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信:每当过年的时候,总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过节前最热闹地方是学院的合作社。挂年画、卖鞭炮,再就是买本上规定的东西,记得几次过年,都是 和邻居英健到朝内菜市场採购年货。。。。。。
, t- E( z1 u' g0 `) `( [6 r8 [
3 V6 s! v/ P* u) F0 ]" k" X 水小子: 呵呵。。。。朝内菜市场? 我可太熟悉那里啦。1971下半年到1972春,我在北京暂住期间经常去那里买东西。在当时,朝内菜场属于大的购物场所,有许多种副食品,家禽,渔产品,。。。 % p* K- A% k% W* G- N: |
" \% T$ J& z9 p3 w$ w h% c
西水车:我家原来在朝内南小街住,对朝内菜市场有些了解,它原来在朝内大街的路南。刚查了一下地图,朝内菜市场已经从朝内大街的路南迁到了路北。并且不是单一的菜市场了。 9 u2 m* l& t: `- v* Y) o- `* ~ S
T& `- R" U5 `) n# R L7 h, l7 a哈哈,真是触景怀旧,三位校友都对当年的朝内菜市场记忆深刻。对此有极大兴趣的还大有人在,就有一位北京人,很可能年纪与我们差不多,对朝内菜市场的变迁作过个人调查,转录如下: 7 b' |2 F0 D4 B. p# Q
1 I7 Z: v" n% r( k
朝内菜市场 建于上世纪的东单、西单、朝内和崇文门菜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四大菜市场。菜市场所属的东城区奥士凯公司与物美集团合作,朝内菜市场经营蔬菜、瓜果、水产、肉、蛋、禽六类副食品,成为城市中心区主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场所。朝内菜市场农副产品市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场所,它还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交汇点,具有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经济意义。
5 _: r% T2 r; f7 k! V
% Q5 C( Z9 C" `! L
朝内菜市场与其他三家菜市场不同,这家菜市场虽然到现在还依然存在,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已经改变了。 原来朝内菜市场在朝阳门内大街的南侧,而现在的朝内菜市场建在了东四路口东北、朝阳门内大街的北侧 ' }% p/ O8 g$ K
! w( R+ p- _3 w' E" y/ O7 j6 b: |4 Y8 V 朝内菜市场建于1953年,它的位置在老外交部的斜对面,现在朝阳门内大街路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朝内菜市场一度消失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原来朝内菜市场的位置改建成百货商场。1998年,东城奥士凯集团在东四路口东北重建新的朝内菜市场。2007年,物美集团和奥士凯合作开发朝内菜市场,此时朝内菜市场虽然名字没有改变,但是已经转变为物美集团按超市模式经营的“菜市场”了。
% u, D# t5 ?8 J6 F3 c ) V6 e, R+ z; F& i) { x
寻找曾经的朝内菜市场 " | c' A3 O6 o& F1 U) p9 I
- T$ H6 N4 [1 h W
原来朝内菜市场所在的这片地方,是糖市的所在地,每年腊月廿三祭灶前,从朝阳门菜市场到朝阳门城楼,大街两边布满了售卖糖块、糖球、关东糖的货摊。上世纪50年代初,拓宽马路,将街内的小商小贩都迁到了朝阳门内大街的万历桥胡同附近,政府盖了大棚,于是小贩们开始在大棚中设立摊档,相对固定。再后来就发展成了大菜市场。 4 x1 y9 {4 A' A. t. c
9 U! x8 z# z# N: g0 M& R7 `0 p 据很多当事人回忆,当年朝内菜市场建在万历桥胡同的北口东侧。据他们描述,万历桥胡同不宽也不长,只有大约百米,胡同两边的宅院只有十七八个。万历桥胡同北口东侧是朝内菜市场,菜市场的后门在胡同南头东侧,菜市场进货大都在后门。如果按照他们的描述,我猜想朝内菜市场大约有整条万历桥胡同那么长,那会是很大的一座菜市场呀!不过想想也难怪,在那个严格的计划经济年代,北京城内既无农贸市场,又无流动摊贩,这个菜市场便是京城里有数的几个老百姓菜篮子之一,承担着附近数百户乃至上千户居民的日常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要是规模小了恐怕都难以保证供应。
$ N$ l9 a/ x* ?
% P1 N* Y f4 y; [& E( w+ h 我对这家有着整条胡同那么长的菜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去朝阳门内大街探访,想找到原来朝内菜市场的准确位置。但是我来到朝阳门内大街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叫万历桥的胡同,打听了很多人都无所获。无奈我只得回家,一头扎进书堆,找出了地名志的书籍,在其中仔细查找,才知道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万历桥胡同并入了前拐棒胡同。前拐棒胡同的北段就是原来的万历桥胡同。当我再次来到前拐棒胡同时看到,胡同的东侧原来朝内菜市场的位置,已经被东单明珠商场取代。
( v+ ~8 M3 O4 d4 B+ M3 k
# O) ]% P( a( ^: S4 A& f- g 留下鲜活记忆的朝内菜市场
5 l# m5 y* ^1 ?* Y [
- T3 ?1 R- V/ E2 K5 ]& q& j, O 我采访到的很多老北京人都说,朝内菜市场才是真正的菜市场。在菜市场的大门外就摆满了柜台,蔬菜、水果到处都是。菜市场里又分前后两个货场,进入大门是第一大卖场,柜台分东西两侧,主要经营糖果、糕点、烟酒、水果之类。进入第二大卖场,这是菜市场的核心区,供应各类肉食、蔬菜。菜市场内整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前夕,买猪头、猪蹄等办年货的人,不顾天气寒冷,凌晨四五点就赶到菜市场门口,菜市场一开门,便蜂拥着从正门旁的夹道,往第二大卖场冲。
, S9 ^0 C7 |1 d8 L/ G
9 O& Y4 K2 d8 P% X1 e. k# R 我有一个表姐家就住在朝内菜市场旁边,她向我讲起了每年初冬时节,去菜市场买时令菜的情景。那时每到初冬时节,胡同里的大妈们早早地就到菜市场打听好了哪天会卖大白菜、大葱、土豆等时令菜,因为那时候冬天吃菜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菜市场一个冬天也就这几天会卖这些时令菜,大伙要趁这几天买了菜回家储存好了,要吃一个冬天的。因此谁也不敢怠慢,全都严阵以待。
8 _$ y/ x& A4 f: ` / {! @4 y* M' f4 Y" O, a
到了买菜的那天,全胡同里的大人小孩全家总动员,推着过去小孩坐的那种小竹车,或是拉一个平板车,把家里的网兜、麻袋都带上,浩浩荡荡奔向菜市场。大伙儿老远就看到菜市场门前的“小广场”上,大白菜、大葱、土豆,各堆成小山似的,不过您别看东西多,排队的人比东西还多,排队的长龙有时一直拐到万历桥胡同里,那场面壮观,不排两三个小时的队是买不上的。 4 U- m2 w3 F7 K, W. a' n( x2 q$ F) ]
! h" `- p& V4 i7 r
在排队的队伍中还有很多孩子,因为那时买菜一般按人头算,一人可以买几斤,所以家里来的人越多,买的菜越多。买完菜孩子们都不走,他们还要等到这些小山似的菜卖光了,再从菜叶堆中寻找可以捡回家的菜。表姐说她那时经常背一个一根带的书包,挂在脖子上,腾出的双手,在菜叶堆中拣拾剩下的小土豆。有时候运气好,能捡一书包土豆,然后兴高采烈地带回家。说到这里表姐不由得感叹道,现在的生活好了,孩子们吃的喝的都是精益求精,已经很难体会到那时孩子们的生活了。 & v! P1 a% t# N: @. K/ a
, r/ I" T* p0 n6 P
市场经济的发展,老菜市场相继消失了,人们也告别了物资匮乏的年代。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回忆老菜市场带给我们的欢乐与悲伤,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I) w& V. C' j
9 f5 x3 e/ E& \, r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9 10:53: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