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临胡涂老弟转一组烈士王发坤妻子及家人的图文激起人们对烈士的怀念以及其对烈士家人现状的关心。我转发一组烈士妻子远赴烈士墓地祭奠亲人的图文。
, Q% l! ?( j3 P$ u) K8 z, n ; W: N& Q1 Q* U6 j' `2 h3 p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原型王发坤遗孀千里祭夫2016。3,31
RE: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1、将杜鹃花放在墓碑前,王发坤遗孀李金花早已泣不成声。
RE: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2烈士王发坤遗孀李金花和两个儿子在墓碑前祭奠。
RE: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RE: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3、李金花祭奠丈夫。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反映中越边境作战题材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风靡全国。电影中战斗英雄梁三喜及其遗孀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而“梁三喜”原型就是时任13军39师115团二营机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其遗孀是李金花。 烈士王发坤是贵州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人,1968年入伍,两年后提干,担任副连长,1978年4月确定了转业,并已经联系好地方工作。然后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的时刻,中越边境烽烟骤起,部队转入战备。在年底,他决定留在部队,坚持上了战场,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但不幸在“周登战斗”中壮烈牺牲。1983年10月30日王发坤被国家民政部追为烈士。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又是清明,南疆花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3月26日上午,烈士王发坤遗孀李金花和烈士的两个儿子,在华夏慈善基金的帮助下,从老家贵州威宁的大山深处,辗转兼程,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云南屏边革命烈士陵园,圆了祭奠亲人的夙愿。 烈士陵园里,举行了一场简朴又肃穆的祭奠活动。烈士王发坤遗孀李金花和烈士的两个儿子,还有当年参加中越边境作战的八名老战士,云南省州县政府领导、华夏慈善基金志愿者以及闻讯赶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群众,参加了缅怀先烈活动。 烈士王发坤的遗孀李金花大姐,亲手摘下几朵鲜红的杜鹃花,在泪水长流中,轻轻放在墓前。曾经这么一首烈士遗孀写下长诗,诗中有一句:“吻你,但不惊醒你……”,这让多少人凄然动容!李大姐摘下的这几朵杜鹃花,又寄托多少深情和伤怀?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对丈夫的那份深情,任何形式都显得那么苍白!
RE: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
王发坤遗孀李金花泣不成声。 37年前,在那场为捍卫国家主权、惩治侵略者的战争,同时又是奠定改革开放的坚实基础、离今天的我们最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中,王发坤烈士在牺牲后,收到包裹里有丈夫上战场前给她的一封信。在信中王发坤嘱咐妻子李金花:“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这是军人重诺守信的责任担当,当时李金花才26岁,正值青春年华。然而,在家徒四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李大姐含辛茹苦,孝老抚幼,倾力劳作,用了11年时间践行了烈士的嘱托,还清了所有欠款。 2010年曾有记者采访李金花大姐,她说,这30年来曾有人劝她改嫁,但自己始终不能放下对丈夫的思念。李大姐说:“当年我就想,这辈子都是他的人了。大不了娘仨饿死,去跟他团聚。”李金花大姐一家靠烈士抚恤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现年63岁但已满头白发的李大姐已经11年没来这里了。李大姐用38年的等待,守护着心中一盏坚守的长灯。 一个月之前,受华夏保险党委书记、总裁、华夏慈善基金理事长赵子良委托,华夏慈善基金特别派出的一队“爱心小组”,千里迢迢赶赴李大姐家,带去了米面粮油等慰问物资,还出资八千元专项资金帮助李大姐家重新修缮牲口棚,赠送生活用品。当她对爱心小组表示,现在最大的愿望,“在能走得动路的时候,再到云南看看丈夫”,现场的华夏基金志愿者无不动容,一致表示要帮助李大姐实现愿望。一寸光阴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清,在日夜痛断肝肠的思念和期待中,李大姐终于如愿以偿。 9 [' m/ G4 f W!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