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坐落于著名的文津街上,毗邻北海公园,前身是清宣统两年(1910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21年正式开放,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1975年3月周恩来总理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位于文津街7号的北京图书馆老馆也随之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分馆。1997年,在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决定对历经风雨近七十年的分馆原有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和改造。同年7月1日,分馆全面闭馆。经三年加固维修,于2000年12月18日投入试运行,2001年1月1日正式重新开馆。2006年1月6日,国家图书馆分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随着著名学者、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为古籍馆揭牌,拥有164万册件普通古籍的国家图书馆分馆“实至名归”。
# ^$ l, T7 U6 Z) d" N" G$ d6 s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楼建筑建成于1931年,是当时条件较优越、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并因其在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享有盛誉,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 `# n- P; |5 X" V: b" S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秉承历史与传统,继续保持其古典韵味和独特风格,馆藏尤以古籍见长,并侧重于普通古籍之收藏、整理与研究,力求成为国家古籍书库和古籍使用、流通中心。在分馆现有200万册馆藏中,古籍达160多万册,形成了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古籍宝库,为学术界所瞩目。历代编修的新、旧地方志万余种,乃国内外之冠。历代家谱3000种,影响广播海内外。馆藏优势与特色使国家图书馆分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一以惯之的独特魅力。 3 b* x, p' Q5 f9 B+ R4 T
古籍馆历史沿革:
( @$ o: }! E P$ Q6 p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文化设施,兴办图书馆和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九月初九,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什刹海北岸广化寺。但直到清帝逊位之日,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 ; h' c- C7 ~3 m; _. x. Z
后来的京师图书馆移往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和中南海的居仁堂,但都因曲高和寡而应者寥寥,归根到底还是社会教育普及程度太差。直到1929年才发生变化。当时的教育部,将北平图书馆选址于北海之畔的皇家重地: " I# S* L& }7 v) B8 O8 W. t4 j
在元代,这里是兴圣宫,到明代更是提升为御用“玉熙宫”,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常来这里做醮供。到了清朝,这里一度成为御马监,为皇帝养马的御马场。民国初年成为陆军部管辖的军营和操场。
! @7 v- k' I/ @- T4 @+ o2 G 筹建:
; Z! ]2 Q2 ^* M7 y# B0 X 1926年,当时有美国背景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决定在此兴建图书馆,经向陆军部交款两万元之后,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基金会招标收到17份设计方案,经美国建筑学会评审,选中了德国工程师莫律兰(Molev)的方案,基金会遂聘请莫律兰为主持图书馆建设工程的建筑师,于1929年5月奠基(奠基石至今仍嵌在图书馆主楼的西侧台基上),1931年6月建成,所有花费皆来自当初退还的庚子赔款,主楼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建筑风格一脉相承。与东面的北海、南面的中南海建筑景观融合协调。正门是绿琉璃瓦顶三开间朱漆大门,主楼两层,呈“王”字形平面,前、中、后三座楼由中廊贯通,前楼绿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下设石砌基座月台,围护汉白玉云龙纹柱头栏板。建筑不仅外观华丽大气,内部设施更是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比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毫不逊色。 1 S+ l( W' s$ k& A
据在这里工作了40年的郭师傅介绍:“单是那中央大厅左右两侧下楼梯的卫生间,铺地的都是六角小瓷砖,还有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看得见外面的花玻璃,一水美国货,比当年北京饭店还讲究。” 4 D8 j' J q# F1 Z P% o
图书馆建成后,入藏的第一部大书就是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钦命编修的,主编是纪晓岚,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内容,所以名为“四库”,共36304册,近10亿字。这部大书没有印刷,只手抄了7部。入藏的这一部,原存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于1914年运来北京,而且全套书匣、书架都是乾隆年间的原配之物,保存完好。这套珍贵的文物现于国家图书馆新馆内保存。
% A* a2 \6 l8 I; q4 o 国图古籍馆建筑虽然只是70余年仿古建筑,却拥有来自300年历史的清代圆明园的古物。原来这座图书馆在建设期间,经当时的政府批准,曾到圆明园遗址废墟中去取用了一些建筑石料。在取用石料的过程中,工程人员运回了不少荒废在断壁残垣间的尚属完好的艺术构件。也有人说自1911年清朝倒台之后,圆明园不再有专人看管,民国权贵纷纷盗取圆明园遗物以为己用。当时作为“国立”的北平图书馆,运走一些圆明园的古物来装饰庭院。但无论那种说法,可以说是在客观上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圆明园却彻底毁了)
% \4 z+ t+ c9 d) X( C8 K- Q8 E F 现在大门前摆放的一对石狮,就是取自圆明园长春园东门口。庭院中矗立的那对高大精美的华表,也是取自圆明园安佑宫宫门。主楼基座正中的石阶及浮雕五龙阶心石,原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台阶。主楼门口摆放的一对石雕小白象和一对铜铸仙鹤,也是从圆明园运来的。在庭院东侧草地上,还有一座清代皇家园林特有的昆仑石,汉白玉雕刻,上圆下方,象征着神话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仑仙山。昆仑石两面都刻有乾隆御笔题诗,下配海水江崖纹底座。据说这种昆仑石在全北京只有7座,这一座取自圆明园的福海。现在这些遗物都完好的保存在古籍馆的庭院内,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9 n- ^0 O2 \: V3 K1 B8 F% U5 L
" H: l: G1 D y! g9 o
主楼@一对石狮子 . `* w+ K. B: I: I4 h
7 n- F2 f2 c: h" V
5 y1 t6 Q- T2 L3 \: P- h/ O从内看大门
, e8 k- T. z; Y$ l1 { 3 J3 i7 ~. v9 F" r& @4 @* b) B6 M3 d
# ?; @. S5 M, B. ?; x% x8 T
主楼&华表 2 ` [2 |* K8 f B9 l
3 ^ m5 r1 b0 v- d+ ]0 I
乾隆御笔 昆仑石
# n6 b8 _; l. n* H% @" l . p. \) I* M& s
假山石 ; K9 q. b% A- \ P2 j0 f
7 i7 O/ y5 M; ?( k! X5 @2 o
圆明园石碑1
1 m. R1 _. c% ?) V' | 1 {6 c! O! r& A; w" [
圆明园石碑2 2 A6 P5 {6 X/ ]: o$ \8 o6 ?0 |
' S, ?3 g' y' i( V4 D"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