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 _1 h9 L. U6 U7 S% S1:民俗二字拆开而看,首先来自于民,来自于大众公认而不是强加的某些社会和生活习惯,边缘是模糊的,内核具体而又极具个体特殊化,一人一个理解,可不出圈儿。 + z2 g4 B+ f# V% B
钟敬文概论民俗学的特点时候说它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以口耳相传,以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传承扩布。
3 D1 a. @3 U# l4 E, o. `& z 所以试图定规某个模式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徒劳的。
- L$ C: B* `/ O3 i1 j; l 千人千面的模糊里包含着自己的那一份儿美好,束千归一成就某一民俗派别或民俗家的行为或者更具可笑性。 2 s( d/ ~( j4 Y' V9 O/ Z
这种可笑性在于以一叶遮尘世,以一己之见放大成社会某横、纵剖面,忽略自然纹理与活生生的叶脉自以为是的把民俗标本化。
2 N; Z4 r9 q2 N! O 从而出现筷子一千种使法,福 字一百种贴法 某节气够不着边儿的传说的穿凿附会。 % ^7 c# Q7 H( B5 o0 f3 { B+ h
, u' |7 [" ]. S% S5 ]; c2:如果说讲述是金受申等辈老先生所做的工作,记述是王世襄等辈老先生们所做的工作,历经那么多年打砸直起腰略微刚能喘口气的人们实际上更应该做的工作就是还原,尽可能的还原父辈祖辈们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而不是借着 还原 的风气树山头立门派创学说----那就成了找饭碗子一般的市侩——与民俗根本不搭边儿。 3 u" R; ?' V+ K* J/ R
现实是怎么样呢?假货云集,给原本不多裸露于地面上的真实又加盖了一层厚厚的垃圾——热闹、欢腾、无所不包、细品起来空无一物,五颜六色漂亮不易腐烂的塑料袋迎风飞舞成一派壮丽景观。
% `+ m3 I J( B4 {$ G / t( n" w- ]1 L4 e1 c" X
3:续承太重要了,学养的续承与文化的续承。民俗离了文化就会成了麸糠,没有学养甚至连怎么把粮食收到场里都做不对,更别说脱粒扬场了。
! p0 t c F& [$ Z 定义改开之后的民俗学家用相声里夸人的一句话可能就能概括:肚囊宽敞知道事儿多。
2 L# w/ w3 ?1 p% Y ——可那仅仅是口头艺术,离真正的文本形成和集束研究还有相当距离。
3 N8 `+ {9 _" f5 n. @/ E, n 棒子面 加 豆类 的各种组合吃法是老北京人的普罗吃食,之所以长久,在于就这个条件,在仅有的条件下搭成一个热量与蛋白质平衡的食物结构。民俗之于文化之间,民俗学家和大众社会之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 U7 q7 Q; p0 X; `7 D
; I+ o7 G" h0 b7 M
4:民俗可以理解为民间坊众衣食坐卧婚丧嫁娶,更深层面大概在那些人内心——表象之下深埋的喜怒哀乐悲恐惊。 ; Z w, h' k# r5 _ G1 w
3 \& [. U" D6 `- t
5:好东西传入中国之后大约都要经历一次变形再正名的过程,早些的比如把可口可乐放到大盆里拿水舀子擓着灌瓶子卖,近些的比如满大街的台球案子,民俗大概也不能例外。
w- E# g8 I& N3 Y/ W) E . D, B% M) v( L8 j( z
6:谢谢楼主的文字给我这些算不得什么的所谓“思考”,谢谢楼主的认真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