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3|回复: 4

[D] [资料]豆腐池胡同[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7-9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图片于2011年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




豆腐池胡同19號院



豆腐池胡同宏恩觀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豆腐池胡同23號院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图片于2005年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发表于 2011-8-25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图片于2005年9月拍摄,如您也拍摄了该地区的图片或找到了其他关于该地区的文字资料,请跟帖发布!

( W+ ]3 c* e: C% H" M

 





发表于 2011-8-25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资料]豆腐池胡同
发表于 2011-9-6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与豆腐池胡同的缘分
 
  北京有个美丽的什刹海。在什刹海的东北边,有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钟鼓楼。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在元、明、清时代,是都城的报时中心,“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晨鼓暮钟,岁月悠悠。

8 j3 }' k l7 m# M2 [" S

  钟楼的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胡同,叫豆腐池胡同。据说早年间,有一个姓陈的豆腐商人,豆腐做得好,生意兴隆。于是,大伙儿口口相传,就把他做豆腐的胡同叫做豆腐陈胡同。叫着叫着就叫白了,“豆腐陈”就成了“豆腐池”。到清朝乾隆年间,豆腐池胡同已经上了官方的地图。
  豆腐池胡同的历史一直很平淡。但是,到了20世纪初叶,豆腐池胡同9号(现15号)迎来了一位大学问家--杨昌济。豆腐池胡同的历史写上了动人的一笔。

9 }/ V* w( V1 ~! v9 V1 Z! i8 {' X

  1918年6月,正是北京的夏季,豆腐池胡同被浓密的槐树遮掩着,显得斑驳凉爽。只见一个学者模样的中年人,带着太太和一双儿女,在豆腐池胡同9号院门前停下来。这位中年学者,就是杨昌济。

- x& d ~ J* N

  现如今的人,可能不知道杨昌济是何许人也?在当年,杨昌济可是学界名人。他是湖南长沙县人,因为杨家世居板仓,人称“板仓杨”。板仓杨家,可谓书香门第、诗书世家。

6 j5 z D( Y5 D' p/ {1 n

  秉承家风,杨昌济7岁进书馆学习。1889年,他参加长沙县试,一举中了“秀才”,迈出了求取功名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看破了科举功名的虚伪和无用,从此无心功名。1903年,他告别故土,赴日本求学。为了表示自己身在东瀛、心怀中华,行前改名“怀中”。后来,杨昌济又进入苏格兰的勒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勒伯丁大学期间,他结识一位名叫章士钊的中国留学生。而章士钊就是杨昌济来京任教的牵线人。

x( F+ l% F( }+ _0 U. ?! s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杨昌济既有东洋求学的经历,又有西洋深造的背景,学成回国后,各方面的邀请纷至沓来。可是,他觉得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就选择了教师职业,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任教。

6 U. P; s0 o3 p. k p

  1917年章士钊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后,想到了好友杨昌济,便向校长蔡元培推荐了杨昌济。主张兼容并蓄办学方针的蔡元培,听了章士钊的介绍,就以校长名义,给杨昌济寄去北京大学哲学(伦理学)教授的聘书。

) u" ]: _" H' B: k, o9 p

  就这样,岳麓山下的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和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走进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胡同。

* Y: E/ @' Y [0 P2 Q: L) X

  豆腐池胡同9号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子全长30余米,宽12米。里院北房住家属;外院北房的东边,杨先生自己住,西边是女儿杨开慧的住房;南倒座两明一暗,西侧2间为会客室,东侧的一间用来招待客人。大门开在东南角,杨昌济在院门上挂起了“板仓杨寓”的铜牌。

- U! {( ?+ ]+ n* c% l

  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后,觉得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很好。他想起了远在湖南的得意弟子毛泽东、蔡和森。

& E, a/ P8 W4 h5 f

  在第一师范教书期间,杨昌济就注意到了一个叫毛泽东的穷学生。他在1915年4月的日记中写到:

3 ^9 _7 G( U, }( I. G% g$ q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 G+ |* X+ `4 c# X+ E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大学问家杨昌济,对农家学子毛泽东,十分看重。以后,师生二人交往密切,毛泽东对杨昌济也十分敬重:

4 o9 U9 u) d c" I3 ?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3 C; |6 K# M- q# o- c

  1918年6月下旬,杨昌济写信给毛泽东、蔡和森,希望他们到北京来,然后去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

/ g4 h0 ~! k' y6 M

  接到老师的来信,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前往北京。8月间,蔡和森从北京来了好几封信,希望毛泽东速来北京,并强调这是杨先生的意思。杨昌济确实牵挂着毛泽东的前程,希望毛泽东早日来京。

; m+ A) Q" T: g

  8月15日,毛泽东向朋友借了钱,同罗学瓒、萧子升、张昆弟、罗章龙、李维汉、陈赞周等一行25人北上。18日来到北京。

) z5 j% ^. v& l" t/ @6 k9 y6 u

  第二天,毛泽东瘦高的身影出现在古老的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希望毛泽东要么到法国去,要么就留在北京大学读几年书,并挽留毛泽东、蔡和森就住在这里。于是,二人暂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

" F# p5 d& i d# H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幽深的胡同、古老的宫墙、秀丽的后海、飞翔的鸽子,古都的一切都让毛泽东感到新奇和兴奋。但让他更加兴奋的,是又见到了“霞姑”。

4 X1 ?/ d' Y" T3 m6 i& ~9 z1 {% r

  “霞姑”就是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 V4 D/ z3 n1 ]: w4 Q2 ]- Q

  毛泽东刚进一师读书时,杨开慧只是个14岁的小姑娘,如今已出落成18岁的大姑娘了。

9 W9 X" c# W X V

  父亲期望杨开慧的生命如灿烂的朝霞,就给他起号霞,字云锦。少女时代的杨开慧,娴静端庄,聪明好学。由于毛泽东经常到家里,向父亲请教问题。慢慢地,她注意到了这个高个子男生。毛泽东和大家欢快热烈的谈话,常常使她放下手中的功课,静静地旁听。

' k3 E; d+ l. J: b: q

  杨开慧这次随父亲也来到了北京,在家里自修,跟爸爸学习国文和英文。

8 D+ E# R$ u9 m* G

  此后,毛泽东等湖南青年常在星期天、节假日,聚在豆腐池胡同“板仓杨寓”,和杨先生共叙天下大事,探寻救国的真理。

v: E) J% r3 l/ ~& A3 i: i

  当年“板仓杨寓”的中院,刚栽下一棵小枣树。杨先生和女儿开慧常为小树培土、施肥。毛泽东也帮着浇水、护理。小枣树一天一天长大,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他俩一起漫步在紫禁城外的筒子河畔,游览风景如画的北海,欣赏湖畔的垂柳。一来二去,毛泽东和杨开慧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俩恋爱了。豆腐池胡同,留下了他俩多少成双成对的脚印;巍峨的钟楼,见证了他俩心心相印的海誓山盟。

( ?- z1 f4 U1 Y8 |. S1 }

  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了许多的信,表示爱意。擅长填词的他,还写了一首《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阴,无奈披衣坐起薄寒中。”如果不是热恋中的男儿,是不会写出这样温柔缠绵的词句的。

5 O6 J$ S0 K4 ^

  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展开活动。毛泽东等人就在当时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夹道7号(现吉安左巷8号),租了3间房,离开了豆腐池胡同“板仓杨寓”。

8 E! _7 o5 a1 W. f$ X! l, c

  豆腐池胡同“板仓杨寓”几位主人后边的故事,更是打动人心。

+ x+ K t2 |% k7 w$ ~

  1920年年底,杨昌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12月初,病情转重,便由西山医院转到北京德国医院治疗。杨昌济觉得将不久于人世,他想了却一桩心事,这就是把毛泽东、蔡和森推荐给当局,以便日后拯救多灾多难的国家。他强撑病体,给他的好朋友、当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写信,举荐毛、蔡二人:“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 w; m% V* h8 t6 D8 ~) Q' E4 I3 `

  信写完了,杨昌济如释重负。临终前,杨昌济说道:“吾意正畅。” 1月17日,溘然长逝,终年49岁。

6 b) _! E0 B+ {4 `5 }! A9 X8 Y

  杨昌济去世时,毛泽东因为开展“驱张运动”正在北京。身为半子的毛泽东,强忍哀伤,竭尽全力帮助料理老师的后事。1920年1月25日上午8时,杨昌济追悼大会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举行。2月中旬,杨昌济的灵柩在其夫人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等人的护送下,从北京启运,返归长沙板仓故里。

" Z) D: ~6 n4 Y% h: b! c

  1920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毛泽东任主事(也就是校长)的长沙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从此,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一同走上了革命道路。

" s/ c. s7 O* `1 d; X

  党史专家徐焰曾撰文介绍,1983年在修缮长沙板仓杨开慧住所时,在墙缝中发现了她1929年6月20日的手迹:

0 }9 F: k: g! I# F! g7 U. I1 n

  “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命运,得到了一个爱人”。“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父母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设有一天母亲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

9 ?: [1 g+ N8 `; H. ~

  同时发现的,还有一首题为《偶感》的小诗:

7 |% Y. m5 K& I* \& T% _/ t7 d1 O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

4 x! Y8 y. g R, j$ _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

2 w" p4 j- b* q9 \9 ?9 t# c+ D8 ^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 N3 d' z6 O& w' _/ i* V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 Y% M% J* u3 m1 g9 r8 T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 f7 Y) T: h( o9 t2 v$ h; \7 G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4 v, ] O5 D4 x+ W+ P8 k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8 h0 n/ U3 q; o! }$ J. }0 l

  妻子对丈夫的爱恋、思念跃然纸上。杨开慧,不愧为毛泽东的“骄杨”。

5 s. J1 T6 ] r; E' r+ [7 \

  1930年11月4日,在长沙城外浏阳门外识字岭,杨开慧被国民党枪杀,时年29岁。

; @0 g# N2 o m

  杨先生走了,开慧也走了。从此以后,毛泽东把对老师、妻子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转嫁岳母、师母向振熙老太太身上。解放后,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住在离豆腐池胡同不远中南海的毛泽东,就用自己的稿费按月给老人寄生活费。即使工作再忙,也要亲自过问这件事。有时发现秘书忘了寄钱,他便叮嘱补寄,一直赡养到老人去世。

4 ^. ~( ?8 W7 o! M( n) e

  故事后面的故事更是故事。

: h% m, v' ]! G# q5 O' k

  几十年过去了,豆腐池胡同9号变成了15号。巧的是,住在院子后院的主人也姓杨,不过与杨昌济没有任何关系。

+ e3 q' x& R+ l: s

  听说前院的枣树是杨昌济亲手种的,20世纪60年代,据说院子的主人还特意把摘下来的枣子送进中南海,让毛主席尝一尝。

' C6 h3 U @# C, R

  21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午夜23时57分,沉寂了近百年的鼓楼大鼓再度被敲响。不知这鼓声能否穿越时空,能否将豆腐池胡同尘封的记忆唤醒。

@" J9 X. J, ?7 Q# u# w*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2 21:05 , Processed in 1.1436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