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涂人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9-18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q6 ^. @1 ]& D

老兵亲历南京大屠杀:日军官高喊你们要怎么死法

( s: I2 d) g3 z S& s1 x

9 L( g6 S8 I( w+ q% V. n5 N; D7 L

3 W7 M7 _: @) w+ P7 Q6 r

- B8 k8 @9 B9 J$ g! m' y

0 S. \3 _ K8 ?8 g, x! G/ s

itRS0Rc1.jpg
gQBipSA7.jpg

! C ~/ G: A# T6 G- r: `# R

老兵档案 骆中洋


  1920年生于广东惠州河南岸乡


  1936年 和哥哥骆奕梧一起参军,在惠州训练近一年,编入83军156师466旅931团步炮连


  1937年 参加保卫汕头、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亲历南京大屠杀


  1937年后 一直生活在南京,1939年与侯女士结婚,共有5个儿女


  1997年 赴日本讲述南京大屠杀经历


  2001年12月 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赴美展”


  日军官对上万中国人喊:你们要怎么死法?


  “日本的刺刀向我捅来,我飞步向前,走入人群,在我后面的几位同胞,都被日军用刺刀捅过胸前,大叫一声倒地而死。”南京大屠杀过去68年后,满头白发的广东老兵骆中洋手脚并用讲述当年的情景时,依然不断庆幸自己命大,这是大屠杀中他第一次躲过死神的追捕,接下来的日子里,很多次,他的生命都悬于一线,九死一生。


  多次在生死线上挣扎幸免于难的同时,骆中洋看到很多同胞惨遭杀害,从他们的血泊中爬过,后来又掩埋了很多同胞的遗体。“那些事情,我刻骨铭心。”


  从广东开赴淞沪战场


  据说本来要在南京守6个月,可是很快就接到撤退的命令


  骆中洋是1936年下半年在家乡广东惠州河南岸乡参军的,那一年他16岁。征兵令来了,他便和20岁的哥哥骆奕梧一起报名,被当时的乡政府送到惠州的部队,在那里训练了差不多一年,编入83军156师466旅931团步炮连。“我们的军长邓龙光,也是广东人。”


  1937年中秋节,骆中洋跟随部队到了汕头,防止日军从那里登陆。在汕头守卫了半个月之后,部队来到广州,从花都(那时叫花县)出发取道汉口开赴淞沪战场。他们到达上海的时候,淞沪会战已经打了两个多月,没过多久就开始撤退了,行进的路上,部队不断遭受日军的袭击,“一边走,一边打,时时刻刻都处在战斗状态”。


  从上海到南京,骆中洋的部队走了20天,在南京麒麟门,他遇见了哥哥骆奕梧,兄弟二人紧紧抱在一起,两人交谈不过十几分钟,由于分属不同部队,匆匆一晤后就各奔战场。“要为国家战斗!”骆中洋清楚记得哥哥在麒麟门下道别的最后一句话。再次“见”到哥哥,却是铭刻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哭墙”上的一个黑色名字。


  南京沦陷前几天,骆中洋所在的部队开到了南京中山门外。日军当时正在猛攻几座城门,守军伤亡惨重。“据说本来要在南京守6个月,可是到南京两三天后,撤退的命令就下来了。”


  12月12日,“夜里八九点钟,我们连队集合在了一起,那时候通讯不好,负责集合我们的人说要我们等一会儿,他去通知另外一个部队,准备一起撤退,等了半天,他不来了。我们跟团部、营部都失去联络了。于是我们连就撤退了,撤往悒江门。”

  撤退过程中,连队也分散了,骆中洋和一些战友从城墙上顺着帆布带滑出城外,想去下关乘船过江。“道路上都是散兵和百姓,很多人拥堵在一起。”


  江边停着几艘大轮船,船上的人已经挤得满满的,“可能超重了,不能开”。看到无法过江,骆中洋跟着零散的部队,向新河方向冲杀突围,他们没能成功,于是转向水西门方向前进,到了半路上,“发现了一万多名手无寸铁的同胞,被100多名日本兵包围着”。在这里,骆中洋也被俘虏了。突围过程中,骆中洋把军装脱了,而作为炮兵,他是没有常备武器的,所以,看起来就像是普通老百姓。这时是13日上午7时,天已经亮了。

“想被枪杀还是烧死?”


  日军头目开始通过翻译向人群喊话,随后宣布用刺刀杀人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人群,日本兵用很多机关枪,成排架好,枪口对准中国人,并限令大家面朝枪口,个个要跪下。骆中洋说:“我心想,如果日本兵突然扫射,跪在地上的人,恐怕一个都跑不了。”于是他开始劝周围的人赶快离开现场逃命,可是得到的回答是:“国际法是不许杀害俘虏和无辜百姓的,不要怕。”骆中洋只动员了两个人,和他慢慢移动,走走停停,趁日军不注意离开了现场,“到附近的居民草房里躲避下来”。

  骆中洋在草房中注视着日军包围下的人群,过了一阵,日军的增援部队来了,加强了外层包围的兵力,步枪上全上了刺刀,枪口一律对准人群作射击姿势。可是他们这时并没有开枪射击,而是赶着人群往三汊河方向走,日本兵在两侧和后面持枪驱赶。


  “我们以为日军不杀害他们了,也跟着到三汊河去,到了一座木桥时,看见前面日军布置了更多的兵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杀气腾腾。看到人群中有走出行列的,就用刺刀刺杀,好多人倒地惨叫而死。”骆中洋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超出了他的意料,“心想早知应该留在草房,隐蔽多安全啊,跟到三汊河来却是送死,非常后悔”。


  行进中,骆中洋想回头跑掉,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骆中洋的速度很快,跑进了行进的人群,幸免一死,可是他仍然没能逃离险境。


  他们被赶到三汊河木桥以西数百米的南面河边,这个时候据骆中洋的估计应该有两万多人被围着,“人靠着人挤在那么一大块地方,比我们一个军一万多人集合时候占的地方都大,我们集合时队伍之间还有点距离呢”。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将要被屠杀的命运,骆中洋说,“他们不想受日军屠刀之辱,有的用头撞墙,有的跳入河中自溺而死,有的会游泳,则想从河里逃生,被日军射击而死在水中”。


  日军没有在河边实施屠杀,而是把人群赶到岸上,这里是大同面粉厂的广场,这时大约是上午9时。一个身材矮小的日军头目开始向人群喊话,喊话通过一个翻译传出来,让骆中洋异常气愤的是最后一句,“现在问你们要怎么死法?你们是要用机枪扫射、用步枪打,或是用汽油烧、燃烧弹烧死呢?还是用刺刀刺死呢?”


  “人群中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喊冤枉,哀鸣声震天。”没过多久,日军头目宣布采用刺刀来杀人,并且马上开始行动了。他们从人群的前面排头,每次十个人,用绑腿布绑成一排,押到河边,用刺刀刺死,尸体倒在河水中。骆中洋离排头位置只有十几米,看样子很快就要绑到他了。


  68年后,在距离当年三汊河不远的江心洲住所,骆中洋说他不甘心被杀,只要一息尚存,他也要起死回生。“我灵机一动,从人群的前沿很快移动到了最后的排列”。骆中洋蹲在后面的空地上,靠近居民的茅草房,“那时候人们穷啊,芦苇扎在一起,糊上泥巴就是墙了”,因为人多挤压,墙上的泥巴掉了,露出了芦苇。


  日军一排一排地刺杀,到下午4时多的时候,“被围困的军民已经有70%被杀害,推倒在水中”。正处隆冬,日短夜长,4点多,天就快黑了。而日军也改了杀人的方式,把剩下的人赶到河边改用机枪扫射。骆中洋和另外两个人乘机挖墙进了草屋,进入隔壁暂时躲了起来,伺机再逃。河边频频传来机关枪射击的声音……


  三汊河的两万人集体屠杀只不过是日军进城后集体大屠杀的其中之一,南京城的其他地方,江东门、燕子矶、草鞋峡、幕府山等地也发生了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的集体屠杀。据国民党政府1944年开始历时三年调查作出的统计,南京大屠杀中被集体屠杀的一共有19万人。


  尸体随河水汇入长江


  有少数被杀得半死不活的人,在大声喊叫,很是凄惨


  逃过了这一次屠杀的骆中洋躲在草屋,屋外都是日本兵,不断地传来他们大头皮靴“咯噔,咯噔”的声音和“啊,诺尔”的说话声。彻底天黑后,忽然冲进来一个日本兵,“他向我们这个方向打了三枪就走了,我们没有中弹”。这一次没有打中,可是骆中洋三人知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商议,必须离开这里。我们趴在地上像狗一样伸出头去观察,看到各处都有灯光,并有日军岗哨暗影,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三个人在屋里又躲了几个小时。“我们考虑再三,决定只有等日军宿营后逃走。”大约夜里11点多,三个人中的一个等不及了,先爬出洞走了,“以后再没见过他”。


  南京的冬天是非常冷的,来自广东的骆中洋没有经历过,而且他没有穿棉衣,“冻得受不了”,另一个人也是来自广东的,“我们从草屋的角落里就地取了两床棉花胎盖在身上取暖。可是两个人都非常紧张,哪敢睡着呢?”


  大约到了14日深夜两点,草屋里走进来两个日本兵,身上配有刺刀,但是没有枪,“可能是辎重兵,黑夜里,他们可能把我们当自己人了,走过来拉我们的棉胎没拉动,就另外抱了两床棉胎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里,蒙头睡着了。”骆中洋两人觉得很不妙,只能跑了,他们从墙洞里爬出,避开日军的灯光和哨兵,沿着三汊河向上双手双脚地爬。“三汊河一带的大街小巷,无数尸体倒在血泊中;河边,尸体更像山峰起伏一样成堆地排列着;河水中也漂满了尸体,随着河水的流动,汇入长江。”尸体中有少数被杀得半死不活的人,在大声喊叫,“很是凄惨”。


  骆中洋和他的同伴爬到了水中向南前进,想尽快逃离日本兵的驻区,找一条民船住下。他们在岸边找到了二十多条民船,但船上的老百姓也都被日军杀死了。


  骆中洋两人在水中走了好久,一个婴儿的哭声给了他们希望。“我们断定前面的船上有人,很高兴。”他们洗干净了手脚上的泥土上了船,“船上有很多衣服,我们赶紧穿上两套棉衣,扮成老百姓的模样,就留在船上不走了”。天色刚亮的时候,船的主人回来了,“他要我们离开,我们说岸上有日本兵,有生命危险”。船主说没有难民证,在船上也保不住性命。“于是我们想到去找难民证。”


  据当时在南京青年基督教会的美国人,后来被推为难民区副总干事乔治·菲奇在《南京的毁灭》中所写,12月1日,南京市长马俊超向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移交了难民区的行政权,并交给他们450个警察、1万石(2000吨)大米、1万袋面粉和一些盐,并答应给10万法币现金,随后送来8万。南京陷落后城内一共有25个难民所,聚集了20万名左右的难民,其中金陵大学的大楼中差不多有3万人。


  难民证:救命证


  工作人员说“我们只能发给江苏人,广东人我们不敢发”


  骆中洋和同伴一路胆战心惊,幸运地来到了法云寺难民所。“那里有老头老太,中壮年,有妇女儿童,我们混在人群中,想当作他们的家人。”可是这个时候没有人收留他们。他们找到了红d字会的工作人员,要求给他们发两张难民证,这个过程也非常困难。


  “我们只能发给江苏人,广东人我们不敢发。”骆中洋两人紧紧跟着这位工作人员很久,“跟他说救命”,可是他还是不答应。他们暂时离开去找别人了,可是每个人都说,“只有求红d字会的人才能领导,我们转来转去,走投无路,只有回过头再去找那个红d字会的人。”


  “我们是江苏人。”“你开始说是广东人,现在又改说是江苏人,我们还是不敢发难民证给你们。”得不到难民证,骆中洋和同伴一直跟着红d字会的工作人员。


  走的过程中,那位工作人员弯下腰去,好像是从地上拾起一个难民证,“后来回想,他应该是故意这样的”,骆中洋和他的同伴都跑过去想抢,“另一个人跑在前面,被他抢去了”。没拿到难民证的骆中洋心里急得乱跳,依然跟着那位工作人员,这个时候,几个荷枪实弹、上着刺刀的日本兵迎面走来。

  紧要关头,红d字会的工作人员忽然又从地上拾到一张难民证给了骆中洋,“我没看到地上有这个难民证,我想他是有意救我的”。虽然有了难民证,骆中洋已经来不及找到针线或是别针把它钉在衣服上,只好用左手将难民证压在左胸前。很快日本兵走到了骆中洋的面前,看到他身上有难民证,就问红d字会的工作人员:“他是良民?”工作人员回答:“是良民。”日本兵又说:“顶好,顶好,开路开路。”就这样,骆中洋再次躲过一劫,而且有了难民证。“证上全文是‘南京难民证’,盖了红d字会的章”。戴上难民证,他进了法云寺难民区,在这里,也吃到了几天以来的第一顿饭。

装成丑妇也难逃厄运


  有的妇女被轮奸得太多了,再也没有回到难民营


  到了难民区并不意味着安全,日本兵经常来检查,查看有没有难民证,翻看身上的衣服,摸手掌上有无军人的痕迹,只要找出他觉得可疑的地方,就把人拉出去杀掉,所以难民区外,有很多零散的尸体。

  对妇女,日军则残暴地强奸、轮奸,“日本兵每天有十数次来难民区,把中、壮年妇女用刀、枪威胁到外面,有的年轻妇女,面上涂上黑灰,装成丑妇模样,也难逃厄运,如果来的日本兵过多,年龄大的妇女也要受害。也有的妇女被轮奸得太多了,就死在郊野凹地里再也没有回到难民营”。后来骆中洋被日军胁迫参加清理难民遗体,发现数十具女尸,下身无衣蔽体,下部浮肿。


  骆中洋是炮兵,所以手掌上老茧不太明显,没有被因此认出是士兵,“有的木匠什么的,手掌上也是有很多老茧,就被当作兵抓去了”。倒是身上的衣服曾经让他差点被杀。骆中洋突围时虽然把军装脱了,却还穿着卫生衣,“就是一件厚厚的绒衣,蛮漂亮的,很新,舍不得脱掉。这是还在广东时就发下来的,准备到北方穿的保暖衣服,是中国华侨妇女救国委员会、香港妇女救国委员会捐的,上面还印着这两个单位捐的字样”。


  在难民区里,骆中洋把衣服翻过来穿,就看不到两个救国会捐的印字。一天他碰到一个日本人,“他看了我的衣服以后指着我说‘中国兵’。我说我生病了,看到地上放着的衣服就拾起来穿,并且马上说‘我地不要了’。”骆中洋回忆时不禁庆幸,“这个日本人还算好,指指划划地跟我说,‘衣服,中国兵,要杀头的’。他没杀我,我回头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就把那衣服脱掉扔了。”不久骆中洋看到穿着这样的衣服的尸体。


  通过“认亲”找出中国士兵


  台下两位老人站出来认领骆中洋,救了他的性命


  各种检查之外,日军还通过“认亲”的方式要找出留在难民营中的中国士兵。他们多次从难民营里把男性青壮年强行集中起来,叫每个人分别站在很高的桌上,然后叫台下的亲属来认。“如果台下有人说;‘他是我儿子,他是我丈夫’。就给你带回家去。如果台上的人得不到台下的亲人认领,日军就把他押到别处去集体屠杀。”


  骆中洋再度处于极度危险中,“我是广东人,初到江苏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哪里还有亲戚?”可是还是轮到他站到桌上去了。“那时的情形,好像到了阴阳分界线,生死就在片刻之间。”骆中洋是幸运的,台下两位老人站出来认领了他。“一位说我是他儿子,一位说我是他的姨侄,我平安走下了桌子。”


  为了报恩,骆中洋把救他的两位老人分别认为义父和叔叔,并且奉养他们的晚年。这次以后,他没有再次这么直接地面临“生死一线间”的情境。


  他被日军强迫为苦力,每天驮面粉,又被强迫去清理难民的遗体、掩埋。15天,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日军的烧、杀、抢和强奸。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和他一起受难的同胞,这其中,有他只能在“哭墙”上见到的哥哥,更多的是他不知道姓名的受难者,那一排排被刺死推倒在河水中的难民,一声声将死未死的痛苦哀嚎,一具具衣不蔽体被轮奸致死的无名女尸……


  1987年,骆中洋把自己亲历的大屠杀写下来寄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自1985年建成后,他会常常到纪念馆去看看,看看哥哥,缅怀一起受难的同胞。1997年他在日本同一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兵见面,当着他这个“中国兵”的面,那名日本兵承认罪过,对过去所做的一切表示忏悔。


  有机会,他会以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到各地去作证,1997年和2001年他分别去过日本和美国,去讲述他亲历的南京大屠杀。“我就是活生生的‘证据’,我要在有生之年向更多的人讲述这段历史真相。”采写:本版特派记者 王吉陆


  一九三七 人间炼狱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攻入南京城的日军开始对手无寸铁的难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进行为期六周的大规模屠杀和奸淫、抢掠、烧毁。


  一位目睹当时情景的外国传教士曾说:“知道但丁在《神曲》里描写的炼狱的人,就不难想象陷落时的南京。”


  一位在集体大屠杀中的幸存者说:“那时的长江边全是尸体,长江水都是红的!”据中华民国政府1944年开始历时三年的调查中作出的统计,南京大屠杀中被集体屠杀的一共有19万人。


  除集体屠杀外,日军在城内进行了无数次的零星杀戮。而且杀戮的方式非常残忍、变态。滞留在南京城3个月的国民党守军营长郭岐在1938年发表的《陷都血泪录》中写道,“日军搜刮劫掠,无所不用其极。南京东冈头有一个大粪池,日军硬说粪池里面藏有值钱的东西,赶来30多位中国老百姓,硬逼着他们下粪池去打捞。时值严冬,30多位中国同胞既冷又怕,站在粪池边上瑟瑟地抖缩,迟疑不前。日军随便拣一个人扬手便是一枪,那位同胞中弹倒地,当场惨死。灭绝人性的日军连杀10余人,再用步枪横扫猛击,把其余十几人尽数扫下粪池去。不久他们都在粪池里冻死溺毙了”。


  “日军一见到女人,不分老幼美丑,一概加以轮流施暴,稍有抗拒,便用利刃插入下部,一刀毙命”在南京的大屠杀是日军在沪宁线上已经实施了很多次的屠杀的延续。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的想法是“严惩支那军,使中国屈服”。一名日本军人永富博道说,“从上海到南京,已经到了没有任何一位女人是处女的程度,日本军人施行彻底的强奸、轮奸,并加以杀害。”


  南京大屠杀有多少死难者,历来有10万、20万、30万、40万、50万、60万等等不同的说法。1946年,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确定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屠杀了平民和俘虏20多万人以上--这个数字不包括被日军抛弃到长江及焚毁、挖坑掩埋和以其他方式处理的尸体。


  而民国政府历时三年的调查则认定集体屠杀19万,零星屠杀15万,总人数3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上的数字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被重新确认,并成为一般认识。


  东京大审判中,指挥南京作战并下令屠杀的松井石根被判绞刑,于1948年11月22日在东京被处死。南京大屠杀的主要指挥官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被判死刑,1947年4月26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枪毙,南京大屠杀中进行百人斩比赛的向井敏明、野田毅以及另一个连续屠杀俘虏和非战斗人员的田中军吉也于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雨花台被枪毙

: ` Z7 Z5 B;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8 16:23:1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18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前夕日本多名高官因削减军费被军人杀害》:

" R; ~3 Z7 l" K! b1 c# I% [& C

 

0 S1 \% B4 D* m7 f: a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19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海阐福寺在修缮

昨天,偶然经过北海公园阐福寺,看到整个门楼和台阶都被建筑施工围挡起来(附手机拍的照片给大家看),附小10月份在北海的联谊活动不知是否会有影响?供参考。

1 A8 V* ~/ l" a

[upload=jpg,_20110918120710a.jpg]UploadFile/2011-9/20119191439858428.jpg[/upload]

4 {4 i1 Y7 h6 R4 j) D"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14:42:44编辑过]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1-9-19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阐福寺在修缮

昨天,偶然经过北海公园阐福寺,看到整个门楼和台阶都被建筑施工围挡起来(附手机拍的照片给大家看),附小10月份在北海的联谊活动不知是否会有影响?供参考。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1-9-19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11-9-18 7:05:00的发言:
谢谢鞠大哥为我制作的照片,我发一张真的,有点不好意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陈将军对局.jpg
7 ~9 ]1 ^+ a& m- E6 N& R

陈将军执黑,星小目?画面有反光,盘面上失忆兄的白子看不太清。

+ W! Y2 C6 C" ^8 ~; F

 

) w9 r8 j+ [. o# X

围棋下得好,不容易,得下功夫。

" V3 }. V4 a# g6 i: T

文革前后,据说月坛有个老者,人称“月坛老头”,整天在那儿摆棋,见着谁和谁下,棋瘾很大。碰上棋力低的初学者,他会挤兑人,执黑开局就拍在天元上。呵呵。。。

7 L6 T: t) ]* D

那老者是个棋迷,但水平很一般。好像在哪本书里看到(可能是《黑白人生》,或者《围棋之路》),少年聂卫平在小伙伴的鼓动下,找老者去下,结果聂连胜、大胜。老者气得很。他哪知道聂卫平的厉害。

5 B; K% V5 U% C* o5 N0 m

我有一邻居,小时候棋下得很好,也去逗他,也把他杀的一败涂地,呵呵。

, p/ |5 K+ u" [/ N& F# W( _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0:34:4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19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1-9-18 17:45:00的发言:
0 Q; |5 @9 C+ y) u! E4 v6 q

                                            

, ]$ p) q& I6 B# x" ^$ [

                                                    百度的最佳答案:“张作霖之死”

, V% J* V8 w* I2 F

   我们的胡涂老弟不但能写出好文章,对历史也是很喜欢研究探讨,让大家开了眼。历史上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不同说法的问题,有时人们也搞不清該听谁的。听了、读了之后只好根据个人的判断来决定取舍。不过让人明白了,凡事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到一定时候可能会真正弄明白谁说得是事实、是真理。

5 }1 g& t. i \7 S+ a&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2:08:41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19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1-9-18 0:55:00的发言:
1 f, K" a! C* h4 t# {

呵呵,看来糊涂兄正读张戎的东西呢。

E6 w9 H) N# g" e

 

# K9 h0 J% N! }; m/ f

您最近看史书,有了不少心得,有些不吐不快?。。。您继续

2 A# n/ r3 A" V8 p

 

- [+ {+ Q& s0 }3 H' n- n+ P

插一句:据记载,杨成武领兵夺取泸定桥时,在大渡河的东岸还有一支由刘、聂指挥的部队,当时也已经赶到了。。。。

( [( p/ C7 ~! P5 u* ^" I6 ]( t

 

8 L# Y5 f& D; W/ t

 

\+ g( a+ o& G+ e2 F. u.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8 0:57:51编辑过]
. n- P2 ^) ]! y% |1 e$ p1 Z4 m+ i

  哈哈,看来beiwei 对历史也是很感兴趣,经历过文革那个年代,确实有些事现在听到看到的与以前所说的不一样。现在人们该听谁的,信谁的呢?是得想想。

$ [2 V9 @4 o1 U6 U/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2:19: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19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1-9-19 17:18:00的发言:
9 e# P0 L4 L/ ~. v" \* N! C

陈将军执黑,星小目?画面有反光,盘面上失忆兄的白子看不太清。

* C9 V! \! |- d& Q' ]. u( p0 L

 

7 {1 C* b: E2 ?

围棋下得好,不容易,得下功夫。

& \* [9 H$ I: U6 b V

文革前后,据说月坛有个老者,人称“月坛老头”,整天在那儿摆棋,见着谁和谁下,棋瘾很大。碰上棋力低的初学者,他会挤兑人,执黑开局就拍在天元上。呵呵。。。

; ]1 a. i: |/ X

那老者是个棋迷,但水平很一般。好像在哪本书里看到(可能是《黑白人生》,或者《围棋之路》),少年聂卫平在小伙伴的鼓动下,找老者去下,结果聂连胜、大胜。老者气得很。他哪知道聂卫平的厉害。

' p: K' J' o0 S+ R

我有一邻居,小时候棋下得很好,也去逗他,也把他杀的一败涂地,呵呵。

- F; v! p0 ~& N' H: U9 E4 A,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0:34:43编辑过]
1 S& E4 D, i; N$ X

   又得一阵哈哈啦,如此说来beiwei 老弟可能也是藏而不露的棋坛高手哇,看你说起围棋来还是挺专业的。说不定你也找过那位老者去下棋,而且也是大胜而归?

+ \" r3 Y& }) l& Q$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2:25:0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19 2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1-9-19 8:56:00的发言:
2 T7 X0 l* v3 T* p% [# ?

      一位海外知名的中国作家、历史学家指出:

3 u1 v' h0 a, v

 

- l$ e1 L" }; I V% D

    “没有日本帝国的侵略,则既不可能有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中国内战的爆发……中国人民既不会因此而遭受较之日本侵略更为漫长与痛苦的……,亚洲亦不会在战后成为苏美“冷战”的战场,而世界也决然不会是今天的这副模样了。追根究底,二十世纪上半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实为造成中国人民痛苦历史的万恶之源。……

* U7 P/ G( m* q7 x% w/ b% I( E Z

   回顾近代史与现代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最凶残的,对中国人民与国家造成的痛苦与损失确实是最大的,延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对中国给予他们最大的宽容(一点赔偿都不要)毫无感恩悔过之心,使我们不得安生,对这样的邻居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3 F4 a0 ~. |% @6 H!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2:47:5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2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中国的现代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可以听听沈志华教授的讲座。不管是否认同他的观点,他称掌握了苏联解密档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现在中央不再发学习文件,统一思想。还是自己分析,当说书听吧。

7 c1 @, @4 b- ?* w/ K4 p# Z3 R

发表于 2011-9-20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20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 天 来 了

2 N- g+ O& F: _/ P* C

 

' z% ?$ Z/ {+ y. f$ ^: p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 u5 N% ?( Y3 p0 \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1-9-20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发表于 2011-9-20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 f1 ] s! _0 h# z+ a$ n' Z, R

YgCrwrDH.jpg

# O5 u1 k+ Q0 b% v9 I) e

KRmPXQBl.jpg

$ M& j9 i0 c. U% h7 \.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0 16:25:3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20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beiwei;"文革前后,据说月坛有个老者,人称“月坛老头”,整天在那儿摆棋,见着谁和谁下,棋瘾很大。碰上棋力低的初学者,他会挤兑人,执黑开局就拍在天元上。呵呵。。。"

* O6 _( `2 V. q+ M

  beiwei 认识月坛老头?是不是文革时也学棋了?我那时刚学下围棋,常到月坛,下不过老头。老头解放前开茶馆摆棋,老北京棋界有些名气,晚年无事可干,据说家人对他不好,他每天从早到晚在月坛待着,来者不拒,中午啃个馒头,当年很多下棋的人都知道他,可惜没几年老头就去世了。

* x' q- }5 |5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0 15:12:0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9-20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安立堂发稿:老师让我跳得更远 7 i6 c2 M8 ]6 d% y

           记华秋岳老师       

2 f: `4 L$ }! A& ]/ V

 

& R/ e; a9 X& O# j' [% b* L* o1 x

    收到华秋岳老师赠送的《多宝斋藏画选》,甚为感激,许多往事浮现在眼前,我还清晰的记着华老师的样子:他中等个子,人比较清瘦,但很健康,是我们小学的体育老师。华老师多才多艺,体育就不必说了,他书法很好,是我钦佩的小学两个“书法家”之一。他手风琴演奏很有水平,好像还是学院教职工乐队的成员,他的舞跳得也不错。可惜当时我对华老师了解的太浮浅,也无缘向他求教更多的东西,终成憾事。

; }- R$ E$ p" W

(一)

, c* u& B* H: G: f+ |9 b

    我和华老师接触是从我上小学高年级时多起来的,起因是一个体育项目——跳远。

" w& k q: R0 I7 V. }' {2 o, U

    在六年的小学生活里,我的体育成绩是比较平庸的。当年为了通过“劳卫制”达标,我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个子在班里算高的。但体育项目没有一个是强项。足球只能是个拉拉队员,篮球也只能当个“后卫”,田径各项能及格就算不错了,遇上体操课那就等于碰上天敌了。连祖母都数落我“树大无才,空遮荫凉”。

. |2 [+ [5 t8 D$ X- P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有了转机。到高年级时,一次跳远测验,我一下子跳了个全班每一。华老师终于发现了我这棵“苗子”,没过多久他通知我,到田径队报到主练跳远。事后他对我说:你的弹跳力还可以,好好练练,成绩还能提高。

' _/ q$ j9 V; I" l b0 p- L4 f

    跳远这个运动项目是集速度,力量和技术的综合性的体育项目,要有短跑的速度,较强的腿部和腰部力量,再就是要掌握助跑,加速起跳技巧和空中控制技术。华老师指出我的弱点是助跑速度不够,起跳后收腹没有力量。因此,练跳远先别急着在沙坑里练,要先从基础抓起。于是,在华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练短跑和加强腿部肌肉力量的锻炼。田径项目的练习是比较枯燥的,不像球类运动那么有趣味性。所以在田径队训练时,练练就懈怠起来,遇到这种情况,华老师很少指责,他很理解地教育我们:基础练不好是不能出成绩的,水平提高是长年锻炼的结果,不想多流汗,那是做不到的。当然有时我们做得不好,他也会发火,记得有一次练起跳,他反复做了几次示范,可我注意力不集中,整个训练课很少有几次踏到起跳板,他真生气了,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冲着我大声说:不愿意练就回去吧!那次给我的印象太深深刻了,我也能理解那是华老师恨铁不成钢。我这个人比较笨,但不是懒,我从小就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努力用功是我的长处。在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每天的锻炼做起,自觉坚持晨练,按他教的方法练短跑,练习腿部和脚部的力量。掌握不好起跳,就多用心练习并注意总结经验提高成功率。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在华老师指导下,我的跳远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上六年级时,我参加英家坟学区的运动会,跳远跳出了近五米的成绩,得到了这个项目的第一名,为学校争取了荣誉。

% N: p D# N" ?

    由于有了这个基础,上中学后也没有间断训练,曾取得过朝阳区运动会跳远第五名的成绩。还入选了朝阳区中学田径集训队。我的跳远最好成绩是5.7米,后来又改练三级跳。我在跳远上能有发展并能取得成绩,如果没有华老师的发现和悉心培育是不可能发生的。

# E# V! f/ a- {4 M; V/ H/ R

(二)

4 N/ v- p/ W4 m+ n1 ?. l

    今天,我之所以说,华老师让我跳得更远。不仅仅是指在跳远这个体育项目上的进步和成绩。我从华老师身上所得到的远远超出这些。他使我懂得许多道理:仅有先天条件没有后天努力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本的最简单的事做起,没有基础就没有成绩。小学的体育训练,还让我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工厂,在机关,直至今日,我都因地制宜坚持锻炼,锻炼带给我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c) k0 w6 w$ r6 Q- D

    我感谢华老师的教诲,衷心感祝愿华老师健康长寿!

2 ] n1 q& L3 A/ d$ p6 X' S y

                               安立堂

$ p3 S6 M; [* `9 ?; k; i9 E/ M

                         写于2011年教师节前夕

- F% y' |' A4 T( M7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0 18:50:34编辑过]

点评

辛苦!  发表于 2014-4-22 13:27
发表于 2011-9-20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安立堂发稿:

) V5 E" o5 B9 G" ]

  的 师 生 情

" i8 P+ K2 o% ?

忆我和胡世坚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_4 Y# L# K# q* I6 V- W- l& |

    不改的声音还是那样亲切,堆笑的脸庞依然那么慈祥,朗朗的笑声充满着激情和力量。如梭的岁月,使她鬓染秋霜,体态丰腴,步履缓缓。这是和胡世坚老师40年后重逢时我的感受。当我和那些已经或者即将步入暮年的同学们围坐在胡老师身旁谈笑风生的时候,感觉一下子变得年轻了,仿佛回到了小学,回到了少年时代。我被眼前这深深的师生情感动着,心中激起一股澎湃的浪潮,震撼着我的心灵。40多年前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 ?5 N# l6 y. A) t: [2 R

   我和胡老师相识是在1962年的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天,有个同学来通知我:学校新调来的大队总辅导员让我回学校一趟。当我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见到一位个子不高,略显微胖的年轻老师,看我进来,她面带微笑地和我打招呼:你是安立堂吧。我正感疑惑时,她解释道:听说你是个大个子!一句幽默的话,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接着她作了个自我介绍。我当时担任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向她汇报了大队委员会和少先队的有关情况,并对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的回答。第一次见面和胡老师交淡,她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 B8 E- A8 \1 R7 P+ \

——年轻爽朗、亲切和蔼、激情洋溢。

& @" ]0 @7 z, a7 F+ b8 W" }

(1)

- u! Z3 D6 Z! |, m

    秋季开学后,大队委员会进行改选,我当选为大队长。胡老师正式接任了专职大队总辅导员的工作,我们的接触更多了。几乎每个星期我们都要一起讨论大队委员会的工作,商量如何出好学校黑板报,

$ x" m" `" Q8 g, T9 A

如何组织同学开展课余活动等等。为了不影响学习,我们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或星期天的时间在一起工作。接触的时间长了,各方面的交流也就多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或自己有什么事都想和胡老师说说。话题早就不局限于大队的工作,谈天说地,叙古论今,从生活到理想,从艺术到科学……无所不谈。我那时特别佩服胡老师懂得的真多,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她。更羡慕胡老师的多才多艺,有一副好嗓子,歌唱的动听极了,尤其是那首《洪湖水浪打浪》让我们听的如醉如痴。胡老师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3 P) N" `& ~! [# K

    和胡老师在一起的这一年,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依然非常困难。当时在机院附小就餐的同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虽然没有太挨饿,但由于副食匮乏营养不良情况还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减少了体育课,要求大队委员会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学校生活,但又不能让同学太累,按当时的要求叫“劳逸结合”。我们少先队各级组织在胡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我们开办了‘幻灯室’由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放幻灯片;各年级都组织故事会、读书会、作文比赛、书画展览等。在音、体、美等课任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还组织了许多兴趣小组,有:手风琴组、二胡组、美术组、口琴组、歌唱组、鼓乐队等等。胡老师为组织好这些活动,不辞辛苦地协调解决活动场地、聘请指导教师、安排活动时间。少先队大队和各中队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了这些活动,胡老师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放弃大量的休息时间,为我们创造丰富的业余生活,让我们置身于快乐中。我有幸参与组织这些活动,对我的思想和组织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多年后回忆起来,我都满怀感激,感谢学校和胡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 g1 V4 b+ X+ z

(2)

( L! K$ ^& B- i3 r

    1962年底,在全国开展了学习雷锋同志的活动,《机院附小》在学习运动中起步早,行动快。胡老师先是组织少先队读报,读《中国少年报》和《新少年报》上刊登的雷锋的故事,又组织同学们学习报上刊登的雷锋日记。一个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很快在学校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各班利用墙报、黑板报、故事会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少先队发动同学们组成‘学雷锋’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有的帮阿姨打扫卫生、有的帮食堂摘菜、清理炉灰、有的修理桌椅、还有的小组走出校门到公共汽车站打扫卫生,维持秩序……等等。1963年3月报刊上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掀起高潮。由于我们学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搞得好,《中国少年报》特派记者到学习采访。记者采访胡老师时,胡老师把大队委部分委员和学生代表请去,共同向记者介绍学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情况。胡老师对待荣誉,对待成绩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次采访后,报社送给的纪念品——印有雷锋擦汽车照片的书签,我一直保存到至今。

/ s) e `2 j6 w% m! u

(3)

* m4 v2 {( i" n

    1963年春天,北京市要举办“红五月”歌咏比赛,比赛按学区、行政区、层层选拔,最后获胜者将参加市里的比赛。记不太清好象学校为这次比赛还成立了指导组。在胡老师的具体领导下,学校组建了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合唱团。合唱团的队员是从各年级、各班推举选拔的,有几十个人。合唱团组织起来了,但乐队伴奏是弱项,勉强凑起来的两三个手风琴、小提琴,伴奏效果不理想。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学乐器的同学少。胡老师大胆提出来组织口琴乐队为演唱伴奏。口琴队也由几十人组成,吹奏起来很有气势,效果还真不错,再加上原有的手风琴和小提琴,合唱团的乐队真象样儿了。记得合唱团选定的参赛曲目是《花几朵朵》、《学习雷锋好榜样》、《幸福的种子寄向远方》、《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排练工作开始了,由音乐老师带着练唱,进行声乐训练,学唱男女声部,男女声部先分着练唱再合唱。口琴队也是先自学,再合奏,然后进行走场及多次的彩排。那时胡老师和其他几个老师都十分忙。从现场指挥,到督促各组练习。合唱团首先参加了北京机械学院的文艺汇演,大受好评。之后依次参加了英家坟教学区和朝阳区的比赛,分别取得了第一名,最后代表朝阳区的小学到市里汇报演出。(那次汇报演出是在中山公园音乐厅举行,本来是安排我校的大合唱作压轴戏放在最后表演,后因前面的演出超时,我们没演成,真是历史的遗憾,市里的组织方面向我们做了道歉)。

/ A' D5 P+ i8 D6 Y

我们大队委员会的许多委员都参加了合唱团的活动,有唱歌的,有伴奏的,大队委员胡世明还是领唱呢!我是即唱不好,也不会什么乐器。胡老师找我,你不能不参加这么重要的活动,并提出教我吹口琴。教我这个学生难呀,因为我还不会识谱,所以得先教我识谱,再教我吹奏,先教单音,再加伴奏,然后吹和音。胡老师口琴吹的相当棒,在她认真耐心的辅导下,我终于学会了我这辈子唯一敢说“会”!的乐器。后来我也参加了口琴队,参加了这次歌咏比赛。

" ^3 G5 m! F4 p& h

(4)

! m4 L4 q$ K6 Y) ~1 N' F

    我和胡老师在一起的这一年,不论对我,还是对她,都应是难忘的一年。我毕业了,离开学习生活了6年的小学,和朝夕相处6年的同学、老师分手了。这一年,我从胡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许多事总好像刚开始就结束了。胡老师从这一年起,开始了她从事了一辈子小教工作;另外,胡老师在这一年成家了……。多年后我再次见到胡老师,是我穿上军装,向她告别时。她看着我实现当年许下的愿望,很高兴,反复嘱咐我到部队好好干,她说:对你我有信心!这次分手一别就是40年。

3 v2 y, c# n; h1 F5 r0 o" d; Z

 

6 x& i. Z0 ?2 v' Y" Q+ a

    岁月的长河承载着往事的风帆远去了,有些事我渐渐地模糊甚至淡忘了,但小学和同学、老师共同经历过的岁月,让我终生难忘。老师对我谆谆的教诲让我刻骨铭心,终生受用。我永远感谢老师们在小学给我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就像这生命长河中的航标灯,闪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 G7 `2 v5 h5 e' `, D: y0 w3 G7 J

安立堂

' ?$ a6 p. p2 w/ W0 ^2 C2 v

写于2011年教师节前夕

* ^* l2 F+ e7 z# J: I2 G( E.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0 21:10:31编辑过]

点评

吹口琴我也是受胡老师的影响,记得第一次听胡老师吹口琴:“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  发表于 2014-4-22 14:13
感人!  发表于 2014-4-22 14:02
发表于 2011-9-21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周短促的西安行

4 j; v9 q; E' B Q+ F* s1 n% E

  按计划去西安两周,我准时于九月二十日上午十一点回到北京西客站。此次西行两周,一直是在连雨天度过的,气温下降,寒气湿气逼人,竟然两人都重感冒,鼻涕、眼泪、咳嗽、口腔溃疡同时并发,都有点招架不住,我的右腿本来就不好使,此间,右膝盖骨又出了问题,只要抬右脚,右膝盖骨因摩擦出响声而疼痛不已,行路艰难,常言道:人老先老腿,又有人说:双腿是人的第二个心脏。这次我真体会到腿对老人的重要性了。

$ L: x) u% W: p3 A% v& @

  我和老伴都是西安市二中的学生,六十一年前初中同班25名同学组织的班级聚会,是在我居住的住所进行的。大家见面回忆童年、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4 X( E' r$ _9 x0 \0 H0 V2 y

  此次来西安的重要意愿就是要观看《世界园艺博览会》,但是由于身体不适和腿脚不灵的原因,我都已经下决心放弃,最后还是让亲人和老同学们租轮椅把我一路推去的,上坡时我主动下来慢慢走,不然推车的人太累了,这种狼狈像,还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真是很抱歉啊!

, B! V* m. _' M& I5 J7 K

  这次去,未能见到西安的学生们,真是非常歉然。不过我想学生们还年轻,以后见面的机会还会有。由于太思念西安的老师们了,老师们都七老八十了,生怕以后难再相见,我还是拖着一条病腿‘打的’去了金文老师家。让人惊喜的是,在金老师家,我们看到了被邀请来的黄翔风老师、姚成惠老师、汪惠芬老师。我刚到金老师门外,就听到80岁的金文老师和她们大声的嘻笑声,抢着说话的声音,真是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声,她们那种热闹场景,一下子感染了我……。我们的再次相逢使我们欢乐不已,因为姚老师的耳朵很背,不大声喊就听不见,常常就聋子乱打岔,不得不让大家和她大声喊,她自己还很认真,让人哄堂大笑,啊!老师耳背和失聪的可不止她一个,比她也好不到那里……,我们的聚会就像4.11那次一样,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张张笑脸上都洒满了阳光,充满了欣喜地朝气!

4 h. r% ^2 `+ u7 m' o0 q. F# ?

  美好的聚会,珍贵的聚会都变成了一座座爱心的桥梁,把一颗颗纯真的爱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焕发青春的朝气,变成了一个个传递爱心的天使……。

( |0 O9 {" P+ g

  一句话:只要真情在,我们都是最富有的人……。

# A! j: i: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1 2:29:38编辑过]

点评

说的多好呀!  发表于 2014-4-22 14:14
她是最可爱的人!  发表于 2014-4-22 14:03
发表于 2011-9-21 0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11-9-21 1:45:00的发言:
% T7 v3 j7 L. ~. G4 l

   

3 @* g; s! {- Y2 ]7 l

  美好的聚会,珍贵的聚会都变成了一座座爱心的桥梁,把一颗颗纯真的爱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焕发青春的朝气,变成了一个个传递爱心的天使……。

8 J0 b1 @6 b) {: q0 ~2 ~' S6 T$ v

  一句话:只要真情在,我们都是最富有的人……。

) h4 V" A- `- D+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1 2:29:38编辑过]
" v$ e c& }) j: N* G) C

      都说老了以后会回归童真,老师们的团聚又把她们拉回到记忆中的火热年代。“他乡遇故知”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愿这美好的时刻经常再现在睡梦中。她们是新中国建设的铺路石,是今天繁荣中华的抚育者。“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为老师们的健康长寿祈祷。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21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1-9-21 11:08:00的发言:
3 p; G, K9 _ Q; d% n( t, E

   西水车学长贴的那位教授生动的讲解“中苏关系基础”,鲜活有趣新鲜,他是当代历史学教授,在给历史系学生讲课,肯定不是侃大山。 

y I! C+ [# _' O6 y D& m

  俺是希望自个儿不再糊里糊涂的,老想做一个明白人。

) J' _$ o5 C4 n6 |, d

   俺认为,阅读是为了更明白为什么活着。上辈子糊里糊涂,下辈子可别再胡涂了,哈哈哈……玩笑。

+ v1 U* U p$ V) ^7 f1 ?4 s+ ]! i

沈教授掌握了苏联的解密档案,所以讲解的内容新鲜、客观,我们过去接受的历史课教育很大成分是政治需要,今后还会是这样。

) I3 l5 N$ r$ d1 Q' H$ c5 s

还是糊里糊涂点吧,越想做明白人,越明白不了。有些事情一辈子都明白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21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师:    两周短促的西安行 % u. G$ I2 e3 m/ O% m

  按计划去西安两周,我准时于九月二十日上午十一点回到北京西客站。

$ j% \* h H2 \2 E

 

* p( p8 U9 {) f$ I! x3 Z

 

* A& Y' z( C9 c* v5 L3 \# e2 N

    胡老师总算又完成了一个心愿,没想到如此劳顿 要静养几日再上论坛,这么快就在论坛连发几个帖子,可见精神支柱的力量无穷大。

发表于 2011-9-21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

革命后代的照片真好,简直要问得花多大的力气才到这个水平?用的什么相机呀?我们单位的摄影有个协会,没有你的水平!
发表于 2011-9-21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要是附小孩儿重新聚在一起叫“附小养老院”、“附小活动站”、“附小孩儿的家”肯定过得有滋有味的。
/ j' r- f8 I# |1 S. U[BR] 
发表于 2011-9-21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ficeffice" /> 

2 A, [4 m) b9 u: B4 F k. z% D

听广播了,说得就是自己的事,但感情升华了。

+ r5 R- t6 `, q8 R- u& i

前两天儿子问我“妈妈你上的小学到底哪好呀?我未加思考脱口而出:“吃饭”,儿子愣着一下,接着笑喷了,我也觉得挺可乐。

+ Z6 a7 c+ e% M* S* ]

真的,其实附小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吃得好,离开附小后就想念附小的食堂,大殷阿姨大手捞面;想念家门口一食堂的大油饼,凭那张小小的纸饭票,后来就吃不上了。

; f8 Y# t% P/ Q( I5 V/ @, f

还有是玩得好,离开了家门口那二分钱一场的游泳池,后来就找不到了。

/ s6 C# a$ _2 k0 |4 E0 z* D

还有住得好,进了平房先问人家,你们家的暖气在哪?后来我会熟练的生炉子。

# T: a2 t& F7 [6 i5 ]

附小给我的就是特别快乐无忧的童年!

. P3 X5 k O5 c3 ]- U/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5 12:49 , Processed in 1.26386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