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涂人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四)[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2-13 12: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凝望晚霞的骑士 发表于 2012-12-12 17:06
+ K' n6 W8 B0 `3 s- T2 C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三   累瘫在床上
3 w9 N1 N4 U% \6 J3 y
% D" `- a. m" `; R/ O6 z( O      从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没受过徒步之累,不知走能累 ...
  l! Z+ b3 a, b( p- W! u
母校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从小就胸怀大志,敢于磨炼意志。小小年纪就敢步行这么远的距离。不过北京人当年还是有福气,行走就可观赏数不尽的古迹、美景。可惜的是老城拆掉了,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也拆掉了。。。。。。永远消失了。让我们随着两位立志以坚定步伐踏上人生之路的革命小将的足迹,看看现在还在的、不在的北京胜景吧。& ^/ @" t/ n5 i- g' D2 T
* Z0 Z  Q- o' Y; X  n; p0 B8 a3 {
动画片2慢gif.gif 8 d3 [' j/ i7 n& l0 _

% x5 i5 h1 w. p9 u  [8 U* T' e. z——哎呀,怎么还不到家呀?
9 c9 d& `1 c  ?# `( L# i+ e——别急,别急,快到了,就要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14: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凝望晚霞的骑士 于 2012-12-13 14:30 编辑
+ q6 @1 i  U  ]8 H1 G( ~9 d) n! x- A& t# O' Y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五——矿石收音机4 j0 r2 n; ^4 D# a

8 b0 G8 Q; H+ I: f( D$ d9 v8 s: b9 ^* U
        记不得是哪一年,同学里兴起做矿石收音机的风潮。至于什么是矿石?收音的原理是什么不知道,总之,从电器商店里能买到那种小东西。
; O; f# l, t: T% j( x# E3 C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装置,把它放在暖气上,做为地线,把耳机的两端放在它的两端上,或者从暖气上接一根细铁丝就可以收听到广播。很奇怪的是,它竟然可以不用电池。  ) m+ Q0 v1 t" g
        那个时候,每当熄灯后,我们十分安静,其实都没有睡觉,都躲在被子里听收音机。随着“玩儿”技的发展,我们制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有的增加了线圈和调解装置,收音效果更好,收到的电台也更多。
4 e7 j; W: C' b        后来我们发现,除了接地线外,如果再加一根天线收音效果会更好。可天线如何加呢?做这个东西是秘密的,不能让生活老师看到。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一些细铁丝,系上一块小石头,从二楼的窗户扔出去,刚好搭在外面那棵大树上,那铁丝很细,大树枝叶茂密,不注意看,谁也不会发现。就这样,一根天线成功了,再加一根,那棵大树上竟然挂上了十多条铁丝。还好,直到最后,也没有被老师发现。看来同学们的“地下电台”真是很成功的。& ~0 @% u7 k# ]1 Z! B9 ]4 `
          那个时代,很多家庭里用的还是电子管收音机,随着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那种奇怪的矿石收音机很快就从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以后再没有听到有关它的消息。
( ~$ {0 m5 j1 |& p& h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清矿石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原理上他们有什么关联。
; k) A7 v3 u' a) h" s        虽然不懂原理,但那个时期的“矿石收音热”还是给我们机院附小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d% M6 e* }& S/ Q! c; [4 o, Q4 {
9 r0 l4 G3 T8 W- d
发表于 2012-12-13 2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2-14 10:42 编辑 : e3 N( C+ M; t  S5 I( Y  [
' o; `3 f  n, s5 k
骑士学友讲道的矿石收音机,的确在附小的课堂上出现过。而且风行了一阵子,我所在的六四届六二班中就在绝顶聪明的方援朝引领之下,一时间各类、各形的小机子层岀不穷。其中搞的比较好的有:号称北海老四的张小明、郑凯歌、关少伟、高洪等。这项爱好在当时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快乐!在今天,我们自己的儿女们是絲毫体会不到的。太留恋附小时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09: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2-14 1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2-14 10:54 编辑 ( j6 U; I* Q1 z0 d, {" ~
胡涂人 发表于 2012-12-14 10:30 + H. o* a, J; E$ m; G( @8 t
张晓明”文革“期间绰号”北海老四“、”组织部老四“什么的,京城闹腾出名,后去陕西插队,与我院 ...
9 K% }+ {5 f" O& V. O- W
去年大约11月份我参加附小胡茂生同学的告别仪式,见到胡茂生同班同学翁永宁,他是翁永曦的哥哥。同时还看到了他们班的许多人,其中有张小明同学,这不是你们说的张晓明吧?可能是同名的人。
发表于 2012-12-14 13: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凝望晚霞的骑士 于 2012-12-27 20:46 编辑
3 k* E8 ?: B6 [+ C4 _* T# }1 F9 g: _8 A1 {  e0 J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六 —— 叫尿
$ N. _( Y+ b  y  K$ a1 Q0 X/ ?. [

+ r: N6 b$ b/ f* l) _4 N- n5 K+ N2 b) q, [0 F1 m. h' Y
        “叫尿”这个词我在百度上搜过,没有这样做为一种行为或者事物的名词表达。可见这事情决不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一种行为。可“叫尿”却是当年机院附小生活中的一个常用名词。4 [3 _) _6 x) k0 ?. t
        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晚上,我们睡得正香,生活老师就突然进来打开灯把每个人都叫起来去撒尿。我不知道别的年级别的班是不是这样,反正我们班是每天晚上跑不了的。再看同学们,真是情态万千:有一机灵就起来跑去撒尿的、有起来迷迷糊糊慢慢走的、有叫起来,老师一回头又躺下的、还有那死活都叫不起来的,对这样的我最恨,你死活就不起来,老师就死活在叫(老师真是很负责任),她死活叫,我们撒完尿的就没法睡觉。更有新鲜的,他醒了,但迷迷糊糊不知干什么,起来在屋里打转儿,能急死谁!还有更更新鲜的,起来迷迷糊糊往楼下走,老师还得追出去……{:soso_e135:}8 U/ j8 l5 L) ^1 }% x) e2 l
        我想,如果把当时同学们的情态都录制下来,留存起来,那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soso_e113:}
- j+ b2 e) Y* ]* m5 s3 b        一个儿童长到这个年龄,正常情况下晚上有尿他是会醒的,不知是为什么,学校的老师这样多此一举。{:soso_e136:}* x3 \9 |$ [4 k: ^' n. Z. f$ I
        写完这个小文,我想起来了,在幼儿园时老师也“叫尿”。但那是应该的,可十多岁的孩子了其实没有必要全都“叫”,只抓住那个爱尿床的“叫”就行了。不知那时的老师们怎么想的。( U& ?  g7 Y5 q" o' ~' v7 I
发表于 2012-12-14 14: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七 ——  我的音乐老师* X7 m' O: ]7 b7 O) s" J

& h: S/ C  b1 h$ e. V9 t7 _# X+ u        这位老师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但我清晰的记得他的相貌:浓黑的头发,方圆脸,大大的眼睛,是个仪表堂堂的老师。# Y  Z3 A# R! u5 Z& G3 i2 j
        第一次上他的课,我就被震撼了。7 x* j0 {5 M4 z% \
        既然是音乐课,老师一定要高歌一曲以示规范。可他一开口就把我吓了一跳。那声音如狮吼般粗重,震撼屋宇。这还不算,他的声音还非常奇怪的“唔噢唔噢……”波动着。为什么要波动呢?怎么不能像我们唱歌一样声音是一条直线呢……非常奇怪。总之,那声音听起来十分别扭,甚至有点恐怖。我们几个男生私下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高音抖”。我们把他那种“唔噢唔噢……”的波动就叫做“抖”。
$ F1 S4 c/ o- l% s8 N3 i  R3 e        成年了,我也唱歌。我参加过几个合唱团,都是在男高音声部。成年了才知道:成年人的歌声就是这样的,歌声在成年就是这样的,歌就是这样唱的。这才是成年人的歌声,成年人就是这样唱歌的……(有些罗索,不知如何表达{:soso_e113:}{:soso_e136:})这是由于成年人的声带和共鸣系统和儿童不一样,是生理差异所造成的发声的不同。当然,从艺术上讲,儿童的歌声也是很美的:近似一条直线的发声,清纯、稚嫩、天使般圣洁……但从生理上讲他们还是在发育中,他们童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消失。
0 v( o/ X9 I5 |4 \0 d% C) i0 Y. \        成年了,我再想当年老师的歌声其实是很美的。浑厚宏亮、圆润清朗,很专业很漂亮的歌喉。3 i+ i/ k, E" k& [5 i
        儿童是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儿童是用儿童的切身感受审美和评判这个世界的。有些事是要等他们成年以后才能以自身的感受理解和接受。
4 N) O' K1 D  Y! `2 g( A        不知这位“高音抖”老师今安在。遥祝他健康平安吧。
" J  a+ D1 b/ }% z* }' j- O. o* F
发表于 2012-12-14 2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信 于 2013-3-12 20:54 编辑   y$ r4 Z2 J3 G, L1 m
, Y! l+ H; G: V' C+ F* _  V* U/ g
骑士学友讲的这位音乐老师叫陈亭武,是个男老师吧?人很帅!
发表于 2012-12-14 2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2-14 21:07 编辑
, ~1 }. t* q0 ^, C- p7 i  w* h0 f& m
- s& q( p) d5 i& \+ _* Q, i* k! _+ ~谢谢西水车学友!每次都替我修改病句。我找到大字体了,其它技巧还在摸索中。另外张小明的确不在了,太可惜了!他聪明但没用在正地儿,他画马一绝,为人仗义,好打不平,威震北海公园许久,真正称得上顽主中的霸主!
发表于 2012-12-14 22: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八 —— 养蚕
6 Q+ Q; v! H7 Q5 }$ \   
; _6 _% U+ r' ]( Y& s      在机院附小时竟然可以养蚕。那个时期不知是哪位同学发起的,我们每人都在枕边上放着一个小盒子,里面少则十几条,多则几十条蚕。# t: e* X7 E$ w/ m" Y
      为了这些不多的蚕,我们也十分辛苦。除了完成学业,还得照顾他们。我们常常结伙溜出学校,跑到机械学院的大院儿里找桑叶。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在机械学院大操场的西边,有一排人工栽植的桑树,就是这些桑树救了我们的蚕,否则这些蚕绝对是养不了的。- x1 _5 ]# ~8 i  E( j6 F. Y
      家蚕很老实,总会在吃桑叶的地方呆着,不会乱爬。所以只要桑叶不缺,很好养。看着蚕像一只黑蚂蚁一样,一天天长大,长得白白胖胖,心里很高兴。在蚕吐丝作茧时,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同学们还互相交换评比。很有意思。/ G! x8 e$ v: }
      记得星期日在家有时也去找桑叶,可就得走很远,最常去的是钓鱼台公园,那时,钓鱼台公园十分荒凉,野树丛生,那里有野生的桑树。
. E4 q* s' \5 G+ k2 ?. o      这个养蚕的风气流行了很长时间,不知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老师们好像没干预过这件事。也许他们觉得养蚕很安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也许他们知道养蚕对我们还有某些益处?其实养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一是接触自然,丰富知识。二是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三是学会承担责任、照顾弱小等等。
1 |+ _  n+ m/ D      很多年没有见到蚕了,但我还记得蚕放在手里凉凉的,很好看,也很好玩儿。
1 c( j. C! o" A# M  i; w' l. `      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我会在很远很远的距离上,只看树的形态就知道那是一棵桑树,根本没必要走过去看它的叶片。
& a9 ?1 e: n( X8 c: Z) s' v" I
2 o7 J; I8 n0 ]! q/ g. T$ d
发表于 2012-12-15 1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2-12-15 10:13 编辑 9 x: C1 A5 `9 U, U! s

. f0 t7 c& q- z+ W  ?6 M3 N& q+ G看到骑士的几篇关于在附小的忆旧短文,想到了这幅画。  M" N9 d9 Q9 ~4 {5 w& {

我们老了,我们心态不老。

我们老了,我们心态不老。

" f0 {+ M) t/ o1 N" d! j: w我们老了,我们心态不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2-15 1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冬虫夏草 于 2012-12-15 11:48 编辑 6 \' r' X% X% Y+ e
6 x0 m" i: n5 @0 X9 f+ y
拜读了“凝望晚霞骑士”的纪实故事——附小回忆,感觉真实,详实又充实,更激发了我对儿时往事追忆。。。。。。                                                
" _6 n* Z5 U6 q! e( j, \) ?9 o( q. K2 r6 A. [1 y
                                                   之一
6 J; f$ ~  B* L1 ]9 U* a
' Q5 m$ M! F1 L& x- I( {6 A3 U说起矿石收音机,我也亲手制作过。
* N& y: [0 B5 ~. R: ]# T$ _. s' _( l$ F9 |& I
我那时还不是光荣的“一打一蹦高的一年级小豆包”,按电台《小喇叭》节目广播说,是个标准地道的“学龄前儿童”。话说到这里,有校友会说,你怎么又要抢着“我说我说了”,哪儿都有你!不会吧,你那时才多大,竟大言不惭也参与攒矿石收音机活动啦。没人证物证的,忽悠谁呢?!8 i. r0 {" v; w  ]+ c4 K

3 ^2 ?1 R- [+ K( i5 e! R事情是这样:一天下午,我在住楼后面一个人玩耍,正百无聊赖之际,楼上的一个学兄,不过我没有学籍,不应叫学兄,只见他走到我的面前,有意放慢速度,然后将手中的一根电线的一头,是个金属夹子,夹在两棵大树之间晾衣服用的铁丝上,接着摇头晃脑起来,口中念念有词,整个一副陶醉的样子。我仔细一看,发现两个蓝黑墨水瓶瓶盖摸样的东西扣在他的耳朵上——耳朵上挂了一副耳机,那年头很时髦,堪比现在的宝石耳坠。
) t3 q, k9 j& o
( S5 u6 t7 P, W! D( E“你在干啥呢?”我好奇地问。$ u! x0 p1 o# J/ V# K
“别说话!这是收音机,”他有些骄傲又有些不屑地说,“矿石的。”9 C3 N  M8 Q4 }! I
那情形,就像嘎子给胖墩显摆手枪一样。
9 @; T% T# C* H' V! X$ O* A0 d; l
$ h7 C: J3 L0 I8 K# x- V我那时对“矿石”最充分的了解只是来自于“吸铁石”(那时也不习惯叫它的大名“磁石”)。在我的再三央求下,他才摘下一只耳机让我听了听,果然“瓶盖”里有声音,隐约记得说什么“书记吐书记”(现在想来那一定是午间新闻广播,所谓“书记吐书记”,似乎应该是“书记处书记。”),后来还有人在唱歌。我想看看里面是啥东西,他勉强将矿石收音机的内含给我亮了一亮,几乎是晃了一晃,就立马合上了盖子。也不管我看到没看到。
; J, W, B& {, A+ ^7 _
2 j3 M% [3 P, }; q) m; H+ f我有点生气——有啥了不起的,臭显呗什么,不就是个破瓶盖做的吗,里面没啥东西嘛。它的制作原理我自信还是知道的——无非像海螺,只要你把耳朵贴在口上,就会听到“哗——哗——”的声音,据大人说这是海潮声,我们距海边千里万里远,海螺都能放出声来,这恐怕就是我最早理解的“无线电”吧。
$ R- |& S& g' S, W6 Z' {, N* @9 m) ]. N) h9 w5 k7 Y" X' i( |3 m
我也会做——于是我跑回家,把家里的墨水瓶盖拧下两个,用细铁丝串起来,跑回到后院的树下,也学这样子挂在铁丝上,竖着耳朵听着,不用说好半天也没有丁点声音。
; s& i3 q0 b5 [8 i天黑回家,心情还是悻悻的。这时,屋里传出放学回来的哥姐明显愤怒的质询声——谁把墨水瓶打开啦,墨水都“飞啦”!3 _* B, _0 [' j) o% \8 P6 \
; v" F+ i( X2 D8 j; K& M
我心想,不是我!我没把墨水弄飞!再说啦,墨水还会飞吗?6 E2 i# L7 d# k, a% R& J2 U
' u, {0 V, J3 f1 Z! C
                                      之二' p) X# }7 O8 U' x. u" B

9 z9 C/ m( p$ L6 p+ Z我住的楼侧后是木工房,专做木工活,修理桌椅门窗等。木匠干活常离不开“鳔胶”,在锅里熬得沸沸扬扬的,黏黏稠稠,呈褐色,我们那是很时髦,习惯叫咖啡色。我至今还无端地认为“驴皮阿胶”一定就是这么熬出来的,就是这色(shai)儿。: B0 A7 M/ }5 z3 i' x: [5 m
0 E$ @; V& u. ]( t* \& L
邻家二哥,动手能力极强,整天爱鼓捣制作东西,什么帆船啦,模型啦,小木盒啦。自然也要用胶,但不是木工房用的咖啡色的传统鳔胶,而是乳白色的一种胶,而且不要烧火熬制,随用随抹,极为方便,省时省事,又特别干净。我极为羡慕,于是就打听这胶的身世,以“验明正身”。二哥的弟弟和我很要好,也是我的弟弟,于是我就从他嘴里掏情报。他神秘滴悄悄告诉我,这胶是白的,是因为用乒乓球化的。
( j) G9 j$ o3 c( r
) D8 a4 s& x- ]我如获至宝,赶快如法炮制。于是把家里的一个簇新雪白的乒乓球剪成碎碎的片儿,然后放到一个空瓶里,放满自来水——静等着把它化成胶水。一天过去了,“汤是汤,水是水”,一点没变。家长知道了,无奈地说,你可真是破坏大王啊!
发表于 2012-12-15 13: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美好的附小回忆{:soso_e181:}
发表于 2012-12-15 2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小纪事编辑成册很精彩!希望一直序下去我们会跟着你的思路想起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比如巜钓猴!用一根小细线在其中一头打个小节,在操场上有许多小洞你可以把有节一头探进小洞里,耐心等一会儿只要小线往下一沉,你便迅速向上一提十有八九就能钓上一只小甲虫大家都把这小虫叫作猴。学友你钓过猴吗?
发表于 2012-12-15 2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字又太大了下回注意!
发表于 2012-12-15 23: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4 T1 R" }2 w$ o7 ^: \      童年离我们很遥远了,但也因为遥远,对童年的记忆更显珍贵。很多年都想写一写童年的生活,但苦于没有最好的交流群体,两周前才偶然找到机院附小的信息。在这里,能使我们共同回忆快乐的童年。也为我们老年生活加入一些快乐内容。( i) ~+ i, U- I( x8 M- A
      还有很多小故事,已列出标题,会陆续上传。{:soso_e113:}
发表于 2012-12-15 23: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8 l0 C4 @7 H; Y8 q! E( a7 U  j    不知文信同学说的“猴”是什么昆虫,我们在操场南边的树林里,在夏天的傍晚,抓过刚从地下钻出来的蝉。俗称“叽鸟猴”。
发表于 2012-12-16 01: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小子 于 2012-12-16 01:17 编辑 & m  [9 ~0 L8 A6 |: p
凝望晚霞的骑士 发表于 2012-12-13 14:28
5 G5 R& Q& O; {8 j( R& j* U9 Y! V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五——矿石收音机
" v8 |, L' G6 Q9 e5 T4 N
& W% X. \, d1 _' i! e
矿石收音机对于我们低年级同学来说是一个概念,没接触过。我开始玩儿的时候都是二极管,三级管什么的。不明白的是矿石收音机竟然可以不用电池就能听到声音,那能量从哪来的呢?想必一定是那“矿石”有什么来头。$ j7 y4 ^, ^3 u( q; Y4 c
) M- B% _% ?/ D8 h/ T* ?2 r
呵呵。。。上网查查,一定要把能量守恒定律解释清楚。
发表于 2012-12-16 0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小子 于 2012-12-16 03:19 编辑
- x+ h$ b+ X6 H1 K4 g2 d1 C
凝望晚霞的骑士 发表于 2012-12-14 22:00 6 l7 e! @! q; k. A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八 —— 养蚕
! ]. ~) @. ^' \7 B    1 m4 p! _: C7 ]1 N8 Y& Z  s9 j
      在机院附小时竟然可以养蚕。那个时期不知是哪位同学 ...

" ]- I+ |( Q! M9 j  t* r, F0 f$ ^, ?$ |8 G0 ~
我也养过蚕宝宝,不过只是小工,不是主角。记得那时哥哥姐姐不知从哪搞到几张纸,上面爬着许多比芝麻还小的白色蚕卵,然后把它们放在火柴盒里。出于好奇(好奇心,害死人!),我还偷偷的拿针扎破几个蚕卵,看看里面到底是啥玩意。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 没几天,蚕宝宝破卵而出,它们顶着一颗褐色的头,软软细长的身体来回扭动着,很可爱。接下来,我的任务就下达了---去,采桑叶去。* p1 N* w: v. F; z9 b& A) t2 i
8 |. M, s! [; Y8 T" n% z4 c
机院21号楼南面大操场的西边长着一排茂密的桑树。我去那里专掐色泽光亮,质感脆嫩的叶子,叶茎折断时还不停的渗透出白色的液汁。趴在纸盒前,看着里面身体尺寸不断增大的蚕宝宝大吃大喝的样子,心里很有成就感,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听着纸盒里传来宝宝们吃夜宵时发出“嚓咔,嚓咔。。。”的咀嚼声音,就像听一首悠扬的歌儿一样,很有催眠作用,你不入睡都不行。到了白天,在明亮的光照下,它们吃饱了的身体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冰种翡翠色,摸上去,手感到凉凉的,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b. V/ ?' N* Z
+ Q  {5 @9 S; X; ?6 N" _% h9 q
那后来,等它们长的不能再长了,我亲眼看着它们为了人类的幸福,---------作茧自缚了。
发表于 2012-12-16 11: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凝望晚霞的骑士 于 2012-12-16 20:14 编辑 9 O3 T0 \2 f& ?5 t* [3 z

/ k% x# ~3 t1 r4 |, X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九 —— 《少年体育大军》1 i$ A+ a" O' w5 V( x# e) x
( l9 w1 O7 z- h  ?- `
  一九六四年是建国十五周年。在国庆检阅队伍中,有一个方队是“少年体育大军”。他们跟随在体育方队的后面。寓意是:中国体育后继有人。这个方队的部分排练任务交给了机院附小。我参加了这一排练。; Q! U8 u& ~2 p5 }% Y2 L
  排练是严格而艰苦的,记得从春天开始,阴晴风雨、酷暑烈日,从不间断。我亲眼看到有的同学晕倒被抬走,看到很多同学体力不支退出训练,而我和班里的另一个男生坚持到了最后。& Q3 F( V; V- M/ B+ W
  那年十月一日的凌晨。我们在东单一带集结。那个清晨很冷。我清楚的记得老师给了我一件棉大衣。! ^2 h5 U0 ]9 M: M# B, ^
  十点整,检阅开始,我和同学们走过天安门前。那个时刻,我终生铭记。
7 a5 A8 E+ x: V6 Z5 U  五年后,我参军到部队(那一年我只有十六岁)。在新兵队列训练中踢正步,新兵们的步伐奇形怪状,教官气得直骂人。休息时,教官走向我……
& P. [& Y& c- S- y) r: o: a  “你练过正步!”$ f1 K, f* g! J6 ^$ ]' E, D
  “是的,我练过半年的正步走。参加过国庆检阅。”: {& ~) C- r: E
  “是吗?你……”; r* V# B# Q5 Z1 X( t! }, Y
  从那以后,队列训练我就成了排头兵。
4 l5 _$ V' X( \$ v5 u) n; I# B- b  国庆检阅,是国家的最高庆典。北京有那么多的小学中学,把这样的任务交给我们机院附小,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们学校的殊荣。我想,这件事很多老师和同学一定还记得吧。- A- @" c; C/ u; z
    
发表于 2012-12-16 14: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凝望晚霞的骑士 于 2012-12-16 14:22 编辑 % A/ M4 X4 n2 p7 g- F
# G4 a; o, J" ~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十  ——  奇异的灯光# H3 V2 m6 e; [& Z4 j! w
    - ]# t/ G5 Z1 j2 u
      那是一个下午,天突然阴沉下来,而且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教学楼的灯光全部打开。当时我正站在操场上,回过头,突然发现,教学楼的日光灯从平时的冷白色全部变为蓝紫色。非常奇异。第二天,从广播中得知,河北邢台发生地震。
4 x" Z* u# b" ]$ l, C. O; u      地震与灯光当然没什么关系,只是因为这两件事离得很近,都很怪异,所以记忆深刻,可那灯光如何能变色蓝紫色,我弄不清楚,每当回想当年的附小,总会想起那个奇异的景象。6 R$ w( M! X3 L) j
      过了一些年,我才知道,这就是人眼“色差补偿效应”。也就是说从色彩感觉上讲,色彩是比较出来的。在色盘上色差最大的两个色块放在一起,各自色彩更强烈。一般叫做“补色”。如黄色与紫色、绿色与红色等等。依此原理,一块正灰色和黄色在一起会显出紫色的感觉,一块正灰色和一块红色在一起会显出绿色的感觉。直到这时,我才明白:那个下午阴沉的天空不是黑灰色的浓云,而是厚厚的黄色沙尘暴。! v+ \8 R0 B3 {+ N7 V
      那天下午,教室的灯光并没有变色,而是我们眼睛的“色差补偿效应”所造成的错觉。, b; f  B' f  _% b! h; q
      再次见到真正的蓝紫灯光是在参军以后,在漆黑的夜里,两排埋卧式跑道灯发着淡淡的蓝紫光静静的伸向远方……朦胧闪烁、如梦如幻,非常美丽。) h6 E/ o  s( }/ ?: Z
* l  Q6 c. r- y2 C4 \4 H$ ]
9 K, @" c, u9 O6 f

% A" ?, K9 l9 ~
发表于 2012-12-16 20: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信 发表于 2012-12-15 20:45   L4 i5 g% t+ `
附小纪事编辑成册很精彩!希望一直序下去我们会跟着你的思路想起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比如巜钓猴!用一根 ...
1 u( f1 h6 t/ w9 H5 X6 k
我也钓过的。
发表于 2012-12-16 2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信 于 2012-12-16 20:34 编辑 : ?4 h2 p4 Z- u6 Y0 X9 M$ o# q( m

# y# G* B- u+ r7 c. j, u关于钓猴之趣我觉的并不单一,我在玩的时候周围有三五成群同学也在钓。它是一像一个幼小的蚕宝宝一样小虫,会蹦钓上来以后要马上放进小盒,或小瓶里面以防逃跑导至前功尽弃。我平时总爱和刘亜平!附小总务处干部刘九声的儿子在一起比赛谁钓的又多又快很有趣。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2-17 14: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2-17 15:40 编辑 * @: A+ b9 s. J+ J, ^- y
凝望晚霞的骑士 发表于 2012-12-13 10:33 5 V+ L$ i( [% w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四——大个儿肉包子
: L( n% K6 b- v3 z8 j6 @) q
4 I, `/ M& Q  f( Q5 V" V
哈哈,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就是多,充满了童趣。儿时的骑士老弟创造了包子的新奇吃法。" L; U5 u8 m/ S$ T! b
% [7 K, U; j( v2 K
吃包子.jpg : c4 m  U4 S9 @& U, L; J1 A
——你吃馅。) R" E- S# B8 o; M1 g
——你吃皮。
4 j+ K  y& T; v2 H9 m  t5 s& l+ C——两个小环蛋,这是啥吃法。

, a' @0 N& L+ @" R0 W  s6 _
发表于 2012-12-17 15: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凝望晚霞的骑士 发表于 2012-12-13 14:28 , ]( u1 K# h. _4 e( W! Q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五——矿石收音机

  s) }# {) e' y# I3 R儿时做矿石收音机是很多校友都有经历,在那个年代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简单的矿石收音机容易制作,而且可以从中得到精神享受。就是很多家庭的大人们也喜欢搞这玩艺儿。学生宿舍里窗里窗外,宿舍的天花板上挂着蛛网般的天线,这是不少人都经历过的常事,一般学校是不允许的,担心影响休息。骑士老弟对此回忆打开了众多校友对当年这段共同经历的回忆闸门。感到一种快乐与享受。
- T" ]+ y) c3 l/ l- y
. G/ o$ P& M% F0 C" S$ A4 m5 V# Z, t* T
right04.jpg $ I6 E! ~6 f. y" d% ^
对这幅矿石收音机的线路图是不是都很熟悉。8 c) s8 h0 @8 @* d/ F/ S
( O8 J( A% S8 _' c  f$ V- N
听收音机.jpg
6 E6 O4 O9 Y5 T) d4 e( Z——哟,你们把宿舍搞成蜘蛛网啦,快收起来!: @2 v, L$ y2 b& t5 C. B: r
——阿姨,我们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呀!
发表于 2012-12-17 15: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凝望晚霞的骑士 发表于 2012-12-14 22:00 0 k6 j! @$ m  G
远逝的岁月:机院附小纪事之八 —— 养蚕- s* W% p; z8 }/ \: J
    ' b+ U( c) L+ C$ k1 h9 p
      在机院附小时竟然可以养蚕。那个时期不知是哪位同学 ...
, @5 Y9 X3 O: C% \0 J
当年我们在校时也有不少同学养蚕,我也养过。当时机校(机院)大院内就有桑树,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桑叶来喂养蚕宝宝。说到这里还要说骑士老弟是位有心人,为什么在这之前众多的回忆没有人说起当年养蚕呢。现在有养蚕条件的学生也养蚕,有的学校对这类活动也支持。不过多数学校老师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有心思养蚕哪。3 T- g  x( [5 `% I
2 N2 ^& I  d4 B+ c" d5 u, [
四年级学生养蚕.jpg 8 d9 i( R! ~: Q
现在也有孩子像当年我们喜爱蚕宝宝  p( x. o4 H3 A! X& ]0 J* q( i

' M0 K+ K5 }- v# }0 {8 R4 }- _ 蚕宝宝2jpg.jpg 7 x" m6 o! x0 B) u/ w. _# C& @# _
g蚕茧.jpg ' Q& H4 i. M. h5 G& H! O" U
! C2 k# O3 p# Y* r# r: @& @+ z) O
大家可能多年都未见到蚕宝宝,这次借骑士的回忆,看看这是不是就当年我们曾养过的蚕宝宝。3 e, E" a0 ?; s
+ h4 K+ y7 j& u7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0 13:07 , Processed in 1.270747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