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4-7-31 15:11 编辑 $ J6 A2 |+ C3 w- r3 _* v
. M5 j9 r @; K$ \1 j0 J% r(接上帖) 鸿雁难传梦相见 五百万言情思长 ' r0 J$ }, r: m6 x! P" c8 h. a
9 T# e7 F/ c: _; s* P 1948年10月上旬,王德耀随部队由南京经上海乘海轮到了台湾。驻守环海沿岸和金马前线。1961年,王德耀升任团级干部。. d4 B; x" v2 `4 F
白天忙着军务,晚上孤枕难眠。部队进入台湾,封锁了对大陆通信,王德耀一直没有机会与刘谷香联系,但他还是坚持定期给妻子写信,年复一年,王德耀写下了整整一箱子书信,500多万字的情书,寄托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无限牵挂、思念。
: f C% h6 ?9 N% `' o# F 1973年,王德耀卸下征衣,独自进入台湾北部山区,垦殖谋生,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信,常常是梦里与妻子相见,醒来泪湿枕巾。5 u/ `4 Z7 o! w( g& J% x% {
记者看到,王德耀已将在台写给妻子的书信全部带回,刘谷香细心地将之装订成册。她告诉记者,这些信她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次,就要流一次眼泪。5 W, |( R2 T3 ?$ I
三十六年尘与土 相逢一叹鬓如霜
! ~. K+ x8 T# Y4 h 退出军界,王德耀多次向台湾当局申请回大陆探亲,均遭到拒绝。1979年后,海峡两岸才逐渐恢复联系。没过多久,一位朋友给王德耀转来了一首诗,王德耀一看心中大喜,眼前的字迹正是妻子刘谷香的。王德耀连夜写了一封万言长信,托朋友转过去。没过多久,王德耀收到了到台湾之后的刘谷香的第一封书信。这封信加速了王德耀回归故乡的决心。; l0 v& p* x3 h) P* l( S
1984年4月,王德耀报名出境旅行申请终于获批。王德耀顿如大赦般的喜悦,36个寒暑,离愁别恨,总算等到了结束的一天。当年7月28日,王德耀从台湾启程,经泰国到香港,8月12日回到了阔别36年的家,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妻子。" V N" t+ P8 Y
夫妻相见,百感交集。去时青春年少,如今已经两鬓如霜。然而,在他们彼此看来,出现在眼前的,依然是心中的他(她)。
; N: X$ V4 x* O9 C" w( E9 M& O3 H 刘谷香告诉丈夫,解放后,因为国民党家属的身份,她多次遭到批斗、游街。后来被迫改嫁,与当地一位出身好的教师做了7年夫妻(后夫病亡),随后,又被迫嫁给了一个转业军人。5年后,这位转业军人在一次施工中身亡。两次改嫁,留下了三子一女。
4 M- z4 s9 B( n# r6 D- @8 N- \ 从1963年起,刘谷香就带着4个孩子艰难度日,她心中唯的一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到王德耀。
X! t, y0 l6 r/ ?6 l 余热一怀洒两岸 耄耋相扶夕阳红
4 F" R- L' G6 k 王德耀称,妻子是他这一辈子最亏欠的人,也是他永远无法难忘的人。在台湾,也有不少人为他介绍对象,但都被他一一谢绝,因为在他心里,只有刘谷香。
+ v8 C% g1 P* r% Q% f
% ^/ c8 u7 V+ ~6 u( ` 王德耀回到家乡后,当地政府对他的晚年生活作了妥善的安排,安排他在浠水县财政局享受副局级领导干部待遇,并安排两室一厅的住房。王德耀还先后当选为省、县两级政协委员。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两岸人员寻亲访友牵线搭桥,宣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并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据了解,任政协委员14年来,王德耀先后为该县的“张楚中学”、“台胞大厦”、“三胞联谊街”等项目引进台资。8 v, v B1 i8 d+ t* j& K
与结发妻子重逢,是王德耀人生最大的满足,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重逢26年来,他和刘谷香相敬如宾,从未红过一次脸,每天清晨他们相伴河边漫步,下午进入书房探讨诗文、读书看报。$ W3 T3 M# l" P$ B
王德耀说,他和刘谷香最珍贵的还是那500多万字的书信和300多首诗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晒晒太阳,这可是老两口风雨60多年的爱情见证。 * T) }9 z) y.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