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 U1 f+ I' h( W
童年琐记3《半空儿》
$ _" a. Q* N% t' i0 B+ ?五几年那会儿,北京的胡同里很安静,天一擦黑儿,人们就不大出来了。 $ ] d F! @0 m0 }7 Q
吃了晚饭,孩子们撂下碗,趁着亮儿到胡同里玩一会儿。大人收拾了家伙,坐一大壶热水,把孩子们叫回来,挨个儿洗了。说好不准动了,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院里听老年人讲故事。天是那么近,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好像伸手就能抓着。
* y0 M& O9 E$ L. A. k9 b) R等大人把换下的衣服洗完,也就八点来钟,就把孩子都哄到床上睡了。那辈儿的人活得辛苦。肉馅要自己剁,面条要自己擀。缝衣裳,衲底子,杂七杂八的事都要过手才算完。一天忙到晚熬得够呛。况且晚上吃的比较稀,折腾时候长了,肚子一咕噜就睡不着了。
+ q' W! ]2 B& x4 \+ b- }家里的男人更累,年纪轻轻就挑家过日子。上班时劳心劳力,下了班还有许多交际得支应着,听听戏,喝喝酒。亲戚之间也少不了有个事,走动走动,常常很晚回家。孩子们对父亲都比较生分,怕招惹了他,挨顿莫名其妙的训斥。
. _: K* M4 k! `9 z! j2 N如果来了亲戚,院儿里就热闹起来,各屋的人显得亲热多了。晚上,大人们都要到老太太屋里陪着说说话,打打麻将。孩子们得机会疯一会儿,只要不太出圈儿,就不会挨呲儿。
4 j5 `2 I; ?+ e- t傍九、十点钟,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叫卖声:
+ I5 ~" [7 v9 a" `$ U7 ]“半空儿---------多給唻”
+ i u/ X9 h/ b8 L“水萝卜唻-------赛梨喽”
9 A: ^) t6 A- o3 j, }。。。。。。 ) |( a5 `9 n- a* f3 U
这会儿,婶子大妈中间就会有人自觉地掏腰包,轰着一大堆孩子来到大门外。借着买东西,到街上透透气儿。不赶上事儿,大晚上难得到门外头站会儿。 & E! L/ |- j+ K- g
胡同里黑洞洞的。稀拉拉的几盏路灯,照亮了一根根电线杆子。做小买卖的吆喝着走着,这边打开街门,早过去了,赶紧招呼回来。
1 E( T% w# D, N( a+ n1 h串街做小买卖的,胳膊肘挎一种稍扁的篮子,俗称元宝篮子。里面放着几样干果,或是卤鸡、酱肉、香肚儿,也有卖烧饼、素包子之类的吃食。 ( T# L# G- a! z
撩开盖布,踅摸硬的、软呼的,都拣上两样儿。为是给大家伙儿当夜宵儿点补点补,也捎带手哄哄孩子们。 ; L& z6 N8 B4 v% M
孩子们最喜欢的要算半空儿了。所说的半空儿,就是不饱满的花生,炒熟了当零嘴儿,香而不腻。由于很便宜,也不用秤约,小贩大手一捧,多少随他,再饶一把,就算是多给的了。
+ X+ Z1 l4 S* |+ W" {: ~% ^6 v大人端着小笸箩,按人头份儿分给孩子们。鼓囊囊地装在兜儿里,嘴里香着,又不耽误玩儿,祸害一地花生皮子。
9 |* k0 t7 M$ G$ h! b, _) H; p% m后来经济困难,买东西都凭票了。花生瓜子按副食本儿供应,过年的时候才给一点儿。做小买卖的也就绝了迹。偶尔有乡下亲戚带一点进城卖,也是悄么眼儿地捣鼓,哪敢大声吆喝。 5 l5 a; T. V8 t9 H5 f
再也听不到那悠扬的叫卖声了。。。。。。 - q4 }/ U0 m+ C+ f a* H. b
“半空儿--------多给唻-------”
4 ^# [& y0 h$ H+ V2 @6 i; O" I[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2 14:05: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