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8 |! N; @- ?4 t7 K* j 今天起了个早,6点钟就从西门进了圆明园。从西北方向沿着正在修复的圆明园古河道向东走了个遍。早先在网上读到了有关圆明园的柏木丁,今天很幸运,发现很长一段河堤的两岸都裸露着传说中的圆明园的柏木丁。我拍了一些照片供网友欣赏。下面这篇短文是我从网上读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柏木丁的介绍。 0 \0 T1 d; X8 ^2 [. T+ b6 I
圆明园的柏木丁,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根柏木做的上圆下尖的木桩子,在圆明园现存文物中不论是现实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是不值一提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柏木丁,就没有圆明园。”众所周知,圆明园是建在一片水源极其充沛的水乡泽国之中。要想在这种环境中建园子,如今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地基的坚实便是个难题。参加圆明园建设的能工巧匠们,面对北方地区少有的建筑环境,用他们聪明智慧,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他们把取自深山老林的柏树去皮,削尖后分成三个等级,然后根据建筑物的地理条件,分别使用不同级别的柏木丁。如建在水深泥厚处的桥、亭、榭、轩等临水建筑基础下面,用最长、最粗的;在陆地上建筑体量大的用比较长、比较粗的;建筑体量比较小的则用最细、最短的。fficeffice" />
- R" D. E& ?7 E M* \% P0 O 为了充分发挥柏木丁稳固地基的作用,能工巧匠们又把柏木丁呈梅花状一组一组地排列在建筑的下面。“梅花桩,排成行,上面盖房万年长”的顺口溜一直传到今天。现在我们有幸能看到,经百年而岿然不动的大水法、谐奇趣、方外观等大形古建筑,一睹万园之园的风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柏木丁。
) B4 t2 Y3 d! O6 D) b- y 自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至今已近150年了,园内的木质文物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由于柏木丁在园中的所有木质文物中的用途特殊,深埋地下,而躲过劫难。现在我们还能看到遗址的台基下面的柏木丁不朽不烂完好如初。望有关部门不要因其“微不足道”而忽视了对它的保护。
; G) n( q' A) @$ U, S. @/ R0 p 圆明园的古河道护堤下都钉有柏木桩,其作用是加固水道基础。下面是我拍的一些照片: - t2 I# F* q$ N
, X6 a4 d8 }' w[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3 21:25: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