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12-15 22:21:00的发言: k8 u$ `% y; G
老学长说得很对,我一直向往苏联,在小学对苏联的热爱是真挚的,后来中学时期还与苏联同龄人有书信来往。中苏交恶,心里上和感情上很是复杂。所以现在出国工作,我总想去俄罗斯。但是机会很少,轮不上我。以后我会自己去旅游的。总觉得到那里会看到更多的儿时记忆,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是了了一个愿望罢了。 ; W) p9 w$ ~: @+ u7 o0 q9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6 1:10:23编辑过] % L+ z M6 g9 R" I. K
: {$ A# Z6 o6 w1 s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俄罗斯情结”。几代人的情结。
) \. z) u( D) X, o# ] 0 j* V/ Z t3 a: B+ ?- k
和你们稍有不同的是,我去过了,我去过了这个广阔的,美丽的,让人向往的地方......
! j+ b% r+ l' T5 z 和其他去过的人稍有不同的是,有人在那里从商,倒腾了十几年;有人在那里从语言学起,多年后耗尽了对这个国家的热情;还有的人去了,看了,感慨了,回来后没有机会再接触了。
5 n: S2 R/ e& s/ A
) E4 [$ i0 [- \$ Z! V
而我是个个例。 . t c* a0 ~( f! B% U
; d! B" H0 Q9 h2 D3 c
既有语言,又有专业;既有进修,又有合作;既有国家公派,又有因私出访;在莫斯科农业大学做进修生时我可以拿学生证买最便宜的学生月票,可以去花一个面包的钱去大剧院看一场顶级的芭蕾舞;在各地的研究所参观交流时我是国家高级访问学者,与专家,院士,所长们成了朋友;假期时我也去大市场打过工,受剥削,受欺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甚至去过黑社会地下钱庄给别人“洗钱”;有重大活动时我发挥了咱们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看航展,看电影节,申奥运,参加白昼节;从北极的摩尔曼斯克到乌克兰的黑海,从伏尔加河11昼夜的顺流而下,到贝加尔湖的环湖旅游......俄罗斯张开她的怀抱给了我太多的惊叹,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困惑,太多的回忆。 7 ^7 ]2 o! G3 `; X: V
2 Q- p8 J6 V. n' ^1 @% G3 Q+ A: H 写了这些连我自己都不信了,一个人怎么能有这么多经历?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对,是我没有了逻辑性,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不断的,不断的,有机会我就争取去一趟,看她的过去(从96年开始),看她的现在,看俄罗斯本国,看周边的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 p; `* _1 Z K) J
3 Y; v) d8 K A/ W2 u# w/ h 俄罗斯民族有着独特的处事方法,因为她的广阔,因为她的寒冷,因为她的历史,也因为对未来的思考。他们真挚,热情,勇敢,骄傲,有很好的素质和艺术修养,虽然二十年前大国轰然倒塌,但我是亲眼看到了她的苦难,和她如何度过了这段苦难,重新崛起。 ( d- z* p9 O7 H2 L
" M" c& H1 P. w9 K
近些年国家派了一批批像我这样的人去俄罗斯。我们去,影响他们;请他们来,让中国的现实影响他们;我们要用行动扭转历史造成的“交恶”,用行动摘掉中国只有“倒爷”的帽子,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震动一下俄罗斯人只会高傲昂起的头,这就是国家力主的“民间交往”,我觉得,我们做到了。 9 e" R! U, j# g) i9 O% f
: A" m' ~( |0 n/ h4 {" l, B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情结”,也有出行俄罗斯的计划。圆梦是件很美好的事,能够找回儿时的记忆就更是十分欣慰的了。
i+ j% i2 L7 D* u+ s. n[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6 17:37: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