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7 g. e1 C7 [4 B4 N% E8 x 闲暇之时常去集市,每次都要绕文物地摊转转,它在二线——墙根儿底下——一线是前沿主阵地,买衣服卖百货卖食品水果的,要求“短平快”,三言两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古董字画玉石宝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讲究一个乐子。喜怒无形于色——买主捡个漏儿,欣喜若狂,表面还绷着;要是卖主遇到个“棒槌”,狠敲了一笔,还说是跳楼价,出血大甩卖,要不是家中不幸,孙子才这么便宜出手!说不清是在买刀卖刀,还是以刀宰人?! ffice ffice" />
, I' r! I0 Y, C/ N$ V. q) ?7 Q
* ^3 F( q( g# U俺只对“凶器”略感兴趣,就先说说武器吧,基本上是刀和剑。
4 ~2 U7 o! t. Q9 k , u. {/ h* Z( S; M
有一把带皮鞘的短刀,“直来直去”。拿到手里,无论怎么用力,却就是拔不开,刀不出鞘,鞘不离刀。我倒心中暗喜——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是个真家伙——得按绷簧才能拔刀出鞘,若不识“机关”,任你再怎样“扬眉”也不会“剑出鞘”!只见刀身笔直,也很敦厚,就是我这外行也多少看出不同,总觉和匕首有点不一样。刺刀和匕首可谓“难兄难弟”,“难分伯仲”。只是制刀人“厚此薄彼”——匕首薄,刃口锋利,扎刺撩挑,还可切削;刺刀厚实,只会直来直去地行刺,不知左右逢源,更不用说什么“游刃有余”了。
; Q( Q3 \$ b8 E7 A& G) V 9 X/ Z1 `7 _6 B7 r9 B, v$ l
摊主过来说,这是“军刺”,真正的瑞士军刺。军刺也就是肉搏时安在枪筒上的刺刀,尤以三八大盖最为中国人熟悉,更不会忘记“上刺刀,退子弹!”的日军口令。记得俺当年高中一同学不知从那里搞到一把刺刀,也很厚实,可既不能切割,又不能拿它宰杀动物,有点不受待见。后来,在爬华山时在东峰的峭壁上砍树枝点篝火,以熬夜观日出,它倒一显身手,小小地“火”了一把。后来就不知去向了。要是留到现在,起码也算个文物吧。 4 S7 M& L7 D) @% |9 m1 R
0 F- V: l1 L% z+ W3 ^1 A
摊主见我有些爱不释手,就补了一句:“正宗的瑞士军刀”,我拔出一看,上面赫然刻着US字母——该不会是美国制造的瑞士军刺吧?! ( x" _, j8 ?3 A9 B+ q! H! J- J
" h3 _! I2 J& B4 s问问军刺的开价。摊主亲切的凑过来,声音稍稍压低说:“看你真心喜欢,我便宜给你,150块。这东西好,开个车都放一把在身边,好防身用。”简直是镇车之宝。其实防不防身的两说,怎么讲它也是凶器呀,弄不好会引火烧身,自找倒霉的。警察一旦发现,没收不说,还可能扣车拘人。到那时是避祸还是惹祸? 4 G6 K& q% u L; B- I
! d3 i J, B8 a" L* H3 R
还有一副筷子笼摸样的筒状物,只是稍窄些,而且里面着实插着两根筷子,是不是暗器,不得而知,说不定甩出去比那“袖箭”威力不差,或见血封喉,或“二龙戏珠”,直插眼窝。旁边有一小柄,原以为是勺把儿,拉出一看却是一把细长的刀。大概是游牧民族骑马时戴在身上的餐具,介于中西风俗之间——西方善用刀叉,汉人惯用筷子调羹,而游牧民族大概各取所长,各取所需,必要时也可以做防身之用。
( G% h1 H8 E! v$ \ & U2 x# T. y( } g* h- N
另有一把短剑,剑柄上刻着“校长蒋中正赠。”背面是“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学员惠存”。言之凿凿,不由你不信。有人证——校长蒋中正和黄埔生。这东西俗称“军人魂”,还有一别称叫“中正剑”。不过,中正剑好像只在第三次国内战争中(解放战争)发佩,而且是将军才有资格佩戴。黄埔六期,腰里别把刺刀就不错了。好在第六期的黄埔军校已经变质,没出过什么将才帅才,不是“校长的好学生崽”,因此很少有人自报“黄埔六期”,冒牌的似乎也很少——丢不起那人。
) i$ G% T o) n. F6 H9 I# d
$ K6 S: ]9 @/ |有一把“中正剑”很特别,上刻“黄浦军校”,直接把广州的黄埔岛漂移到上海的黄浦江了,另外,一般的“中正剑”剑柄的刻字,都是从上到下,即从剑柄向剑尖方向,而这把剑的字是倒着刻的。要是邮票中的错票,那就太值钱了。 % R' s8 {$ t5 M" J. G ~2 ~
; u6 y/ r* \$ g5 u, r0 K/ {
更有一把中正剑,是“中央军校”的,上面堂而皇之地刻着“校长蒋中正赐”,令人喷饭。想不到这制刀人还是个封建遗老,都民国这么多年,皇帝早没了,怎么还“赐来赐去”的。简直等于说老蒋是假皇帝——进而有土皇帝,儿皇帝,伪皇帝之嫌。老蒋若在天有灵地下有知,定会大骂“娘希匹”。 0 N% N6 U1 w* w$ H
/ W" ]7 S' C3 j
+ p3 h( _0 T/ m" |" h$ S9 y' p
再有一把弯翘短刀,金碧辉煌——刀柄刀鞘呈金黄色,上面镶嵌几颗碧绿的珠宝。使人想起成吉思汗赐给傻郭靖的驸马信物加凭证,至少也能和曹操欲行刺董卓所借的七星宝刀媲美吧。但刀柄刀鞘上镶嵌的绿宝珠颜色不正,色泽有些发贼,看着不顺眼不养眼。 0 `% O, `2 b7 ~2 `. D
6 b& h" W5 q" C h R7 T' _4 p有一把刀造型别致,刀把儿是狗头还是熊首,一时难以分辨清楚,姑且胡乱叫它狗头熊首刀,。看来装饰成分多,实用价值少。 9 W- v" S; w9 h9 {
1 h6 }1 o9 ]* G& G唯一的长家伙是一把“倭刀”——日本指挥刀。拿起一看,刀鞘外面还裹着一层皮革。我想把刀身拔出,却未成功。但我确信它没有绷簧暗机关。摊主见状,告知必先将皮套上的金属按扣打开,才能拔出刀来。我却心中起疑——这打起仗来,瞬息万变,敌人杀过来了,我这还在解扣子,不人头落地了也会填几个透明窟窿。小日本那时也不太用金属按扣啊!于是我将疑虑说给摊主,摊主环顾左右而言他。幸好刀鞘上没刻着“冈村宁次”的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