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4 i v/ c( v- |0 ?4 U6 X" P 蜱虫叮咬、传染的过程 蜱虫一旦被蜱虫叮咬 千万不可用手强拔 1、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身上钻,从头部钻入皮肤。
' r+ g3 n' `+ o, P+ W3 m( Q! X4 Q2、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再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某电视台曾播出有两例患者,其中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蜱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蜱虫普遍出现在山区有植物与动物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大别山境内安徽省金寨县也有同类的蜱虫,通常都是通过动物或者植物转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 动物与人的接触就容易使蜱虫进入人体吸血,这种蜱虫也会生存在植物叶子或者颈上通过人体腿部与植物的接触进入人体。通常被吸过血后人体会出现红斑、特别痒、时间久了人就会将患处抓破导致感染。被蜱虫叮咬后应急处理措施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6 B* P9 O( |/ t+ Y
* Y: |7 j; a( K& ^$ {
注意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所以野外活动带点医用酒精,碘酒和氨水没有坏处防昆虫和外伤都用的上) % w E l5 g! H
传播疾病
" c( l% J" h/ z6 u9 l! a3 x森林脑炎 蜱虫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新疆出血热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莱姆病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 蜱虫的形态(19张)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Q热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细菌性疾病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无形体病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所以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 最新进展 2010年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防护 1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罗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 生物防治 2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 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这些话我还真的不敢苟同,深山老林哪来的医院可以说到就到,好友们带些药物和衣服注意才是要点))))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 / w0 c8 i D o- v( W7 W4 X- u
7 b' P' T2 b i/ \/ s建议 据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的昆明医学院教授宝福凯介绍,蜱的唾液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毒素。蜱的叮咬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咬破人的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发觉的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的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但此次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的病原体所致。 王贵强也介绍说,蜱只是一个媒介,如果它携带病原体,通过叮咬就可以把病原体传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在被叮咬者免疫力差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在医学上,这类由吸血昆虫引起的疾病被称为“虫媒传染病”。 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宣布,已经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目前专家组已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上报卫生部。但专家组组长王世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在病人体内发现了该种病毒,但建立起该病毒与此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尚需时日。他强调,“商城县出现的疑似无形体病病例基本上可以肯定为蜱传疾病,但民众不需要对蜱虫过于恐慌。蜱的病原体传播率与蚊子相差无几,根据其传播特点,该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如今,此类疾病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发现。今年6月17日,美国纽约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就曾对纽约市民发出警告: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市民需格外注意,防止被蜱虫叮咬致病。 专家建议,夏秋季节,人们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耕种劳作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紧口的长衣裤,若发现蜱附着身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实际上,随着天气转冷,虫媒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将自然呈下降趋势。 临床表现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编辑本段相关建议 叮咬症状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 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预防和治疗 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怎么办?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赶紧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特别提醒 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预防方法 方法一 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DEET)、驱蚊液等驱避剂。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方法二 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应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4、蜱螫伤预防治疗: 一、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罗浮山百草油、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 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三、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 }. e: V7 X! H1 c% @7 c6 @- t& G感染病例 全世界范围内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首先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此 后欧洲等地也相继报告了这种病例,部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15%至36%。早在2006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死于此病。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这起“无形体病”,表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无形体病”人传人的事件——由于当时未能意识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机理,因此医院保护措施做得不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eter Krause和Gary Wormser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评论称:“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传人的报告,同时也是中国第一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报告。”在安徽这起病例之后,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也陆续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河南信阳等地也出现了患者死亡报告。 安徽 发现:4年前安徽现首例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资料显示2006年,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近年来,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四川、云南、江苏,都出现过病例。 近半年来,江苏省接诊的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共有13例,其中4例死亡。同样的情况在山东省蓬莱市也出现过,蓬莱一家医院的医生透露,仅截止到7月14日,他们一家医院接收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就达到11例。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吴超科长昨晚表示,云南近年来也有蜱虫叮咬人散发病例报告。 传播:可通过血液传播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据专家介绍,信阳山区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蜱虫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这种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信阳当地盛产“信阳毛尖”绿茶,大多数茶农的腿上,都有被蜱虫咬后留下的伤疤。在村里每条狗的肚皮上,也经常可以翻检到蜱虫。除了无形体病,蜱虫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虫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看来,蜱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这就如蚊子一样,“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卫生部专家今日赶赴信阳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18名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9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卫生局疾控专家告诉媒体,正在当地传播的疑似无形体病,目前尚无法从根源上预防。国内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 对于信阳市未公布具体蜱虫咬伤病例遭质疑一事,前日,河南省卫生厅回应信阳蜱虫传疾病疫情疑问时表示,不存在瞒报疫情,信阳等地卫生部门从2007年就已将疑似无形体病例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为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专家将疾病的名称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家表示,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防可控不必恐慌 记者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于9月10日赶赴信阳,到达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因。这次卫生部专家组共有3人,其中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王贵强,他曾多次到河南、山东等地,为蜱虫咬伤患者进行会诊,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到达信阳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患者病因。 目前,河南省卫生部门已指导群众清除居舍周围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利用敌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杀虫剂对野外游离蜱、畜舍、畜体开展灭蜱工作。同时,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蜱虫叮咬。 河南 河南商城多名村民被虫咬后死亡 村民被蜱虫叮咬,起先高烧不退,随后血小板、白细胞锐减,最终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 2010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据了解,当地去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今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 目前,国内还未分离出病原体,也不清楚它的传播途径,只是参考国际研究得知,蜱虫携带的病毒,能侵染人体细胞,致使人体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并具传染性。 记者调查发现,商城县基层医院从去年至今均存在误诊。村民反映,有些医院医护人员并未按传染病防治法处理该病。 调查中,信阳市、商城县的卫生部门都表示,无法提供具体疑似病例的数目及疫情状况。当地村民认为只有信息公开,才能止息恐慌。 吴德政蜷缩在床上,这名73岁的老中医不断抽搐。他伸出手,像是要抓住什么,断断续续地喊:“娘呀,我疼呀……” 他通体高烧,咳着血、上吐下泻,体内血小板和白细胞不断减少。在呻吟了三四天后,多个器官功能相继衰竭。 2010年6月11日,吴德政死了,留下一段儿子为其拍摄的挣扎呼叫的视频,和一大堆医学书。临死前,吴德政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蜱虫叮咬所致。 毒虫,在河南商城县出现。 伏山乡南冲村村主任杨富告诉记者,商城县是蜱虫重灾区,全县被咬的应有好几百人,已有多例死亡。 河南再发蜱虫病70人染病 有四名患者身亡 河南省卫生厅25日通报称,截至5月24日,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病例70例,死亡4例。 据通报,这些患者均从事田间或山林作业。病例全部发生在信阳市,其中商城县32例(死亡4例),发病年龄以40岁至80岁年龄组居多,死亡病例均在55岁以上。 通报称,依据既往年份疫情分析,该病发病高峰集中在5月份至9月份。2011年首发病例发生在3月31日,进入4月中旬后病例陆续出现。 目前,河南省卫生厅已将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下发各地,并派出省级疾控专家实地指导。信阳市政府也已专门部署该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地气候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群众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通过媒体宣传和印发传单的方式,教育群众劳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虫叮咬,如出现发热,应立即就诊,避免延误病情。[4] 山东 山东今年已有1人因蜱虫致死 5月20日,山东省卫生厅给予核实,并称有关蜱虫咬人病例的报道是我省既往资料。今年以来,山东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累计报告该病疑似病例5例,呈散发状态,死亡病例1例。 报道称,截至目前,山东已在济南、淄博、烟台、泰安、潍坊、威海、枣庄等地发现蜱虫叮咬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据介绍,被蜱虫叮咬可能会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去年山东省内就有死亡病例。本病多发生于4-10月份,患者以青壮年以上人群居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确定。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虫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虽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但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由于这种病侵犯的主要人群分布在农村,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比较高,而基层缺乏对该病的早期发现、甄别和诊断的能力,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山东要求各市充分认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害性和严重性,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明确职责,做好疫情监测、疫情调查处置和防控等各项工作。 青岛地区暂未发现病例 昨天,记者联系了青岛市立医院、青医附院、第八人民医院、中心医院的皮肤科,上述医院的医生表示,今年截止到目前,还没有接到蜱虫叮咬病例。随后,记者联系了青岛市卫生局疾控防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在网上看到了山东省卫生厅发出的通知,但是正式的文件还没有收到。 “并不是被蜱虫咬到就会致病甚至死亡,大家不必‘谈蜱色变’。”八医皮肤科主任王德旭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接诊一两例类似的病患。“虽然蜱虫吸血的时候没有疼痛感,但是咬伤之后也会有红肿和痒的症状。”王德旭告诉记者,去年他这里就有两例疑似蜱虫咬伤的病例。这两人都是爬山时被咬伤的,在擦了大约一周的药膏后,两人都康复出院了。 被蜱虫咬后千万别硬拔 王德旭告诉记者,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一旦发现蜱虫刺入皮肤开始吸血,一定不能硬拔。”王德旭说,因为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钩越拉越紧,口器里还有倒刺,硬拔的话容易将头和倒刺留在体内,那样再去医院取极为麻烦。市民可将伤口抹上一些乙醚和软膏,令蜱虫窒息而死。 蜱虫又叫八爪毒虫 蜱虫又叫八爪毒虫,平时比芝麻大一点,有八个爪。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毫米;吸饱血后涨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毫米。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5] ( g4 P+ [% ]3 L* C) Y) u9 O+ }
2011年6月,北京市回龙观龙泽苑西区居民发现,在小区内被虫子叮咬后瘙痒难忍。6月14日上午,昌平区疾控中心确认,龙泽苑西区出现蜱虫,目前已开始全面排查和消杀。 13日下午,昌平区疾控中心派人到龙泽苑西区取得了虫子样本。工作人员也对小区的绿化带、阴暗角落等地进行了检查。 进展:消杀持续到17日居民远离草丛 14日上午,昌平区疾控中心确认,龙泽苑西区内出现的虫子的确是蜱虫,并联合回龙观地区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开始对龙泽苑西区进行进一步检查,开始消杀工作,上午的消杀工作已经完成了90%。 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社区居民,消杀将持续到17日,居民尽量不要在蜱虫可能出现的草丛、树林等地坐卧停留,一旦被叮咬,应该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进行拔除。 说法:北京郊区县易现蜱虫 14日上午,市疾控中心表示尚未接到昌平区关于此事的正式上报。 不过,近两年,市疾控中心一直在做关于北京蜱虫活动的相关调查,并在蜱虫容易出现的郊区县通过抽样调查密切监测人群、猪等。 市疾控中心表示,一旦发现有相关病例,将立即采取相关预防处理措施。[6] 美国 美国每年报告600到800病例 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2006年我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根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9年8月,全国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92例,死亡3人。 2011全国最新统计 6月16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我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据介绍,在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 针对部分公众对感染该病的担心,相关专家介绍,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7] 编辑本段携带病毒及病症 携带病毒 在某些地区的蜱虫身上可能会携带一种 汉坦病毒, 此病毒的传染媒介可以是蚊媒、蜱媒、动物源性等.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3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 蜱虫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 (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virus,BCCN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Hill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 病症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后期往往出现心力衰竭、肺肿、自发性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多于发病后第6~9 天死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 所以重在于早期的发现! 以防止误判! 致死种类 蜱虫一般都是生长在树林或者长久腐烂的枯叶堆中,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见到蜱虫的出现,(但是并不能代表没有)我见过两类蜱虫:第一类是属于硬壳的蜱虫、第二类属于软壳的蜱虫、这两种蜱虫在体形方面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是有一点区别就很明显;就是在于硬壳蜱虫用来吸血的嘴比较大,而在吸满血后背壳是硬的,而不像另外的软体蜱虫它在吸血之前体积是很小的,即使给自己吸得圆滚滚的它的背后依然是软的,之前观察得知 硬壳蜱虫在吸血时容易钻到肉里面,而软壳蜱虫在吸满血后就会自动脱落,在人们没有发现之前可能会脱落到地上了。而硬壳的蜱虫它的体积又比软壳的小,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却超过了软壳蜱虫,硬壳蜱虫它在吸血的过程中是将整个头部都埋藏在肉里面,即使吸满了血它也不会自动脱落,人工去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有甚者将它(蜱虫)的身体一分为二、却依然取不掉钻进肉内的那一部分,所以软壳蜱虫应该是属于正常的,而硬壳蜱虫是最可怕的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血案的发生都源于这种硬壳蜱虫。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可以胡乱猜测是否是硬壳蜱虫携带寄生虫进入人体内部的呢?最后导致人体血小板减少下降,最终导致死亡。 ) k* f* }% ^6 Y' {4 _7 \$ U
灭蜱用药小窍门 某一种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 消灭畜体上的蜱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捕捉,另一种则是用化学药物灭蜱虫。发现蜱虫时应该将其拔掉,然后集中灭杀。拔的时候,还要蜱虫体与皮肤垂直,然后往上拔,以避免蜱假头断在皮肤内,引起炎症。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畜少、人力充足的前提下。 而用化学药物消灭蜱虫,常用的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脒基类杀虫剂等。可以根据季节和应用对象,选用喷涂、药浴等方式。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 近年来,已经开始采用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灭蜱虫。前者是采取辐射或者化学不育剂使雄性蜱虫失去生殖能力,使蜱虫种群能力不断衰减;后者是利用蜱虫的天敌来灭蜱。现在已经发现膜翅目跳小蜂科的一些寄生蜂,可以在一些若蜱体内产卵,成虫后才从若蜱体内逸出,寄生后不久若蜱就死了。还有猎蝽科的昆虫,也可导致蜱死亡。 & P# `8 p0 j& `4 N) d3 W
, C0 e# i, b$ P: E
: u+ y1 c, u/ d4 ^! R 致命的“感冒” 村民被蜱虫叮咬,起先高烧不退,随后血小板、白细胞锐减,最终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 看着父亲吴德政临终前的视频,吴玉涛泪流满面,他承包了商城县余集镇卫生院的一个门诊,他后悔,若早些将父亲送去信阳医治,或许还有救。 吴德政,从医50多年,退休后,跟老伴在山区村子里带孙子。6月1日,他发烧到38度,去儿子吴玉涛的诊所看病。吴玉涛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给父亲打了两天吊针。其间,他还在输液中加了点激素,以促进药效。事后才知道,这加速了病原体在体内的繁衍。 6月3日,吴德政已无法站立。 次日,家人将他抬到商城县人民医院,抽血检查,发现其血小板检测值已由正常的100到300个下降至25个,白细胞值由正常的4000到1万个降至1400个。 “医生说,这是被蜱虫咬了,是无形体病,很多人来治,住几天院就好了。”吴玉涛说,县医院继续给父亲挂吊针,高烧依然不退,上吐下泻更加严重。6月7日,吴德政转院到信阳154医院。 4天后,吴德政不治身亡。 吴玉涛被告知,要是父亲早点住院,一开始就打强力霉素和多西环素的话,“救回一条命没问题”。无形体病会导致病人血小板和白细胞锐减,免疫系统趋于崩溃,最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 蜱虫也在商城县鲇鱼山乡出现。 该乡平塘村村民鲍祥义,喜欢赤膊上山干活,被蜱虫叮咬。从5月13日鲍祥义肋部出现红包到最后死亡,只有9天时间。 5月22日,鲍祥义多个器官开始衰竭,血小板锐减使血液难以凝结,他手腕部被吊针刺破的血管,一直淌着血,必须有个人专门按压。 一天之内,他仅输氧就花了两千多元。当天,鲍祥义转院到信阳,还没被抬上手术台,就停止了呼吸。 7月3日凌晨,龚正成也告别人世。他是庙岗村村民,脚上被蜱虫叮咬。临死前一天,他牙关紧闭,水米难进。和鲍祥义一样,他腕部的“血直飙”。 到7月底,“毒虫咬死人”的事,已传遍商城县的十里八乡。 1 N$ s# L; K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