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猪哥”和“宇鹏”兄的帖子,感谢二位仁兄。顺便写几句,聊聊心里的想法。
最初参加拍记队活动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记录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建筑形式。因为这种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记得1985年,我的导师住在铁狮子胡同的人大校舍里,每每去他家时,总是被院里那不同寻常的建筑所吸引。那时,也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四合院那略显沧桑又富有韵味的古老的门楼、精美的砖木雕和静静卧在大门边、形态各异的门墩,总使人浮想起那古旧的年代。当时确有一种冲动,想用拍摄的方式留下一笔资料,给自己或可以派上其他的什么用场。但种种原因,心中的这个夙愿并没有实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工作、学习等等,这个想法日渐淡漠了。直到今年初,偶然在网上浏览,才发现了老北京拍记队活动,不用多想,径直加了进来。 建筑形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的一种载体。留住这种建筑形式或影像,虽说不能完全留存她的历史,但却能为理解和解释历史提供相辅的佐证。也就相应地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脉络和一种有型的形式。 于是,第一想法就是记录。由于建筑自身的耐久年限,任何一种建筑都有它的寿命,风烛残年是大自然的功力,任何人无法抵御。当然,非自然因素则另当别论。尽管如此,图片却能使这种建筑形式的形象比较长久地留在世间。因此,抓紧时间赶拍目前还尚在的这些建筑形式,记录它现在的“原始”风貌,是我初期参加拍记活动的第一想法。照片拍回来是需要梳理的,梳理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温习历史、体验和品味文化的一个绝好的过程,是一种漫漫的享受。当然,翻看过去所拍的图片,从摄影角度看,并无“作品”价值,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的记录,有时甚至记录的技术还很“菜”,但无论如何,直接的记录这个第一想法总算是有了一种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