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1-11-7 8:48:00的发言:1 w8 N8 a) a7 F. K# n8 b
ffice ffice" /> $ z" o6 N7 p. S3 H$ m
我当时的心得:“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杜丽娘’、‘李香君’这样的烈女。唉,男爷们不是‘陈世美’,就是‘李甲’(杜丽娘的情郎),再不就是‘侯方域’(李香君的情郎),这类负义小人。娘们儿死得个个重如泰山,男爷们死的个个轻如鸿毛。‘阴盛阳衰’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已由来久矣。”
: A# K A: u' Z1 U& j6 @哈哈,胡涂人老弟古为今用把《桃花扇》与今天的“阳盛阴哀”挂上号了。不过写《桃花扇》孔尚任却是个男士。可能有人对孔不一定很了解,转发择录有关他的材料让有兴趣的校友看看。
: X5 m+ Y: X! N* M2 Y0 M: m: D% D
: ]8 D: d; n( A( F1 _3 P7 e J* {- l1 {! K5 ]8 N) O$ ^( m3 B
受影响欲创巨著 3 |( Y. p2 m+ M! t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岸堂,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孔尚任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是圣人孔子的第64代孙。他自小喜爱读书,对儒学深有钻研,同时喜欢文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家中,时年70岁。现在曲阜的孔林中有其坟墓。 , t. a& h/ y& F U6 X9 m& e/ ?
孔尚任自小便听到族人和亲戚讲述明朝遗事,其中有很多情节使他的心灵受到撼动,特别是当时的归德(今商丘)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侯方域赠扇李香君为爱情信物,后因变故李香君血溅此扇,侯方域之友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成桃花。此事虽不见有书记载,但孔尚任认为其事新奇可传,便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冲动。然而每次提笔,均怕与当时的历史不符,没有成稿。 ' Q, W- D( L* P, \3 V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冬,康熙到曲阜祭祀孔子,时年36岁的他被推举为皇帝讲经,受到了康熙的赏识,被破格提拔,到北京任了国子监博士。 7 P# u5 d; I1 A$ Y# E9 q
听遗事积累素材
: C6 ]( q7 M V4 j0 O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冬,孔尚任开始与居住在扬州的年已80岁的冒襄(辟疆)等人频频接触。冒襄是江南的大名士,不但目睹了南明的兴亡,他与《桃花扇》的男女主角原型侯方域和李香君关系颇为密切同。在那段时间里,除结识江南名士之外,孔尚任还有幸遇到了时任江苏布政使的归德人宋荦。宋荦是侯方域的学生,也是侯方域、贾开宗诸人创办的雪苑诗社成员。
' Q8 C; N( G- L g' h5 @# C* r 这些人讲述的都是孔尚任还未出生时明清易代的遗事,使孔尚任听后知道了当时的具体情节,明白了许多道理。在此期间,他又到南京游秦淮、青溪,吊明故宫,拜谒明孝陵,所见所闻,感触极深。那些人的思想对他的潜移默化,以及家庭和社会对他的影响,使他对明朝的灭亡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3 j' r7 ^5 Z. E( e# `$ j7 I
借《桃花扇》扬美名 2 m3 F2 n) d: c6 E# l0 @
孔尚任在扬州那段时间,进行了《桃花扇》的创作。他在南方三年,《桃花扇》的创作并没有完成。后来返回北京,多年后才升为户部主事。官场的险恶使他感慨颇多,于是便对做官产生了淡泊情绪。他与顾彩合作了一部《小呼雷》后,便埋头完成以南明遗事为题材的《桃花扇》的创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明朝灭亡不久,南明遗事这一极其敏感的题材特别令人注目。当年6月,书成的消息一传出,许多人争相传抄。 此剧忠实地再现了南明从兴到亡的那段历史,朝野上下纷纷称赞孔尚任写了一部好历史剧。同时,此剧以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名著。
0 t. U# e5 _( `, l+ D 因《桃花扇》受牵连
3 ~) P" C7 \/ E' P6 U% O 《桃花扇》大书兴亡之感、明亡之悲,勾起了许多人对明朝的回忆,特别是引起了那些明朝遗老们对亡国的哀思,客观上对清朝维系人心造成了不利。随着此剧产生的强烈社会效果,康熙还是发怒了,他认为孔尚任辜负了他破格提拔的“圣恩”。就在孔尚任由户部主事晋升员外郎后的不几天,便被罢了官。 9 s4 M7 w* s; P7 C
孔尚任在名望上成也《桃花扇》,在仕途上败也《桃花扇》,他把许多哲理留给了后人去思考…… . n. \+ l: {4 \4 X# B" h% f
3 Z m ?' q2 J" r0 m[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4:46: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