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6 16:55 编辑 ' K1 P7 Q; I5 I9 I- U
6 |' a& f a" u- Y$ t1 Y+ z华老师:之三:
. ^* i2 f7 h& J2 |4-11聚会,我也是发起人之一。。。。。。地区这个范围,教职工还住在原来的大院宿舍里。退休后,不少同事互相常来常往,有的可以说几乎天天相见。如胡世坚老师多次到我甘家口住处作客;王敬老师更是每年都要来我住处看望,过年过节互致电话问候,关系十分融洽。在北京的教职员工们,差不多一、二年就有一次小聚会。
+ X. }* F$ q2 t, I0 g& ](从中看得出来母校的老师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体,华老师与其他老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7 j# Z8 C( }. g% ^有一次到会的老师特别多,好象有一、二十人,姜淑勤校长也参加了,在聚餐时对大家说:在“文革”时期给大家带来的“麻烦”表示歉意;并拿出2000元钱付了餐费。
(姜校长的歉意让人感动)4 ?( f1 R. C! {2 e4 ?( x) s
0 R; Q3 C% {. C5 i
2004年秋天,我搬到房山新居,曾计划约请一些附小老师到我家作客,但恶耗频频传来:赵守信老师走了,王敬老师走了……突然感到,过去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老同事能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于是萌发了组织一次老师聚会的念头。 (日月如梭,老师与学生年龄越来越大,相见相聚的日子真的越来越少了,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校友与校友相见相聚的机会就显得越来越宝贵,需要格外珍惜) a1 x7 ]5 K/ t& L
- |$ |' K/ B4 f" R2 w! i2009年春节,大年初二(或初三),我专程拜访了胡世坚老师、丁锡民老师、郭慧荣老师,提出了组织一次附小教职工聚会的建议。(顺便说一下,我自1971年搬出机院7号楼以后,已经20多年没有回去过了。为什么选择在大年初二就去拜访她们呢?说明当时心情的迫切!)师生聚会。当年正是建国60周年大庆,我还特别提醒胡世坚老师这么大的上百人聚会,一定要向当地居委会、派出所备案。 (多谢华老师为4-11师生相聚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奔走呼号,提出建议,为实现师生欢聚作出了努力。为防万一,还特别提醒大型集会要报告备案,真是为了聚会顺利举行,想得细致周到。) 2 m2 h9 b2 _6 G
为纪念中国首位工艺美术师、我的父亲生辰110周年,编写、出版取名《翰墨两代情》---多宝斋藏画选的画册。为了这本画册,我已前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整理、照相、装裱我父亲留下的大量中国书画作品。从书画的照片拍摄、文字资料编辑、校对、联系印刷出版,最后把剩余的书画交付拍卖出售等等,几乎都是我一个人的工作。由女儿帮助文字录入,外孙女协助照片扫描、书稿排版整理,但是我作为总策划、总执行,事无巨细,都得过问、过目。。。。。。我最终做完了一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在有生之年,了却了可以告慰老父亲的一个心愿。。。。。。 (华老师及其家人都为宏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出很大努力与贡献。华老师80多岁高龄带领家人完成父亲的心愿,可喜可贺!向华老师及家人致敬!)
8 B7 |8 X& B2 ^8 B- e' @
}3 O/ N2 p; d6 v7 v5 K: o j'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