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涂人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11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11-11 8:58:00的发言:
/ P, Q- J! A8 y% t; E3 M9 m$ { `

来自广州同学的帖子:

, l: {" a+ a) Q

                        童年的回忆——母校

* a: G) U- F3 J

                             肖大连

4 A, Z" w1 e# v: x

                                                  

% l) \3 }8 Q s0 [8 T" y

最近一个时期,大版主不断转来数位校友内容丰富,充满对母校师生无限眷恋的帖子,图文并茂,内容生动。这次又转来肖大连校友回忆母校的长诗一首,看后让人感到亲切,循着诗歌的轨迹把校友又带回在母校的童年时代......真诚希望肖大连校友有空常来看看聊聊。

7 p4 u. R3 ]- C0 o"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22:48:2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1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1-11-11 11:39:00的发言:
6 r! x8 Q3 @+ [0 n
胡老师“告别”老北京网论坛,大家都感到非常遗憾。
! o; b7 O2 q" m- R
 
+ ^. L' }+ z+ B5 U
在遗憾的同时,我想,胡老师是否“告别”了论坛并不重要,胡老师随时可以来看一看、说一说。
; O: {3 X: g" Y' } ?1 V
 
. w$ C" e R/ n1 I$ Y* ` n: L
最重要的是,胡老师能多多注意休息起居,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我相信这也是大家一致的愿望。
F3 l! ~4 y& `# k( B

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是真诚的也是永远的。

发表于 2011-11-11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11-11-11 18:17:00的发言:
/ A; }/ v6 w v! E

看到老同学的诗句不由地回想起那花样的年华。

7 D7 d7 k% J! m! ^; o

我没说错吧,肖大连的一篇回忆母校的诗,就勾出老童一串串对老同学及童年的回忆,还有当年这些那些故事的来龙去脉。看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网上露面了,那种心情是大家都亲身体验过的。

$ Q( [% ~: m( b+ y5 d3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1 23:02:3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2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1-11-11 22:46:00的发言:
& j! [: j" I( z! M: u3 f* x( G

最近一个时期,大版主不断转来数位校友内容丰富,充满对母校师生无限眷恋的帖子,图文并茂,内容生动。这次又转来肖大连校友回忆母校的长诗一首,看后让人感到亲切,循着诗歌的轨迹把校友又带回在母校的童年时代。

" w& b: P5 M2 f {0 ?& s

我深爱这片园地,每天的工作之余都要光顾这里,已经成了我每天的功课。我真诚的希望附小的同学们还像以前那样在这里谈天说地,胡老师说道:话不投机半句多。我是这样认为的:同学们可以各谈各的,有共同话题就谈,对某话题无兴趣就不参加谈,不要因为话题的不同而离开这里。原来在校园里,课余时间不是足球、乒乓球、弹玻璃球、跳房子、跳猴皮筋、耍拐等活动各玩各的吗?谁也没有因为不喜欢某项活动就不来上学了。现在除了这里还有几个其它的附小论坛,但是并不影响大家都来这里。以后还要聚会、还要举办各种活动,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我们的学校没有了,还要把这虚拟的精神校园放弃吗?听松同学是不希望这样的。

发表于 2011-11-12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既然老照片这么受大家的欢迎,我在家中翻箱倒柜,好不容易又找到几张,请大家一起欣赏!但在这之前我要先在这里向照片里涉及的人道个歉,因为并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就把照片登了出来。只因我实在对你们万分的思念,也想通过照片能联系到大家!- k: B+ f4 @3 m% L$ e* c+ E
[BR]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经是两鬓苍白,好不让人心酸!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1-11-12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这个世界真小,我爱人姜小明的中学同学竟然也是咱们附小的学友。65届的居多。我也找到几张她们的合影。据我爱人说在她们小升初的时候,她们班里只有她与合成纤维厂厂长的女儿一同考上当时朝阳区最好的中学(传说中的女四中,也就是现在的陈经纶中学)当年附小65届学生考上女四中的,据我爱人讲有这些附小子弟:牟建中的妹妹牟建琪,尹建国的妹妹尹建欣,刘承达的妹妹刘允明,王金伯的妹妹(忘记姓名了),董桂云的妹妹(也忘记了),和住在26号楼的陈敏琪还有一个姓李的女学友,以及下面照片中的应巧九和妹妹应巧雅(她们也是我爱人一起在陕西插队的战友)!!我所在的64届学友考上女四中的也大有人在。赵美华,李敬,刘惠君,梁庆明,钮兰娜,沈茵,席楠,以及咱们体育老师华秋岳的女儿等等!可见附小在朝阳区的教学质量是名列前茅的,教师的素质是一流的!我们能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学习,真是值得骄傲和炫耀!' x" O+ v0 e" M3 U2 t
[BR]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1-11-12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忒忙,不发言了。推荐一文章也算冒个泡。 

1 a$ X0 {; t0 b. ~; }" G3 a3 Y

转贴]干部子弟学校六十年:难以革除的权力择校

2011-09-02 南方周末 方可成

2010年5月23日下午,北京,来华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美国财长盖特纳与人大附中的学生打篮球。 (CFP/图)

  从干部子弟学校到“条子生”、“共建生”——难以革除的权力择校

  新学年开学在即,优质学校的大门为谁而开,成为社会一大议论热点。

  “在很大程度上,上好学校已经成为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竞争。”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说。在“社会背景”的PK中,手握公权力的政府官员往往是优胜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短暂存在过一批为官员后代集中提供教育的“干部子弟学校”,但这种特殊的学校形式旋即就在1955年被通令取消,原因是与“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相抵触。

  然而,取消干部子弟学校的设置,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干部子弟的教育“特权”。实际上,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权力寻租的重要对象。在干部子弟学校被取消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坊间依然流传着“某某学校是公认的高干子弟学校”之类的说法,而那些被提及的学校往往是同级别学校中的佼佼者。


  从幼儿园到留学的子弟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的几年里,干部子弟大多遵循着一条明晰的求学路径——该上什么幼儿园,升哪所小学、中学,进哪所大学,乃至去哪里留学,都有着确定的选项。

  这条轨迹的前半部分,由各种各样的干部子弟学校绘就。在官员扎堆的京城,这些学校包括:六一幼儿园、育才小学、育英学校、八一小学(今八一中学)、101中学等等。

  上述幼儿园和中小学均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迁入北京。按照“干部子弟学校模式”的提出者徐特立的想法,在战争年代创设这些学校是“为了使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抗战救国,也为了把革命的后代、烈士的遗孤培养成才”。

  战争胜利后,这一模式被保留下来,包括毛泽东女儿李敏和李讷、侄子毛远新在内的核心领导人后代,亦在跟随父辈进京后就读于这些学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军区也纷纷创设自己的干部子弟学校,比如名字响亮的“北京小学”就是北京市委干部子弟学校。此外,“育才”、“育英”是这类学校的常用名,比如东北局和沈阳军区的东北育才小学,湖南省军区的育英学校。

  此类学校大多聚集了大量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中央政府发布的1954-1955学年度的统计数据就曾显示,干部子弟小学学生与员工的比例平均为6∶1,而一般大城市普通小学的比例为28∶1,农村小学为35∶1。

  作为惟一一所由中共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中学,101中学的校友包括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曾山的儿子曾庆红、伍云甫的儿子伍绍祖等许多中共高干后代。

  这所选址在圆明园遗址内的学校,从郭沫若作词的校歌中即可一窥特质:“我们是革命的儿女,我们从风暴中诞生,酝酿着优越的本领,锻炼着不屈的精神,要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要创造人类持久的和平。”

  另一个足以证明其地位的细节是这所中学在1952年至1982年的校长——王一知。她是中共屈指可数的第一批女党员,是张太雷烈士的夫人。担任校长前,她的工资是行政8级,相当于副部长,而当时中学特级校长的工资也只能是行政12级。在王一知的多次要求下,她的工资也降为12级,一时传为佳话。

  从中学毕业后,干部子弟们报考哪一所大学也基本上是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这所由陈赓大将创办于1952年的军工学校吸引着老干部和他们的后代,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增强了这种吸引力。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统计,导弹工程系和核物理系是干部子弟们最热门的去向。

  “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老干部,焦急地盼望新中国有自己培养的军事科技干部,就像1927年盼望共产党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哈军工,掌握尖端的国防科技,实现富国强军的夙愿。”《哈军工传》作者滕叙兖这样解释干部子弟们的选择。

  导致干部子弟云集哈军工的另一个原因是,从1957年开始这所学校实行保送招生,干部后代的政治条件占有绝对优势。在一段时间里,哈军工的干部子弟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父母亲属够不上副部级或少将以上的,都只能自视为普通学员。

  还有一批干部子弟留学苏联,学习先进科技。早在东北全境解放前夕的1948年9月初,中共就曾派出21名年轻人留苏,当时的选拔标准是“军级以上烈士和干部子弟”,入选者包括叶挺之子、叶剑英之女等。

  此番前奏之后,留苏于上世纪50年代常规化、制度化。1951年,教育部发出《急速选拔留学生的指示》,要求选定“政治上可靠”的学生派往苏联。尽管后来留苏学生的背景渐趋多样化,但干部子弟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取消的和没有取消的

  从1955年开始,干部子弟学校向其他家庭背景的学生敞开了大门。

  这一政策的改变源于毛泽东等最高领导人对干部子弟特殊化的警惕。毛本人曾多次对子女说:“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据官方史料记载,在干部子弟学校,有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和老师顶嘴,甚至骂老师。有的学生还说:‘反正老师不能开除我,我爸爸还管着学校哩!’”

  1953年,周恩来视察101中学时明确提出:干部子弟不能变成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两年后,所有干部子弟学校被通令逐步转型为普通中小学。中央政府直属的子弟学校纷纷划归地方。

  101中学也从中组部直属改为地方管理,同时,这所曾经只为红色贵族服务的学校也开始“掺沙子”。一开始,学校招收了不少周边北大、清华教授的子女,“高干”和“高知”学生们成了主要的家庭背景;1962年,从郊县录取了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农民后代;1964年,又招收了第一届“贫下中农子弟班”。

  在教育学者杨东平看来,这一转型是打破“北京特殊论”的先例——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有一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因此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异常困难,但1955年的例子证明:取消优势阶层的特殊利益并非完全不可为。

  但杨东平同时也指出,简单地取消干部子弟学校不可能真正消除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公。

  事实正是如此。一方面,以哈军工为代表的学校在招生政策上有意向干部子弟倾斜;另一方面,排名靠前的学校录取过程中不乏走后门者。更有甚者,虽然干部子弟学校被取消,但一些学校将在校的干部子弟集中起来,组成“干部子弟班”。

  李锐之女李南央曾回忆,当她1963年考入女十中时,就和其他干部后代一起被编入了干部子弟班,班主任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亲自担任。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学生们普遍对俄语失去兴趣,但普通班依然以俄语为外语课内容,而干部子弟班则学英语。

  进入初二后,李南央班上一位元帅的女儿转入了在女子中学中排行第一的师大女附中。“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似乎对军队干部的子女们是不适用的。”李南央回忆说。

  随着政策的改变和资源的流动,101中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干部子弟学校已不再是唯一的宠儿,一些历史更为悠久的名校吸引了不少红色后代,女校即以师大女附中为代表,男校则以北京四中为典型。北大附中等1960年代新建的高校附属中学,由于调入了一大批大学老师前去任教,亦受到追捧。

  景山学校则是一个年轻的特例。这所靠近紫禁城的学校创办于1960年,以教改实验为核心目标,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由于当时教育工作由□□部归口管理,这所学校的创办由□□部主导,学校第一任校长是□□部教育处干部方玄初,□□部系统的干部子弟亦大量进入景山就读。

  这所学校享有的资源亦少有能与之比肩者,首批中学特级教师即出自景山,遍布全国各地学校的标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是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实际上,领导人参观和题词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衡量一所学校地位的重要标志。


  兴衰变迁的和不变的

  “文革”给教育界造成的混乱,令大量中小学重新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也令官员后代的求学选择有了新的变化。

  在新一轮的赛跑中,101中学已不再享有最高的地位,教育资源和生源亦随之流失。人大附中是新晋的黑马——“文革”刚结束时,这所学校既不是市重点,也不是区重点,而是海淀区的薄弱校,连人民大学的子弟也优先选择北大附中等其他学校。但随着学校的冒险改革,学生高考成绩突出,频出状元,迅速成为京城名校,也成为干部子弟青睐的学校之一。

  实际上,不管具体的学校如何兴衰变迁,官员后代始终没有改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这是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普遍认可的事实。

  这种追逐往往并不基于升学考试成绩的优胜,或机会均等的随机入学分配,而是与权力寻租有关,尤以基础教育阶段为甚。“条子生”和“共建生”即是最广为人知的寻租方式,前者通过领导干部给学校负责人“递条子”的形式为子女择校。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得知,一位退休领导人几年前曾经走访京城多所中学,最终为孙女选定了八中。

  而“共建生”则是通过单位与学校达成“共建协议”的形式为本单位子女集体择校。起初,这样的“共建”不乏合理性。例如,外交部的许多工作人员常年在外,需要委托一所学校集中管理他们的子女。然而,如今的共建已经多与利益有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促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治理择校热的建议》中就指出:“重点学校与权势部门以‘共建’的名义招收‘共建生’,是权势部门典型的以权谋私的行为,也是择校生政策难以革除的重要原因。”

  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官员后代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已经相当多样和分散,并不囿于共建学校,也不囿于公立学校,甚至不再囿于中国学校。

  北京一所私立学校的负责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就透露:学生中有多位省级高官的孙辈,甚至有不少教育部官员的后代。“这些高官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北京任何一所学校去,但他们不认同读死书的教育模式,而是欣赏我们的理念,就愿意让孩子过来。我们的很多做法顺应了社会变化趋势,吸引了这些家长。”这所学校的负责人说。

  中外合办的学校是官员后代的另一种选择。北京中加学校招生办樊主任说: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公务员家庭,家长中不乏高级官员。这类学校最重要的吸引力在于它们为学生的出国留学铺就了一条良好的通道。

  还有的官员后代则干脆就读于国际学校,这往往是由于他们出生在国外,具有外国国籍。


  利益共同体

  尽管今日的求学选择已经相当多样化,但北京四中、八中等传统名校依然保持了领先的地位,也依然聚集着不少官员子女。有观察者指出,这与学校获得的优惠政策及教育部门的巨大投入分不开,而这种优惠和投入又往往与就读于此的官员子女有关。

  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就指出:权力择校加剧了已经存在于同级学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不均衡,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这种因子女教育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当前基础教育的阶层差距拉大,资源集中在优势阶层既得利益者手里,他们对重点学校的支持投资建设肯定不是为了农民工子弟的教育。”杨东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而且,在集中优势资源之后,他们会担心少数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被稀释或降低,从而成为阻碍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量。”

& ~% z P% r% g" E* R,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2 22:15:2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2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附小有缘,人家上六年,我上七年。对,留级了、坏亊变好亊有幸和大班长刘克鲜成了好朋友,原因是我是他的帮教对象。刘家四兄弟都很优秀、四一一那天我们见面了真高兴!我记的班里我和刘亜平以外,一律是住校生。在我印象中男生有胡宁光、姜龙光、李阿布、安林、周迈、于建国、吉小青、。女生有杨小颖、章小曼、高小鲁、还有李京生、是李晨的爹爹?十分想念大伙,
" Q  c- q" \! V, {2 G% \
[此贴子已经被西水车于2011-11-13 8:33: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1-13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文信同学的回忆帖子朴实无华,很喜欢看。见到标点符号的问题,忍不住改了,最后是逗号,可能还没有结束。见谅!
发表于 2011-11-13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11-12 15:29:00的发言:
# {% `3 D/ J( b3 M+ X5 `1 e" w

我深爱这片园地,每天的工作之余都要光顾这里,已经成了我每天的功课。我真诚的希望附小的同学们还像以前那样在这里谈天说地,胡老师说道:话不投机半句多。我是这样认为的:同学们可以各谈各的,有共同话题就谈,对某话题无兴趣就不参加谈,不要因为话题的不同而离开这里。原来在校园里,课余时间不是足球、乒乓球、弹玻璃球、跳房子、跳猴皮筋、耍拐等活动各玩各的吗?谁也没有因为不喜欢某项活动就不来上学了。现在除了这里还有几个其它的附小论坛,但是并不影响大家都来这里。以后还要聚会、还要举办各种活动,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我们的学校没有了,还要把这虚拟的精神校园放弃吗?听松同学是不希望这样的。

% r* U7 R- c# J- L

                     感动于版主的情真意切,同意他的观点。顶!!!

- ]& l" e) W3 N%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0:14:4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3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 
发表于 2011-11-13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11-12 15:29:00的发言:
+ }" S) x$ V/ T2 S( D8 a9 s

我深爱这片园地,每天的工作之余都要光顾这里,已经成了我每天的功课。我真诚的希望附小的同学们还像以前那样在这里谈天说地,......。以后还要聚会、还要举办各种活动,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我们的学校没有了,还要把这虚拟的精神校园放弃吗?听松同学是不希望这样的。

: ?7 g/ x7 z& |2 t Z5 z

大版主的心声充满对母校老师与校友的深爱,对母校网坛的关心与支持,令人感动,有这样的版主我们安心放心。谢谢老弟!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 ?* b4 Y: C! D7 s3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1:07: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1-13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文信在2011-11-12 16:27:00的发言:
既然老照片这么受大家的欢迎,我在家中翻箱倒柜,好不容易又找到几张,请大家一起欣赏!但在这之前我要先在这里向照片里涉及的人道个歉,因为并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就把照片登了出来。只因我实在对你们万分的思念,也想通过照片能联系到大家!
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经是两鬓苍白,好不让人心酸!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 }! M: I5 ]+ {( P

哈哈,吴文信校友箱底还真有珍宝。这张照片不知是那年的,看来可能是寒冬腊月,在那个年月又这么冷,同学在一起还是这么愉悦快乐。两鬓苍白说明我们经历了现在年轻人所没经历过的大风大浪,我们尝过了现在年轻人所没体验到的酸甜苦辣,我们为今后人们的生活事业总结了教训,创造了经验,我们虽然苍老了,但我们拥有了成熟的人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方向道路......我们仅凭现代人所没有的这些丰富的人生与故事以及给予后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我们没有白活。仅在母校我们就有这么多好老师、好同学就足够让我们享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所以不要心酸,不要心酸。没有时间心酸,要抓紧余生,抓紧时间寻找快乐,创造幸福。

6 S$ N# u/ q! W. Q4 q"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1:36:2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3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文信在2011-11-12 16:53:00的发言:

.......可见附小在朝阳区的教学质量是名列前茅的,教师的素质是一流的!我们能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学习,真是值得骄傲和炫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 u, d9 Z1 W( J8 m

吴文信校友回忆童年,回忆过去,感到  “我们能在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学习,真是值得骄傲和炫耀!” 哈哈,已经不心酸了。衷心祝愿吴校友能遂了心愿,有更多的同学见到这些早年风华正茂的珍贵照片能够寻迹而来久别重逢,欢喜相聚。
 

2 S% e2 K1 e% i, I& ?. H! _, B# o F3 l5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1:55:4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3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之行

5 D" H O6 ?! s6 c s

  

7 o* J0 Z" A9 z! L1 H! {

   最近忙里偷闲我到上海玩,一来是老家,想回去看看亲戚,二来带孙子累了,休息几天,放松一下。这几年我经常去上海,环境很熟悉。除了看家人,去浦东、南京路、淮海路逛逛,甚至回到我的祖籍宝山区杨行镇看望我从未谋面的父老乡亲,感受朴素的民风,感谢宝山政府在志书中收录我家三位人士:我的爷爷、叔爷、爸爸。老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也不能忘记那片土地。

% E3 K1 y5 b" ]4 _. p2 j+ ~

   今年我去上海又是一番情景,接待我的是小学同学任同学,她在上海生活了多年,对上海比我熟悉。我们一起登东方明珠、参观上海科技馆、拜谒无锡灵山大佛、游周庄水乡、逛繁华的街市。。。一路上有说有笑,话说不完。我与任同学小学、初中、高中都同学,话题可以在几十年的时空中穿梭,收放自如,内容丰富多彩。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路走来,这交情够有多长!在游山逛水之间,她像姐姐一样照顾着我,处处洋溢着友情。也回忆我们在附小上学时候的情景:咱们学校老师真好,教知识教做人;我们的同学真好,真诚单纯。我们能在附小上学太幸运了,那个年代真让人怀念。

5 m+ f# r+ Y# N8 E4 p

   这次上海之行,让我难忘。

0 F5 V6 M9 O3 {, j% V" r" K" f

      回来以后又开始带孙子的繁忙生活,就简单写几句。

0 p- i/ n5 b* ^1 O3 `# _6 v

浦东街景:

5 M7 T% T6 O/ ~6 ?) F$ ~

t2f2mLyP.jpg

, O# v. C. S9 A- g

灵山大佛:
EmkleJiU.jpg

% P+ ~: p8 e2 }, V8 B

九龙灌浴

3 w$ \8 _; T% W7 z. V

0FNERtQp.jpg
周庄水乡

' x2 w& Q2 i6 T$ ?

  03S2fnnM.jpg

9 Y: M" @4 y" k! b,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3:34:0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3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失去的记忆:[转贴]干部子弟学校六十年:难以革除的权力择校

$ s! I6 m* M6 }4 m* v5 x8 m5 k+ Q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 U1 _* [! x& o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这篇文章所说的权力择校、金钱择校问题,现在已尽人皆知的普遍问题。重点学校、知名学校、或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其学生来源中有权位 、有钱财家庭的子女所占的比例与一般学校相比明显大些。普通家的户籍 如果正好在理想学校招生的学区内(主要是小学、初中)那么这些人家的子女还有运气进入这些理想学校。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有权位或有金钱的家庭有能力把孩子的户口转到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等在这里就读小学、中学。高中毕业就在这些城市考大学,这些城市由于学校条件相对好,大学多,升学分数线相对也低 。现在更是发展到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 这是一般家庭都承受不起,也不易办到。还有一些贵族学校的大门老百姓更是望尘莫及。搞了多年的教育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国民享受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老百姓的幼儿上个国家办的幼儿园也是难上加难。对这些问题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老百姓都看到了。要摆问题,但关键是要讲讲如何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                                                 

* c9 j, m9 A, `8 j9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7:15:3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3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涂人转帖:
苏联解体与元帅之死
......‘毀掉共產黨的不是你們,而是我們自己。只要這個過程不停止,我的心臟一天就要爆炸一千次。當有人對你說,你為之奮鬥50年的一切都是錯誤的,你是多麼的苦惱啊!’

    有材料说携款逃往国外的中国官员数以几千计,引渡回国加以惩治的是九牛一毛,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官员老婆孩子都在国外,这类官员谁会相信他会爱党爱国爱民。如果没有改革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毀掉共產黨的不是你們,而是我們自己”就会有一天在中国应验。
发表于 2011-11-13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gui_my:上海之行

   gui_my金秋时节上海之行,不但游山玩水,寻朋会友,还抽空给大家畅抒游记,送来江南风光照。有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发表于 2011-11-13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吴文信在2011-11-12 16:5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W: c* O' l: r/ C( |) ]# ~

多么可爱清纯的身影!我有一个同学叫牟建平,是不是牟建中的姐姐?

发表于 2011-11-13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c/ @8 R, v/ i: x: B; w

普通家庭的户籍 如果正好在理想学校招生的学区内(主要是小学、初中)那么这些人家的子女还有运气进入这些理想学校。fficeffice" />

; b1 [' @( T; R" ]

 

0 n# r7 d. b8 \9 E

我家楼下就是实验二小,似全国第一。在这里,好像普通家庭的子女进去也不那么舒服。在这里,金钱也(不是好像)显得苍白。

发表于 2011-11-13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有文章讲到李锐之女李南央,曾经是和我一当过学徒的师姐。李锐是主席除了彭黄,张周,下面就要奌的人物。不是留面子,是不够级别。李南央当时叫范茁。不是高干子女,是可教育好的子女。来到汽车厂冲压车间和我们一起冲大樑压机盖。直到临分手时才知道真情!人很朴素,梳一个齐肩短发。大脸丿盘、身体好、乒乓球打的不错!现在在哪不清楚。
发表于 2011-11-13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南央写了一本书名子是《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在香港出版。

发表于 2011-11-13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1-11-13 17:15:00的发言:
! c, r+ V2 y4 b5 f' M# m/ d6 p

失去的记忆:[转贴]干部子弟学校六十年:难以革除的权力择校fficeffice" />

2 E0 \2 o3 P0 E' O0 d2 \


/ S: d0 \- s% y: K

    这篇文章所说的权力择校、金钱择校问题,现在已尽人皆知......要摆问题,但关键是要讲讲如何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                                                 

0 u9 ]. [) }4 c* F! P(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7:15:37编辑过]
8 F% G# S4 h: q) ]+ d R

存在六十年的问题了,估计再有六十年能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这样了。能把问题摆出来已经是进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1-14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1-11-14 9:27:00的发言:
" G$ w( s. J) C

这里是小学的“延安”,众望所归的根据地。

, Z/ H7 c+ J# ~

费解?延安是国民党民国政府时,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因为它代表了进步力量,所以大批进步青年都投奔了那里。斯诺称之为“红星照耀的中国”。现在“乌有之乡”把重庆当“延安”,打出了薄熙来的旗帜(薄熙来未必知道自己是他们的旗帜)。是针对北京的,你的“延安”是针对什么呢?好像不恰当。

发表于 2011-11-14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11-14 12:34:00的发言:
* q4 Q8 l/ ~2 n/ X+ t* t' ]

费解?延安是国民党民国政府时,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所在地,因为它代表了进步力量,所以大批进步青年都投奔了那里。斯诺称之为“红星照耀的中国”。现在“乌有之乡”把重庆当“延安”,打出了薄熙来的旗帜(薄熙来未必知道自己是他们的旗帜)。是针对北京的,你的“延安”是针对什么呢?好像不恰当。

9 I% V( b6 K6 E3 r, W1 u

我也奇怪,这里是“延安”,那谁是这里的旗帜呢?有分裂之实。不是好像不恰当,是确实不恰当。

发表于 2011-11-14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扯政冶,学历浅看不懂。糊塗人把这儿都搞糊途了!胡老师暂别论谈八成与此有关。因为有的地方设及到老师的伤心处,像以前一样弄点通俗的,像郭德刚一样俗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0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8 04:24 , Processed in 1.24732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