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涂人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5-13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2/5/12 22:34:00的发言:
7 }# ?: K. O; B

当年的苏联政府,以一个年轻女战士被敌人残杀,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愿这位可怜的苏联姑娘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卓娅的家庭应当说是一个英雄的家庭,也是一个悲剧家庭,其父早年被苏共肃反扩大化所害,姐弟俩都牺牲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我们也让这个悲剧的断了根的家庭—在天之灵得到安宁吧。

+ }: J- M. O& b8 w9 D% R9 D

大学长讲得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2-5-13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2/5/13 7:48:00的发言:
有人说骆家辉在作秀,别有用心争取国人的好感,要大家提高警惕。有人却认为我们的官员与政府需要扪心自问,既使骆家辉与王立军、陈光诚事件有关,仅仅是他在衣食住行的平民化显示出他与中国的不少官员不一样,有人对他仍然好感有加。这样认识问题的人是不是不爱中国,爱美国。回答:不是!这些人是不爱中国那些官模官样在人民面前弄权耍威,甚至搞腐败的官员,不爱标榜为人民服务,实则作威作福的大人物。这些官员在与处处给中国设拌的美国大使争取中国人心方面处于下风,难道不应该好好自省一番吗?
; ~+ _5 L T8 |. _" d. J5 t

我同意大学长的意见,中国人民本来就善于思考,现在也敢于思考了。宣传部门还是多从人民的实际觉悟情况考虑吧。不要以为爱国的旗帜是万能的。

发表于 2012-5-13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地方首长能这样认识,这样讲,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勇气。能这样讲不论动机如何都是某种进步。 3 P/ M/ F3 z6 l3 U3 |4 \
 
# S- i5 G3 u2 \
不是每个省委书记都是政-治-局委员。
" H( d( _7 q- R* Z3 R
 
$ N2 o) T! S) u6 d! @# H
 
发表于 2012-5-13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J' P. W$ B, [

作为地方首长能这样认识,这样讲,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勇气。能这样讲不论动机如何都是某种进步。 fficeffice" />

" Q( L# _8 @/ {- R0 ^; J5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2 17:47:06编辑过]

5 `& N2 K5 x3 H, H$ i! C! ?

 

+ w, N& Q: v" ]

这个省委书记,可是政-治-局委员——

发表于 2012-5-13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教育问题,推荐一文,望教育改革跟上世界的潮流。 1 g( H7 R/ \5 F8 n

[转帖]北大教授钱理群: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

6 J9 k9 n# L! q: I

 

# s- H2 C" k( u4 g9 {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4 c! N( G! e- j o @3 h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 h" E+ h0 ?+ y4 r5 ]1 E) I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 J5 n, L' g \: n: s1 w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 x) L. Z R: {1 h6 c7 l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 F: g, ~7 W3 _) d6 \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0 ?! a* k! p0 @) g6 a: l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 M4 ?+ K- m, O6 w2 ]9 w9 u2 X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 A( w* s# l' j4 ?0 c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d5 ~' k3 O' R `( `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 l& }( [( X, B/ k( p6 ^0 J; U7 \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 ?% _0 S1 O1 D4 K, {; i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 y9 n5 W- A3 [! q( z! O j) H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7 e) X1 B: L: ^8 o3 Y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8 n9 E g1 z4 K8 d' e& T; c/ {" C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5 ~, `7 H1 R$ Q- v" w8 i( z6 f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8 {! T( i! j6 `2 J1 N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9 _- ]: ?& V* o, l( l( s: t3 u1 K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8 `: p2 p# K% [# I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0 a! A0 }$ {# ^" ]- E! Z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5 h8 }" _: y, J) g" d& ]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 S) k( ^ H0 m- {$ T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 `" ~6 l/ Y% I1 O. | D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 \4 }6 u/ u/ \/ s# A- d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 ?1 y6 t5 L" t0 ?$ x, {, z8 |7 R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 Z) e; d2 ^2 V; ^6 |' b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 v' x. y; h' B) B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 V% O, |- z% F N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2 f& S3 I8 c1 _: {8 q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6 W5 L* W+ V5 z0 `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 J/ L. c9 L' T! |# I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3 B! S0 E7 I" ]+ ?3 |+ c/ }

  教育需要乌托邦

( v; o7 W6 ]9 @* @# K" _$ ?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 p7 \ {+ A) O6 c# o6 G' c$ {( m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 D5 I( L- A( x( B8 K2 v! Z6 a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a7 |+ p& {$ o2 k6 O j) q* ^9 A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 z0 m, M' l. K7 E- z+ A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0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5-14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2/5/12 17:56:00的发言:
0 g+ l5 o2 c) F: S+ H' _- v3 h7 `

家在朝阳说起摄影,欣赏风光确实南北各有千秋。我对此也很有兴趣。不过冒昧地说一句:是否说话时不要带某类口头语。

/ P: `* T: H$ G& S%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2 18:26:44编辑过]
/ K; m1 w4 ~. F8 Z

完全接受批评!

发表于 2012-5-14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喜欢摄影,实际多是模仿人家已经成功了的作品,拍的不好,老想从提高自己摄影器材上做文章,老嫌自己相机档次低。出去玩,也跟摄友们玩玩黑咕隆咚爬金山岭长城、箭扣长城拍个日出之类的。拍出来的东西整个东施效颦,还没有效好!

1 u9 B; W# C' h0 @* L2 u

后来出去,带上相机,以欣赏美景为主,顺便照几张,存在电脑里,也不再阅览。

5 X4 ^4 I9 k$ f4 f, P& q0 P0 k1 ^1 \

现在出去,根本不带相机了,太沉!纯粹欣赏。另外,还有个私心,就是你带个单反出去,同行的女同事们一会儿不让你闲着,不够她们照纪念照的。本人为人民服务的觉悟越来越低。

) m1 X, d& t! c

另外,很多美景,看着美,照出来意思不大,如太湖,一片水而已,不像黄山,怎么照都美!

) J2 p4 u% {) p% Y# L1 j9 h. ^. ]

上述罗嗦是告诉laojy同学,本人摄影技术是臭狗屎,您抛玉引砖,恕在下不献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5-15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4 S5 p' f, v% Z# z

                    黄岩岛   2012.5.13



( [% }: k/ S" i' G! Q2 u/ U

我站在北京眺望南海:

( i1 {2 E9 i& k9 d/ Y6 K. `! S5 g

黄岩岛—南海中的一粒珍珠,

4 p9 q. {4 u, @1 O9 d

黄岩岛—南海中兀突的山峰。

. e! ^) x2 z1 Y" E% J. Z" d

你屹立在共和国的前沿,

; j( T* o1 ~% L% v4 m8 K

你坚守着共和国的尊严。

8 I5 z9 i2 B; \5 s" A

南蛮外寇不断伸出贪婪的魔爪,

! O0 {+ U9 g7 B0 Q+ L& s/ @

掠夺你富饶的资源。

\( `* H8 @" ]6 e; q

千般警告当儿戏,

% R, |1 w2 M ]) A" S4 g$ L

只把轻贱当威风。

0 J2 k- C& ]" @0 {, T

中国人民不可欺,

, h( Q7 U# L; n4 j" I

领土神圣谁敢碰!

0 W4 u8 F- q% t7 f8 _

仁至也有义尽时,

# r0 C; c* f" {2 B

忍无可忍不再忍!

( V" Z; ~+ ^' s7 M" j- p$ p( e

我渴望-----

% W0 e; v0 {# U

江南红箭发射!(导弹)

" n# ~! [/ t7 v9 f! _8 i

西飞国际起飞!(飞机)

- f3 e) P0 L1 n

中国重工启航!(军舰)

( q8 l! K3 I( ^1 x' y: V

斩断魔爪在今朝,

7 \$ k% t9 X0 M- U

五星红旗飘在黄岩岛!

; e% _5 M2 C I/ f8 d4 @# S" O

 

: n7 C, y# M* Y; a

 

0 Y2 n2 Q4 T6 q' q' U. W, x

版主:短文若有不恰,请删除

发表于 2012-5-15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12/5/13 23:01:00的发言: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 @+ c3 v( A! n x R8 U

在同学中,除了鞠学长,我们都不从事教育。但是大家都知道教育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卢梭的《爱弥尔》我没有读过,经糊涂一说,赶紧找到资料看看,原来是讲对孩子的教育,要让孩子们自由发展。看来我们从小受教育,比现在的孩子强,起码还有过自由的阶段。而现在的孩子几乎上了学就被灌输了,没有自己的自由。这是我肤浅的认识,在信口开河,老鞠学长可能会有些看法?毕竟是搞教育的。当然,大家都可以参加讨论。

* }/ V8 W3 O: F0 N5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5 18:54:08编辑过]
发表于 2012-5-15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i_my在2012/5/15 10:40:00的发言:
! O3 |' _) \+ X$ j6 O j

                    黄岩岛

1 J7 Y) f9 t( ], X% t

我渴望-----

+ B% u& i, u6 z2 Z

江南红箭发射!(导弹)

, W) W" }/ m$ G$ R- F

西飞国际起飞!(飞机)

# B' @$ z8 I0 R) t, {- D

中国重工启航!(军舰)

$ z3 Y# o% G3 @) ?/ ?9 q7 f! @# g

斩断魔爪在今朝,

4 E: A5 X, j+ b" ~( q: T

五星红旗飘在黄岩岛!

& h/ z( i; k5 b9 p: ]2 R; h

 在这个问题上,好像人民与政府有些不同的考虑。

发表于 2012-5-15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我将到景德镇去下棋,有十几天不来这了,推荐一文供各位批评。

' Z9 n. c# A2 B( i

[转贴]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颜无地 《1》


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颜无地
作者:顾晓军
顾晓军按语: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石壕吏》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发表于 2012-5-15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颜无地 《2》

9 S/ T+ E2 g- k% J- ^/ i5 H2 m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 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 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力。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发表于 2012-5-15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帖子,不知真伪,本人无观点。转帖:

7 K$ j o" i+ A2 z/ \2 O" v

 

/ D8 {/ j: x; O, z d$ R% a

谢觉哉:过雪山草地,没那么玄乎!
说起红军长征,老少皆知的是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和吃树皮。七十余万字的《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有谢老在各个时期有关长征的回忆,特别是其中一九五七年的一次讲话录,谈到爬雪山过草地,跟教科书迥异,鲜为人知:
“有人喜欢说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如何艰苦等等,谈起来有点使人色变。”关于爬雪山,他说:“翻过一架雪山,不过几十里,鼓一把劲就走过去了”。关于过草地,他说:“草地较长,要走几天或十几二十天。但是我们有准备”。谢老在长征中编在中央直属队,他回忆道:毛儿盖羊毛成堆,炒面则是大家打麦、炒麦、磨麦,强壮者多做,老弱的少做,几天就完成了。并特别指出:“没有听说哪个单位没有干粮”’“真的如传说那样,干粮袋是空的,那倒毙的岂止一人,何况当时还要打仗,定要打胜。”当然过草地倒毙者也有,那“是病弱和缺乏准备的”;挖野菜、煮皮带也有,那“其实只是个别的、偶然的事”。此外,过草地时每天“只吃一斤炒面,有些不足,但尚不能说挨饿”。他又说:“不错,是苦,但苦到难以忍受则不尽然”。正如他在一九四O年的一次讲话所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从来只有杀死的革命者,没有饿死的革命者”,“我们所受的苦并不比人民群众多,如果要说多一点,那就是因为我们要打仗。”。

发表于 2012-5-16 0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毁招牌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2-5-16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处不造假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2-5-16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2/5/15 19:38:00的发言:
/ n- \6 V! b! y$ X

看到这个帖子,不知真伪,本人无观点。转帖:

+ H$ Z" q) Y: F2 ^9 |2 K, C

 

- Z3 x9 _- V5 ^! R: }! u, x

谢觉哉:过雪山草地,没那么玄乎!
说起红军长征,老少皆知的是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和吃树皮。七十余万字的《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有谢老在各个时期有关长征的回忆,特别是其中一九五七年的一次讲话录,谈到爬雪山过草地,跟教科书迥异,鲜为人知:
“有人喜欢说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如何艰苦等等,谈起来有点使人色变。”关于爬雪山,他说:“翻过一架雪山,不过几十里,鼓一把劲就走过去了”。关于过草地,他说:“草地较长,要走几天或十几二十天。但是我们有准备”。谢老在长征中编在中央直属队,他回忆道:毛儿盖羊毛成堆,炒面则是大家打麦、炒麦、磨麦,强壮者多做,老弱的少做,几天就完成了。并特别指出:“没有听说哪个单位没有干粮”’“真的如传说那样,干粮袋是空的,那倒毙的岂止一人,何况当时还要打仗,定要打胜。”当然过草地倒毙者也有,那“是病弱和缺乏准备的”;挖野菜、煮皮带也有,那“其实只是个别的、偶然的事”。此外,过草地时每天“只吃一斤炒面,有些不足,但尚不能说挨饿”。他又说:“不错,是苦,但苦到难以忍受则不尽然”。正如他在一九四O年的一次讲话所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从来只有杀死的革命者,没有饿死的革命者”,“我们所受的苦并不比人民群众多,如果要说多一点,那就是因为我们要打仗。”。

4 Q2 j: S7 ~: d( M" E3 u- q$ \6 |

 

0 H" N. C3 c* W6 ]/ f% h. d

长征时中央纵队(好像当时代号叫红星纵队)的供给肯定是红军中最好的,而且走在前面的部队筹粮也比后面的容易。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筹粮已极困难了。

9 J4 ?' N1 U& C) u% d

值得思考的是大军过境,粮食是怎么“筹”来的?如此贫瘠地区,能有多少大土豪?见有钱人就杀,见粮食就“筹”,能有多少粮食?

( K6 h4 ~' Q4 ?9 n- b0 z7 Y+ U

当然,红军是有纪律的。贺子珍的弟弟就是拿了庙里什么东西被就地枪决了,张思德的父亲也是被枪毙的。四方面军另一个将领,黄埔一期的,叫什么记不清了,则是被拴在马后在金沙江滩上活活拖死的。邱会作回忆录说红军处决自己的干部时,有时会用大石头砸脑袋砸死。当然这与粮食无关了。

3 K; M0 ]5 K4 O0 S! `2 g; y

 

发表于 2012-5-16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2/5/13 19:16:00的发言:
——为地方首长能这样认识,这样讲,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勇气。能这样讲不论动机如何都是某种进步。 ! C% h8 O5 @, v* @
 
$ t6 H. m1 i- Q5 O
不是每个省委书记都是政-治-局委员。 
也不是每个“政委”都能讲出这番话来。
发表于 2012-5-16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2/5/12 22:34:00的发言:
: g" {2 m' _8 j1 V0 b

     《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最早我就是在咱们学校上学时读的,他们姐弟俩的故事我至今还深深地记得。1955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我还见到他们慈祥的母亲。。。。。。

8 T' i* B2 c) ^3 ]2 U

4 ]: j2 q0 H* X$ b& ^( }1 [. C. L

 

/ W/ S. N: [0 h

转引自

% d8 S5 k3 z& O7 D1 I v0 ?

俄苏风情论坛

* u4 B" T: c" `* d/ t8 m
6 H6 q6 c8 _) v+ I

 

! o6 h8 v4 b" T( @

 

5 R+ i+ n/ C( W8 N7 ^! P* D7 \

 

0 J9 F i9 h4 |2 b
, ^- U) B8 A" P/ `2 ]- D E; C9 G9 q! |
发贴心情
卓娅之歌 Песня о Зое
5 S4 {" o9 P& d' j2 ] S

* @1 w/ e& Y$ i7 G
* E. f% w2 ?& l; N

《卓娅之歌》

2 @" G b; R) \* ^: i

^& Q5 Q, X( z, D& \- t

 Песня о Зое 

; ~+ _# N; \! h) u

Музыка: А. Нешко, обр. М.Раухвергера
Слова: М.Румянцева

- h) r* x; r0 i: D8 j

Тишина. Ни огонька, ни звука.
В полутьме деревья тихо спят.
В тыл врага без шороха и звука
Партизанский уходил отряд.

2 t- o+ f7 B1 A" R/ I

Шли и старики, и комсомольцы,
Над рекой туманился рассвет,
С ними уходила добровольцем
Девушка семнадцати лет.

( P: [% H3 @! S, ~

Девушка в поношенной кубанке
Обрывала связи, жгла мосты,
И отряд гордился партизанкой –
Комсомолкой Зоей из Москвы.

) a. F0 D1 V" A' U5 {7 r; B

Это было зимнею порою.
Отступая, враг поджег село,
И повесили фашисты Зою
По утру, лишь только рассвело.

! t& k7 P! j7 r

Умерла... Но ты среди народа,
Ты героем вечно будешь жить.
И клянемся, дорогая Зоя,
За тебя врагам мы отомстить.

7 r" Y& S! c \# X8 w

И отряд гордился партизанкой - комсомолкой Зоей из Москвы

' g: J. v6 L0 R. T% P) Y

翻译如下:

- w$ C1 _) E6 P5 j3 H

卓娅之歌

$ u- E$ C' H/ S9 v; U3 B

曲 А.涅什科
词 М.鲁缅采娃

) H* f8 T* ~! ?% a8 a, `4 U/ e# W

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

' Y8 f0 T6 f$ ^1 V! }8 i

(歌唱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0 n0 w; ?* O, u; @

金中 译配

+ `, O9 h' q9 V$ ?# t/ u

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
东村西庄一片黑漆漆...
游击队员个个小心翼翼,
偷偷摸到敌人后方去。

# i, l g2 _" \$ n1 F1 e! q

老年人和小伙儿走在一起,
迎着东方朦胧晨曦;
其中有个十七岁的少女,
随着队伍同去打游击。

p" m% y) Y8 @0 l

这位头戴羊皮帽的少女,
剪电线、炸桥梁最积极;
人人夸她丰功伟绩,
她是共青团员的荣誉。

( E0 \) `; ^3 o: l4 ?, p

北风呼号,一片冰天雪地,
敌人败退放火烧村子...
德国鬼把卓娅活活吊死,
正当黎明,太阳升起时。

$ X8 M6 K9 ^( O% l# a( ?; M/ B

好同志,你英勇不屈就义,
你永生在人民心坎里!
卓娅,我们向你庄严宣誓,
为你报仇,奋勇杀敌!

. U5 L; A4 m2 L& p) H7 E% K. g( J: `* e

======================= 

4 ]6 r3 y0 ?) c% M5 t; l

 

9 j2 V5 q+ U% y; k6 X; G+ P

 

8 S8 R8 U$ `# F* z2 z& |' @( c/ H

薛范先生编的《苏联歌曲珍品集》中收录了这首歌,名字是《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金中译配。也有人称为卓娅小唱

. g, g; q4 z0 p9 }- d/ L1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6 15:04:50编辑过]
发表于 2012-5-16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卓娅墓

4 y6 ^+ d1 }8 E( I

2010夏季摄于俄罗斯 莫斯科 新圣母公墓

P8QrEH9v.jpg
1 p2 V# ^# }- ]8 M: G; w) b%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6 15:01:40编辑过]
lYA1yi8U.jpg
发表于 2012-5-16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2/5/15 19:38:00的发言:
- H+ |, c$ i. r) V

看到这个帖子,不知真伪,本人无观点。转帖:

+ N: y2 \ q+ t) ~

 

0 N9 _( B, q3 Y0 x' ^6 p

谢觉哉:过雪山草地,没那么玄乎!
说起红军长征,老少皆知的是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和吃树皮。七十余万字的《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有谢老在各个时期有关长征的回忆,特别是其中一九五七年的一次讲话录,谈到爬雪山过草地,跟教科书迥异,鲜为人知:
“有人喜欢说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如何艰苦等等,谈起来有点使人色变。”关于爬雪山,他说:“翻过一架雪山,不过几十里,鼓一把劲就走过去了”。关于过草地,他说:“草地较长,要走几天或十几二十天。但是我们有准备”。谢老在长征中编在中央直属队,他回忆道:毛儿盖羊毛成堆,炒面则是大家打麦、炒麦、磨麦,强壮者多做,老弱的少做,几天就完成了。并特别指出:“没有听说哪个单位没有干粮”’“真的如传说那样,干粮袋是空的,那倒毙的岂止一人,何况当时还要打仗,定要打胜。”当然过草地倒毙者也有,那“是病弱和缺乏准备的”;挖野菜、煮皮带也有,那“其实只是个别的、偶然的事”。此外,过草地时每天“只吃一斤炒面,有些不足,但尚不能说挨饿”。他又说:“不错,是苦,但苦到难以忍受则不尽然”。正如他在一九四O年的一次讲话所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从来只有杀死的革命者,没有饿死的革命者”,“我们所受的苦并不比人民群众多,如果要说多一点,那就是因为我们要打仗。”。

, \5 W* o# C( V7 b# j" O/ F

谢觉哉是中共“五老”之一,长征时在“休养连”,似乎是被担架抬着长征的。红军的核心人物大概有一定的物质准备。记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参考消息》披露外国人写的文章,说长征极为艰苦,但要确保毛泽东每天吸十只烟,以思谋作战。至于粮食等,没有细说,估计还有点。杨成武曾回忆,一次在长征路上到毛那里领受作战任务,毛将自己的五个小馍馍和作战计划一并送给杨,看来毛也不富裕吧。

$ W, U4 @. a" i1 Z% y/ c! N2 }& V& g

 

& I" Z: z# I1 Z0 Y. j6 t

他在一九四O年的一次讲话所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从来只有杀死的革命者,没有饿死的革命者”

6 ?, |& K: n) K2 A: D, G5 U

 

$ f2 z; S( Y% Y3 Z3 n

谢将此话的背景应该是,老蒋不发军饷,并实行经济封锁,加上天灾战乱,根据地军民缺吃少穿,于是,毛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搞大生产运动。毛曾说过,是解散还是饿死,大家都不愿意,那只有起来生产自救。

4 o, W5 J+ d0 G2 c

 

7 Y: [/ \" T* g8 F

谢的意思大概是,革命者只有斗争而死,不会被饥饿吓死。

3 H1 ^. q2 W7 M; \

 

发表于 2012-5-16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猛然想起今天是“5.16”——一个非常的日子,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多少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谁也料想不到这是中国十年大噩梦大动乱大劫难的开始。

- c$ e% l$ t$ d7 v* f

 

" b3 F, Z4 o R0 R# o

其实,绝大多数中国人当时对这个日子并未有特殊的关注,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场运动的前因,更不要说它的后果了。用刘少奇的话说,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8 \; z% A0 \# [9 U. f2 A1 R

 

# _1 \, o/ g4 ]& P/ V

国家元首尚且如此,那普通百姓就更蒙在鼓里了。俺之所以对这个日子比较敏感,是因为听说当时不知那地方的红卫兵造反派以5.16的名义组织了一个战斗队,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再后来又听说它是一个反动组织,其成员遍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于是中央正式下文件,狠抓516分子。战果颇丰。

J; f7 l! p( b# c9 r8 c, Z) m

 

2 F- E0 ]+ |% ]& J- M

一位饱受运动冲击,刚刚从牛棚解放,结合到领导班子人的老干部,在大会上说,最近抓516抓得乌烟瘴气。底下的人一阵哗然,都为他捏把汗,不知道他是有气还是口误。

. N7 [% U# o6 y' ^& U; |# D7 Z

 

, b9 n# V& A3 f3 |

一发小之父,因有5.16嫌疑,被“隔离审查”。其父一时忍耐不得,从二楼飞身跳下,恰巧落在不低的煤面儿堆上,毫发未损,站起身来,拍拍煤灰,又回去继续接受审查。

$ S7 W" c5 B! w

 

8 L$ P3 u5 o- r; T

一同学之父,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不久腰上长了骨刺——正名叫骨质增生。于是每天手捂着腰遛弯散步。一日,迎面走来一个人,大喝一声:“你是516啊!”。其父闻声大惊失色,冷汗淋漓,目瞪口呆,过了好半天才嗫嚅地说:“我接受审查,接受审查。”

! j4 I: P7 Z* q: B

 

" r* _' e) D: L9 |

那人见状,憋不住放声大笑,说“你是‘捂腰溜’——整天捂着腰遛弯啊!”

( A/ y) H8 Y5 a0 N

 

7 E2 p) C' Q1 i+ P7 H0 X5 ?& J" t9 J% |

其父闻听此言,才如释重负,缓过一口气来。

8 g$ \: ]6 L# g, f" m

 

8 F2 {4 D$ j& b5 U( g

诸位有什么轶事,不妨拿出来晒晒!

发表于 2012-5-18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2/5/16 22:47:00的发言:
) c2 @" i$ m" @+ _0 Y, B1 s" B

猛然想起今天是“5.16”——一个非常的日子,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多少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谁也料想不到这是中国十年大噩梦大动乱大劫难的开始。

( E# I2 p/ x' e9 Y

.... .......

* M% U" v/ k& K

 

/ o3 n+ I9 J$ J& k2 t& M) B

诸位有什么轶事,不妨拿出来晒晒!

/ _3 V. v6 v+ x1 y8 m

刚刚过了516,在下响应冬虫的倡议,写两篇关于附小的回忆,也算是对那个时代的某种反思。下面是第一篇。

a* K3 w$ V* M& R* G- F: [

 

( I8 L$ l7 l( o/ B/ E6 B3 R/ s! t9 n

红卫兵与芝麻酱

6 `* D- o3 p: |5 T3 X/ P

 

$ |' o! k* Q$ ~! Y/ S/ q) X

曾有位"四方"同学回忆了文革之初,66届的同学在学校“闹革命”的一些旧事。这些回忆很重要,也应该是准确的。在下对当时的一些旧事也有些见闻,做个补充如下。

- t% j$ I: `+ i) t5 Q5 f


文革开始后,大约在1966年5月,因为形势所迫,教学不可能继续进行了,机院附小就放假了,66届的同学没有毕业考试,也没有升学考试。1966年8月18日,伟大领袖天安门挥了巨手,戴上了红箍儿,红卫兵兴。之后不久,一些学生主要是66届的一帮人回学校组织红卫兵,名称可能是“首都八一红卫兵”。据说当时有一男生在某教室坐镇,俨然是发起人。他率先亮明自己出身为XX年之老革命,同时让其他想来共图革命大计的同学都报报出身。一些同学纷纷效尤,各报家门,都是响当当的红五类什么的。当然,也有悄然退去的。

+ A) L8 C" k1 S

 

" B2 f- L t- m+ m" }. Z

之后,学生们进行过一些大串联活动。在校内是否还有其它“壮举”,包括很过火的“革命”举动,待考,应该有。

! n$ M8 H: W4 ]$ y


上面的返校行动是学生自发的,有些人来了,也有不来的。而到了1966年10月份左右,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也不记得是谁要求的,有通知召回所有66届的学生返校上课,好像叫“复课闹革命”。这样,就出现了“四方”同学所说的那种情况:大师傅们准备重新开伙给同学们做饭。

0 Q8 g$ [' v( G% N/ L- u6 o6 D

 

% |6 m- s+ Z1 @0 n) [

从1966年5月到10月,尽管学校几个月不开伙,大师傅的工资当然应
该是照发的。不过,那时候人们很朴实。大师傅们,这些朴实的劳动者,几个月不上班不干活,可能也很不习惯吧!所以食堂重张,他们可能很高兴。记得很多大师傅和老师的观点是“机院红旗”一派的,因此他们应该是希望66届的学生们也赞同“红旗”一派。然而,大部分66届学生---主要是住校生---不知怎么搞的,一夜之间,都成为“机院东方红”一派的了。这样双方就有矛盾了,后来就彻底分裂了。

! T7 x S8 l2 Q% [0 ?# K


最后,课没上(其实,即使老师有心教,学生也无心上,倒不一定是因为派性的原因),食堂也没开伙。最终可能还有过冲突。当然最后肯定是大师傅们和老师们愤而离去,不再理会这帮学生,实际上也惹不起。

$ B' w1 l8 c5 e6 J( s: L

 

5 g- u' w4 g5 i4 W) E

而此时,食堂后院的那些芝麻酱不知道怎么就暴露了。芝麻酱也许是新采购的,也许是存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原本是封闭在那个小院的一大缸或者是两大缸公产芝麻酱,瞬间就真正体现出其公产的属性,成为各取所需的目标了。总之,在一段时间里,在夜幕中,“共产者”组成多人小股部队,用饭盒加饭勺对那些芝麻酱不断蚕食。在“芝麻酱行动”的现场----那个不大的小院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气氛。行动者都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尽量不造出动静。显然,行动者的相当部分是来自,但绝不会仅仅限于66届的学生。

1 }4 P6 V7 F. a& N0 [


这是“文革”中的一段旧事。如果说当年13岁的孩子们的“芝麻酱行动”也算是革命行动的话,那么这种革命是很可怕的,当然也是很荒唐的。

; |) j; j! a! L2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8 0:44:02编辑过]
发表于 2012-5-20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2/5/13 11:42:00的发言:
o2 S# b5 m- W

   

6 d5 R: M( }# V" i2 C& _

   创造力被“教育”扼杀:我们教育本身就扼杀国民幼儿期的创造性。这时期的孩子最具想象力。从幼儿那些具有无限想象力的稚拙的画笔下看得到。但是,孩子们自上小学、中学、大学后,就在刻板的、抑制想象力的“标准答案”、“唯一答案”   ...... 

胡涂人老弟所说看似有些过激。但列举的现象确实存在,让人悲叹:这些年的教育改革成否?败否?
发表于 2012-5-20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2/5/15 18:53:00的发言:
u: ]: D# Z* ?+ A$ o$ ]" S

在同学中,除了鞠学长,我们都不从事教育。

- |6 N; F& d& r& u: [1 }' q, b

       我是在小学从事了近20年的小学教育,现在学校中加重学生负担,追求升学率各种招数可谓应有尽有,都是我那时没有的。深感党和国家真应该好好改革教育。小学生的书包比我上中学时的书包还沉,语文数学各有印制成册的家庭作业,中等水平的孩子,回家就得抓紧写作业。除了正式课本外,还有老师让学生必购的课外读本,也要留有作业。完成家庭作业就需要不少时间。没有时间去玩,或者搞些有兴趣爱好的阅读或活动。小学就有不少孩子戴上了眼镜。这学期印制的家庭作业没有了,据说是上级不让搞了。这一代的孩子没有我们小时在母校上学时的福分。我当小学教师时还没遇上诸如印制大量辅导材料,请家庭教师,课后加强班,有钱人家的贵族班之类的事情。现在不仅是加重学生负担,而且是加重家长负担,孩子放学回家后没钱请家庭老师或上辅导班的人家就得父母或者爷奶上阵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可叹,这是不是全民搞教育?不少有钱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中原因是不是也有让孩子走出这个怪圈的考虑?这些问题不是那个班,那个学校,那个地方想改就能改得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从全局的教育体制上来解决。可怜可怜孩子们,可怜可怜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吧。

发表于 2012-5-20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

2 I0 B6 I0 _2 J/ D

 

. g* s- |: c; q0 d, q. z: e

                           为了老大不伤悲 岂能从小就伤悲
 

8 G% Y+ A; v/ j# l! C% O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老大不伤悲,孩子只能从小就伤悲,这就是中国家长的理念。

6 H6 |, m: n/ R3 s: Z

 

y' B% Z$ x2 f3 S% b+ H5 r4 g

       商业发达的美国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有两点值得借鉴:其一是绝大多数公司都不把儿童作为商业开发的对象,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都对孩子免费;其二是孩子的负担与年龄相称,不超前教育。这并不是说美国教育不重质量,美国孩子的负担是随年龄加码的,我们却相反。中国家长认为幼儿园不早教,就上不了好小学,小学不勤奋,就上不了好初中,初中不勤奋就上不了好高中……然后说,“孩子,等你考了好大学,就可以尽情地玩了。”

# |/ s5 c1 W, H3 ~

 

$ L! K3 q2 G) e. a% u6 V

        20岁,正是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时候,“老大不伤悲”了,因为他从6岁就开始伤悲。有人曾经这样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中国孩子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美国孩子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就发奋学习。

5 k0 Y+ G* B5 n# F6 s

爱孩子,首先应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

1 \4 @( c' q% f u7 V* d; }2 r. P

                                                                (摘自4月26日《解放日报》张治 文)

9 v4 @0 P6 {% |3 w* S7 m9 R! G

 

发表于 2012-5-20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家在朝阳3在2012/5/14 10:20:00的发言:
$ b8 V: a4 m& q/ G+ ?$ q

恕在下不献丑了。

0 i8 H8 W9 \+ z7 H6 I3 F

         摄影是个值得玩的事。是生活的万花筒,记录生活,印制美景,反映历史,别人看,自己观都很有趣有益。家在朝阳千万不要丢弃这个爱好。除了特别有造诣的艺术家,多数人的摄影都是学习模仿,这很正常,家在朝阳的模仿肯定有不少佳作,既使自己认为不怎么样的作品也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某个事或者物,都是生活的一瞬。为什么要自暴自弃呢?也可能是对自己要求过于严酷了,还是不要追求完美,日子过得才会轻松愉快,给他人照相,带给别人快乐,自己是不是也很快乐。我在郑州月季园照花时遇到一位女儿带着年迈的父母也来观赏月季花,遗憾的是相机出了毛病,不能在此留影,女儿以为我是专业摄影师,让我帮忙看看怎么回事,我一看,毛病很简单,是相机电池没电了,我看到她的父亲坐在轮椅上,老人来赏花不容易,于是我就用我的相机给他们一家三口照了多幅与月季花的留影,让他们留下电话,出了照片后给他们送去,女儿硬要我的家庭住址,要到我家取照片。过了几天女儿来我家把照片取走了。后来给我来电话说父母看到照片特别高兴,一定要请我吃饭。另外拿到这里来的图片文章各有千秋,评议不一定都是众口一词,赞美有加,但都是我们论坛的热心参与者,都是为我们论坛增辉添彩,给大家带来快乐与享受,所以都会受到大家热烈欢迎的。

发表于 2012-5-20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叟在2012/5/16 7:13:00的发言:
无处不造假
$ B# \4 A5 C$ @" d

多谢老叟提醒,用猪耳朵做下酒菜的人们可要当心了。吃的、喝的没有一样让人放心,食品监管部门都干啥去了。

发表于 2012-5-20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2/5/16 11:36:00的发言:
( k- `/ F7 L0 Z: [* X+ q5 K

% k' D, N) @9 ~2 n8 U

 

+ U2 }( {+ y6 V2 Z

转引自

) O1 X& G" [& J. H( ~# w3 H4 c

俄苏风情论坛

% o5 l3 E3 K$ x7 p2 `2 j
* m6 K/ G: F) U* v8 x$ ^

 

, U7 U5 s) r6 C7 g
6 m+ J% T) N% S* R2 I
发贴心情
卓娅之歌 Песня о Зое
8 b2 |4 F& u. U! i5 `

x$ }* y- f C
5 L4 T8 U/ W- C; k4 T

《卓娅之歌》

2 r' ]5 a. {# s! ?; J

beiwei 老弟对卓娅的故事也是很熟悉啊。听了这首歌让人百感交集。

) U4 F2 x. d3 Q5 c m8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0 19:35:5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0 11:47 , Processed in 1.21987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