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A( u' J3 w5 X) G3 E
新建好的国家博物馆北侧
% ~0 V! `$ D U1 N9 }/ I* V/ z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新建好的国家博物馆正面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1 C: ~( d! F) ]# L( c
新建好的国家博物馆正面廊柱内与正面间 # m5 j# U- B0 Q* I7 N0 y
' I) t% T A. {! o8 A m“不易”、“维艰”语出自《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在过去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还有几个人能记得朱伯庐?能记得这些话?!
I0 j1 ~5 e% \9 b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8 y: q, f% W Q0 ?6 _+ D4 J
朱伯庐像 ; y( R3 ]& Y; N6 T6 @; V: n
: E9 p- L# f$ }9 o" }# L9 o7 m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 z* A1 Z. n6 s- K( K立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的孔子像正面 / r/ l1 J; b$ x. ?. V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立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的孔子像侧面
- \8 J3 U& C; V' a+ ]孔子像立在长安街上了(这是我二月份写的,那时孔子像还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现在挪到雕塑园区),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了。我们国家文字的历史要从甲骨文算起的话,也有近3400年的历史了。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好的文化传统,应该大力发扬,对我们有用的话,应该经常拿来说说。拿“不易、维艰”这句话来说吧,对于节约,对于现在提倡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大有好处,应该大力提倡。
$ h+ |6 ^# o# C如果我们的先祖像我们现在这样胡糟,恐怕全国早就变成黄土高原了,剩不下什么东西让我们现在再糟蹋了。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 @+ {2 h9 D7 T- W+ S# N应县木塔外景 $ b1 j' I3 @1 e8 R- R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 Q1 K( Q* o1 ~
应县木塔内部
" @ w0 ]; ]9 i( }7 \0 ]3 T) q我去应县参观著名的木塔,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我和当地老百姓聊天,当地人说他们这过去满眼全是树,现在很难看到大树,就更不用说古树了,全用没了。算算不满1000年,树全被伐光了。 4 P* a& C3 d* x! \7 u' z2 r9 v
我们现在国内的消费不是由老百姓支撑着,而是由政府拉动,花钱比着来。大小政府赛着花钱,一个比一个牛。人民的钱,花着一点不心疼。
& U4 }( n- e4 F1 @5 T4 U: m6 V1 s说到政府的敢花钱,建筑为先。我略到过几个地方,据说在绝大多数国家里,银行往往是一座城市里最好的建筑。而在我们国家,尤其是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你坐在旅游车上,老远的搭眼一望,低矮的房屋中,突兀一座大楼,高大雄伟,气派非凡。一打听,不是县党委,就是县政府,少有例外。大城市还要好点,建筑物多,把这种建筑湮没了,不太显眼。这种为当任领导树碑立传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像瘟疫一样,蔓延传染,在全国泛滥成灾。北京近几年不是也拆了许多没建多久的建筑吗?!
; m9 x- L" e8 G: d: k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拆前的最后照片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1 |+ G( _9 O6 g% w
新馆效果图 ( x/ C9 v. C$ `8 S/ P' c4 I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新馆效果图
( @" u H- u. @ R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新馆效果图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 v. q) p" |2 ~& Y8 ?9 K施工现场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 k& b* ^' r: ?+ [
施工现场
+ B4 i3 ]: q4 @$ k" b+ E& `国家博物馆,当年赫赫有名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老先生指挥建造的十大建筑位居老二,建筑本身就是重要文物!结果被掏心换肺,开肠破肚,说是扩建,结果拆得只剩外框了!毛老先生领导“人民”起劲拆老北京古建筑的时候,还有有识之人劝他别拆。可他创建的党的后代,拆他指挥建设的著名建筑时,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劝劝别拆。悲剧呀! i, g) x" a7 k1 D5 ^) m- i/ f
有人说:拆,是因为建筑太老了,不安全。你信吗?谁信啊!反正我不信!位于同地点,同时代的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为什么就没拆?为什么只是加固装修一下?!
由不易维艰说起──为低碳别瞎拆了
9 e( c+ j$ w3 ?
老馆正门……老吗?
8 N" U/ e. v [# k现在满世界都说低碳,意义和重要性我就不说了,电视、报纸上有的是说法。许多人费心、费力的计算统计出:每人节约一滴水会怎样,节约一双木筷子会怎样,节约一度电会怎样,少开一天车会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我想,在计算机普及的年代,计算、统计出的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出入。但大家想过没有,拆一栋大楼得浪费多少电?多少水?多少钢材?多少水泥?多少汽油?多少不可再生的资源性材料。 2 S% F, E" y$ \5 I1 {( D
刚才说的是消耗。另外,拆迁也产生出一样东西,那就是建筑垃圾!2011年1月28日的《北京晨报》刊登了记者王萍的“建筑垃圾填埋一年吃掉北京3000亩地”一文中说道:“为消化本市每年产生的1000多万吨垃圾,今年将设立专职部门负责再利用建筑垃圾,减少垃圾的填埋量。据悉,目前北京市的建筑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每年用掉土地3000亩(1平方公里=100公顷=1500亩)。”大家试想一下,北京市平原面积6390平方公里,一年用两平方公里,如果不算人们生存的必须用地,全用来填埋建筑垃圾,才可以用3145年。 ) B) Z" t; c. g. P3 x. D) {( g
应县用了不到1000年的时间,用光了所有的树木。我瞎想一下,北京如果照这样拆下去,用不多少年,我们的子孙就得住在垃圾堆上了。北京这样,全国呢?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我们又会创一个世界记录──垃圾产生大国。 ! [1 b9 ^) ~ f0 t, z. v `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虽然我们一时还难以说清。目前的感受,无非是夏天热点,雨少点,冬天暖和点。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少拆点可拆可不拆的建筑,坚决禁止拆那些不该拆的建筑,低碳工作一定会取得巨大成果,气候也一定会风调雨顺。 ' G8 L8 A& a* {2 j7 @# @( N. f* n' ^: m
不是我爱发牢骚,真是着急啊!决策者们,请您不仅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您的子孙后代, 认真思考,积点德吧!
# @& K- Z3 E3 K5 C4 K朱伯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伯庐。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他坚辞不应博学鸿词科
8 i& e: s5 R9 C+ g0 G+ j9 R
[此贴子已经被飞哥于2011-6-24 20:10: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