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2-11-18 09:21 编辑
( N+ C1 U6 {: i @/ X$ \1 }" Y: H/ R, {: p7 o W# P
再转录一篇有关习近平的文章
L S8 F6 d# ]/ G7 u! X" d9 |0 }* R" L8 s! V/ d
3 A5 D3 a) Z- ^6 f
习近平往事
) f% ~% E" M% l* I/ j7 R4 ^! P6 f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习近平就是当年千万知青中的一员。 ( O8 F- ?# @1 Y& B3 j
延安市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大约7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 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团子”(即玉米面窝头)。二十多年后,这些人有的做了当地普通工人,有人回到出生地北京,也有人当了领导干部,其中一人就是习近平。 . Z: u2 N- k/ R/ h* w
他带了一箱子书下乡 - _3 l x& J; A
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期间,在和南昌大学走出的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从习近平这段话不难看出,插队这段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七大当选的新一届政治局委员中,除习近平外,李克强、王岐山等人也都有插队经历。
8 e% h5 D: D" k) a# g6 _ 梁家河村40岁以上的村民至今还记得,那年隆冬的时候,公社通知说上面派来15名北京“知识青年”,要生产队派人接走。 & W1 \/ g, R9 z, L
1969年1月13日,吃过早饭后,大队支书一声吆喝,社员们赶着队里的毛驴,浩浩荡荡朝文安驿公社行进,约摸个把钟头后,大伙儿就拥进了公社大院。
. z' w& {& v9 W( h7 ? 面前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小伙儿和姑娘,虽然个子已经长大,却显单薄。“他们的脸比农村人白,一开始不太爱说话。”时任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的石玉兴回忆说。 6 ?: c2 y8 t8 ~& Z# T; f( y! Q
交接的场面远没有社员们想象的那么热闹——公社已经把知青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给自己的人,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
) k" m% }+ ` X* a# d! h3 c& d5 ^ 搬运行李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
0 D' a. _7 n/ y/ x: m5 p吃苦耐劳好后生” 这里叫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沟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 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队二百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 ?) [4 n8 y: @3 Y
习近平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的土窑洞里。土炕、灶台、团子,眼前的这一切,知青们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么?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烟道,做饭时烧火的余热可以用来取暖。团子是什么?团子就是窝头…… 3 \. O( X5 q7 ]9 @+ z6 v- R/ Z
当时,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近平更小,还不到16岁,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这15个孩子中间,有10个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b+ T4 X. e' c# ^* _4 w8 } 按照石玉兴的回忆,知青来到梁家河的第一顿饭,吃的是当地名吃“抿尖”。 6 A* Q" x$ I w; ?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为主,也可以掺入一些小麦粉或玉米粉。面团和好后,放在一种类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腾的锅。用一个“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团,抿尖就会落入锅内——有点像面条,但不到一寸长,两头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营养高。不过,在那个年头,这东西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平时乡亲们吃得最多的是团子,也就是玉米面窝头。 $ L% j6 z6 S) T9 M( }9 Z
23年后的1992年秋天,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乡亲们依然你一斤我两斤地给习近平送来礼物——“杂面”、豇豆、芝麻、小米,让习近平回福建后吃家乡的“抿尖”和小米汤。习近平也惦记着乡亲们,他挨家挨户看望了大家,还给每户人家带了一只闹钟,让它提醒上学的孩子们按时到校。“陕北人一贯厚道、热情,知道娃娃们从北京来了不容易。队里虽然穷,还是尽量照顾他们。当时社员吃的团子里要搅一些糠和麸皮,给知青供应的是纯玉米面,让他们吃玉米团子,在那个年代就很不容易了。”石玉兴说。 5 l9 W' a3 E, k% W% ~1 E+ k8 w
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 + I5 X2 @. K+ k# f' ?! p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8 g2 Z$ Q7 S. n$ K v0 \ 今年79岁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 j' Z! f* g5 J3 [, h0 V5 c- |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梁家河村人看来,习近平以后取得的这些学业成绩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 (待续)
& A* J5 U% Q3 J1 r$ l: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