原址扩大不得而知。坑壁断面以及坑底呈沙质,其中夹着少量的卵型小石头,各种形状的贝壳倒是不少,大多成白色。不知是多少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它们默默的见证了这座盛世园林的变迁。 前方一角白色物体反射的阳光晃了我的眼睛,慢慢蹲下,轻轻拂开周围的沙砾,小心地捧在手心用湿纸巾搽拭干净。那是块带着一点底沿的青花瓷片,瓷质细腻呈乳白色,天青色的草花纹在透明的釉质下呼之欲出,底沿光滑整齐,决非现代所谓精瓷细料的残片。不知它当初为谁所用?又见证了怎样的历史? 翻过这段坡地,眼前变得局促起来,一个长满杂草、小树、藤萝的大石堆横在眼前。小心的绕过去,眼前突然开朗明亮,一大片长着一些杂草和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水中一独立的万字形基座,
. t* P- C4 \; |/ J' ]) ~; Q 万方安和遗址! 这座建筑的条石基础筑在湖底,四面临水,就象漂浮在水面上。基座非常干净,能见到很多的石柱础。四方突出部位和中心建筑有长条石作桥形连接,上面再铺地砖。建筑的南面有几级石台阶通向水中,是下船进屋的唯一出入口。整座建筑物靠近湖的北面,使得南部湖面深广,视野极为开阔。想当年雍正皇帝常常在此避暑、纳凉,是何等的安逸。 再往东就是后湖了,那象征九州统一的九座小岛围湖而居。只剩北边的上下天光和南面的九州清晏还能见到一点残迹,其余皆荡然无存。- |5 j% Y8 o; P( f, Y
圆明园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它的鼎盛时期是乾隆年间。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圆明园伴随大清王朝由盛至衰,走向没落。 当年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毁了无数的园林艺术珍宝,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 值此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日,似乎都应该好好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