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K- D, {7 B" `; W9 W2 u3 s0 J
烟袋斜街,位于鼓楼大街路西,从东口向西北方向延伸,到西口向南转弯,正对银锭桥。全长二百三十二米,宽度五米至六米。形成于明代中叶,距今已经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7 f$ |8 T: Z/ a0 ?! s! o2 b5 Q) `1 k 烟袋斜街在历史上就是一条以经营古玩文物、日杂、风味小吃以及服务行业为主的商业街,并且还有道观、庙宇等文物古迹。这些店铺的门面、招幌具有浓郁的老北京的风味。走进这条街就能强烈地感觉到老北京人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是老北京的缩影。
在明代时这条街叫“打渔厅斜街”。因为在元、明时代什刹海边住着一些以打渔为生的人。这里设有管理海子捕鱼的官厅,可见在明朝嘉靖之前是以管理海子的官厅命名的。到了清朝初年更名为“鼓楼斜街”。
: p4 v. E$ K9 B' X) \ K3 B 满清入关以后,满族的旗人,大多有吸旱烟的嗜好,大姑娘都叼着大烟袋。吸烟的习俗也带进了关内,于是烟铺在京城也兴盛起来了。山西人开的烟袋铺专门卖烟具。烟袋斜街一进东口路北,一连两家烟袋铺,即“广顺号”和“双盛泰”。这里不只卖成品烟袋,而且还具备各类烟袋杆:乌木的、犀皮漆的,凤眼竹竿;烟袋锅有黄铜的、白铜的、蒙式带花纹的;烟袋嘴有料器的、玉石的、翡翠的、瓷的各种型号不等,可以自由选择组装成自己喜欢的烟袋。店里还备有各式的烟袋荷包,铜制的水烟袋,还兼卖火镰子,火石等与吸烟有关的物件。每家店铺外都有用大烟袋模型制作的招幌,有横着悬挂起来的木制烟袋招幌,下缀红色的飘带迎风摆动;有竖着立在门口有一米多高的巨型大烟袋,黑漆木杆,黄铜色的烟袋锅,翡翠绿的烟嘴十分惹人瞩目。此景成了这条街的标志物了。因此当地的百姓都俗称其“烟袋斜街”了,后来大家都这么叫,也就约定俗成,正式更名为“烟袋斜街”了。
0 H( m' m+ j7 ]8 B* @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满清的王公贵族,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官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政治和经济的靠山。什刹海周边的众多王府是他们生活聚居的地方,他们为了生计就近找地方变卖自家的古董文物,字画。一些古董商借机压价收购俏货获得暴利。当时又有些民国的新贵和洋人买古董字画,来装点门面,摆阔气抬高自己的身价。烟袋斜街就成了古董商们生意兴隆的风水宝地,在这里先后开设的古玩店有宝文斋、敏文斋、绣古斋,抱璞山房,松云斋,聚古斋等,大多是一间门面,有的是由收售旧货的“挂货屋子”起家,虽然是文物古玩商店,却在门前立有大幅广告牌,上面写着“高价收买杂项:古玩陶瓷、珠宝玉器、金石碑帖、名人字画、硬木家具”。他们的经营方式是低价收购,转手高价卖出,获利非浅。有人称他们为“老虎摊”,把他们比喻成老虎。后来政府南迁,国民政府的高官新贵们纷纷迁到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市面一下就萧条下来。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大批有钱人,纷纷南逃大后方。北平就更加冷落,当时常住人口不足一百万,许多大宅院空无一人。这些古董商店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先后倒闭。也有经营不善,起内讧而倒闭的。例如:广福观西边的“聚古斋”,掌柜人称梁五爷,他信奉佛教,他的儿子却信奉耶稣教。只因信仰不同,而发生争执,每当吃过晚饭父子俩就开始盘道、论法,几句话不和,就开始摔砸店内的青花瓷器,以泄愤。好好的一个店铺,就这样自毁倒闭。
0 L. ]" h: w) A5 M- C! |) Z
当年烟袋斜街生活气息很浓,许多商店都是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服务的。一走进这条街,老北京的风味就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门脸,雕花镂刻的门窗,藏蓝色的大门帘,门楣上悬挂着黑漆底上写金字的牌匾,很多出自名家的手笔,店名也古雅涵蓄,例如“禄顺兴”、“天合盛”等等。各式各样的商标招幌,在街面的两侧迎风飘动。专卖毛笔的“文渊魁”只有一间门脸,在门前放一个桌子,上面陈列两支特大号的抓笔作为招幌。“广盛永”是一家自产自销笼屉罗底的店面,在门的两侧悬挂着实物招幌笼屉和罗底,迎着微风晃晃悠悠,好像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点头。从街上就可以看到做笼屉的师傅熟练地制作过程。常吸引过往的行人驻足观看。靠近东口路北的“鑫园澡堂”门脸是琉璃绿瓦翘檐式的门楼,很像四合院里的垂花门。门的两侧有对联“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正对大门的屏风上写着“洁净盆塘”,门楣上的横匾是石绿色的“鑫园澡堂” 四个大字,古色古香。这里是北京城北地区一流的澡堂。设备齐全,温、暖、热三池,分男女两部。还有款式盆塘,可供夫妻、孩子一同洗浴。在大门口总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在箱笼上,用宽竹板弯成半圆形,在上面打上许多圆孔,插满了色彩晶莹光亮的糖葫芦,供洗澡的客人享用。
; A: R$ b* D2 V' r: e& Y% B( p2 k8 e
烟袋斜街有许多饮食店,经营北京地方小吃,仅烧饼铺就有四五家,不仅卖芝麻烧饼,还有螺丝转儿,椒盐马蹄烧饼,荞面火烧,杈子火烧,糖火烧。还有各种炸食,炸油饼,炸薄脆,炸焦圈。著名的李二炸虾,是从什刹海里捕捞上来的小活虾,在住房外用小车支摊,支个大布伞来炸活虾,除了零售给市民外,还批发给附近的几家酒馆。像“义和轩”酒馆, 酒馆的掌柜叫杨清志,当地人称之为大酒缸,因为他用六个大酒缸,埋入地下三分之一,上面盖上个圆桌面,当酒桌用,客人围坐的酒缸周围喝着专卖的碗酒,附带还卖些炸虾,海鲜当酒菜。当年“爆肚张”就在“义和轩”门前支摊爆羊肚供酒客享用。还有在离东口不远鑫园澡堂对面有一家一间门脸的小饭铺“柏记烧饼铺”兼卖牛杂碎,香喷喷的一大碗牛杂碎,浇上辣椒油,红红的油飘在上面,再洒上鲜绿的香菜末,就着刚出炉的热烧饼,就别提多香了,吸引了多少来往的食客。
- s- b& M2 o0 f* e* y 在银锭桥的东侧,有家卖烀白薯的,掌柜姓温,人称温大爷,他从秋后一直卖到第二年五月。他卖的是红瓤白薯,一水的小麦茬。在大铁锅底先放一块圆形的石头片,上面钻了许多圆孔,这样可以防止糊锅巴底。然后把细长的白薯,转着圈地码放在锅底,用微火慢慢地煮,直到非常烂糊,锅底的汤水成了黏黏的糖稀状。温大爷用小刀叉住烂熟的白薯,放在小碟子里,再用小刷子沾上汤汁洒在白薯上。色泽红亮,半透明状,香味扑鼻,吃到口中又甜又软,真是色、香、味俱佳。尤其是小孩子都好吃这一口。在它的隔壁就是山东人开的豆腐房。两间门面,养着一头拉磨的小毛驴,就在屋里磨豆子点卤做豆腐,门外有一口埋入地下的大缸,压豆腐的水流入大缸内,冒着热气,雾气腾腾的,每当豆腐成形出屉时,招来大娘大婶们端着小盆,来赶买这刚出屉的热豆腐。
再看银锭桥边打冰盏的,只见小贩手中拿着两个铜盏(小铜碗形)叮叮当当地撞击声轻脆悦耳,引人注意,精于此术的小贩手法纯熟能打出节拍来。夏天听到冰盏的叮当声,就知道有消暑解渴的冷饮贩卖。银铃般的声音,伴随着吆喝声“果子干,豌豆黄,杏仁豆腐,梨膏糖,糊涂糕嘞冰海棠,山楂露儿酸梅汤”,十分动听。
# p0 ?$ R- }+ q0 {9 s4 R 靠近西口路北,有家规模较大的油盐店,三间门面,挂着三块黑底石绿色大字的横匾,中间一块写“鑫钟酱园”,左边写“香油”,右边写“米醋”,古色古香。它经销油盐酱醋,南北各式酱菜,小磨香油,在鼓楼一带很有名气。
紧挨鑫钟油盐店的是著名的“黎光阁”裱画铺,掌柜叫王喻义,开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裱画用料精,做工细。画家溥儒、齐白石以及一些收藏家也常来光顾。裱画技师王殿俊,技术极高,后来还专门仿制清宫 如意馆臣字款的书画及手卷。当时鉴定家称其为“后门造”。
$ h* F, ` n7 E/ I 这条街上还有几家理发馆,路南面的“西来顺理发馆”,只有一间门脸,两侧房柱上挂着一对木制的红白蓝相间的标志。到了夏天,为了让顾客凉快,在房梁上挂一张竹帘子,下边栓上绳子,由一名小学徒工来回拉动,扇出凉风,起到风扇的作用。这也成了烟袋斜街的一景,被传为佳话。
3 K% E2 U7 A. D* G) V5 ?5 j 在靠近东口路南,有一家叫“潘步昆”的西服店,历史较长,但是当时穿西装的人较少,到这里做西服的更少,所以只能承揽学校集体为学生定做制服的生意。在店外立有画着穿西装男士的全身像招幌。“潘步昆”的名气很大,原来这里是西装剪裁业的发源地,北京许多西服店的技师大都在这里学过手艺。
- V/ `9 F! n5 O: y+ I 西口路北还有一家叫“禄顺兴”的成衣铺,专门做女士服装,尤其以做旗袍而著名,门外悬挂着画有旗袍的招幌。
" j! _4 j( @5 F% s& C 在鑫园澡堂的西侧有一“龙王庙”,面积不大,庙前有一口井。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大都斜街有一口井,是铜口、铜帮 。指的就是此井。龙王庙在距今七十年前,由奎家老夫妇主持,每逢初一、十五或传统年节还有香火供奉。后来老夫妇病故,再也无人经营。年久失修,庙毁井填,成了澡堂子的堆房。庙和井历经六百五十年,最终消失在这里。
' s3 q: w2 w- j3 c' t# R 在烟袋斜街的中段路北有一座道观,名曰“广福观”现在是西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明天顺六年(1459年)彭姓太监舍宅始建。清代曾改名“孚佑宫”。民国后又改回原名。广福观坐北朝南,其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三间;前殿三间;配殿东西各三间;后殿五间,前有月台。西跨院称“白云仙院”。观内有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立的重修广福观碑。观内原有两位道士,主持叫李国玺。四十年代主持为孟广慧道长,他在华北诸省道教界颇有声望,因此广福观在华北道教界亦有显赫地位。广福观后来沦为民居大杂院。山门三间,西边一间被田二老夫妇占用,作为炸油条、麻花、炸虾的饭摊。中间门洞被一家制作鞋口的夫妇俩占用,设摊卖鞋口,只有东边的一个门洞可以出入。
, y# G3 I! D c" \$ y1 V6 w 烟袋斜街的店铺自清末民初,各阶段变化很大,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文物古迹已失修损毁。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运动以后,这里的商店急剧减少,多数的铺面房都成了大杂院式的民居。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来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力的增强。什刹海成为京城发展旅游业的重点项目,烟袋斜街也成了胡同游的重点街巷。要恢复古街风貌,打造京味的民俗文化的商业旅游特色街。目前这里以手工艺品,服装服饰为主的零售业。和以餐饮、酒吧及经济型酒店为主的住宿餐饮业,和老街相比是旧貌换新颜了。
/ g0 [; l$ p, w3 r" @4 g2 S7 S/ ]! @
我很想把烟袋斜街的旧貌用长卷的形式画出来,给后人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这个旧貌只能到仍健在的八、九十岁的老人记忆中去寻找。如今还健在的老人有张双祥先生,是爆肚张的东家,后来又在烟袋斜街房管所任职,对这里的铺面房的变化了如指掌。我画了一张草图让他看。他详细地把店铺的名号、位置、门脸的样式写在了草图上。我根据他的指点重新画了一张较为详细的铅笔图稿。这时屈祖明老师和刘国庆先生,以“博雅清谈会”的形式请了几位老人一起来看画稿,其中有张双祥先生,还有“广聚成粮店”的东家杨月亭老先生,他在烟袋斜街生活了七十多年。还有刘汉武老先生、范锦庆老师,他们都是在这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他们一边看草图一边指点每个店铺的字号、位置,门脸的样式,门窗的样式,一一给予指正。我把他们的意见记下来。回来再用毛笔宣纸重画了一张白描图稿。再次请几位老人提意见。后来又做了几处修改。老人的记忆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样子。最后以这个时代为背景,画成十六米的彩色长卷,基本上再现了老人记忆中的样子。
' }* a9 \0 M: l/ P0 z 这幅长卷采用平视,散点透视的形式。看画时仿佛走在七、八十年前的老街上浏览市容。从东口开始向西走,先看街北侧,走到银锭桥头,掉回头往东走再看街南侧,最后又走到东口。这样可以充分详尽地表现烟袋斜街古老的文化风貌。画有店铺广顺号、双盛号、黎光阁裱画铺、三义公粮店、鑫钟油盐店、 潘步昆西服店等五十三家;摊商有:干果摊、茶摊、饭摊、修鞋等二十余个摊位;游商有:磨刀的、送水车、卖糖葫芦的、锯盆锯碗的等二十余个;有二百九十四位各行各业的人物形象。
* s" }* G' }0 j @5 Z5 u: X 在我将要画完长卷时,从北京晚报得知烟袋斜街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项目,并正式揭牌,我非常高兴,即兴写了一首打油诗:
+ R r' y; I3 D/ O0 `8 ^6 N( }
晨钟暮鼓后海边,银锭夕照望燕山。
烟袋斜街商贾多,道家名观坐其间。
王公贵胄常聚此,古董文物换银钱。
装裱字画名气大,西服洋店百里传。
烟袋招幌猎猎飘,吞云吐雾赛神仙。
太白遗风杯中乐,提笼架鸟心陶然。
京城名街留佳话,市井百态已消湮。
欲现当年繁华貌,画笔忆写旧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