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blog.sina.com.cn/u/2138144762[/URL] 据考古证实,现存的老北京中轴线是当年建造元大都时确定的,明朝将城南移,但中轴线方向未变,清朝沿用明朝,中轴线也未改变,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学者夔中羽经研究考察认为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指向元上都,笔者认为这是巧合。元大都和上都之间隔着军都山相距270公里,站在元大都这里看不到元上都那里,当时无法确认元大都中轴线是否指向元上都。所以没有现实意义。 历史上都城规划都十分注重建筑与大自然山川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如城市中轴线指向天然山峰、山阙或山谷等(站在城市中轴线建筑物上是可以看到的)。有的古都中轴线与地球子午线重合,有的与子午线偏离,如隋唐东都洛阳城南对龙门伊阙、北对邙山翠云峰,明南京城故宫中轴线北指紫金山的富贵山、南对秦淮河,都因所指向的对应物,侧重表达帝都整体气势需要,偏离子午线也未尝不可。北京是个不缺山的城市,西倚西山(太行山余脉)背靠北山(燕山余脉军都山)。北京中轴线也偏离子午线,但未见资料说明指向某山。据于德源著《北京历代城坊、宫殿、苑圃》谈到设计并监筑建设元上都和大都的刘秉忠首先提出建设大都的指导方针:“盖地理,山有形势,水有源泉,山则为根本,水则为血脉,自古建邦立国,先去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笔者认为北京中轴线可能和某山相对。2011年4月某日,站在景山万春亭顺着鼓楼、钟楼北望确定中轴线延长到北山的位置,但由于空气能见度和高楼的遮挡看不到北山的全貌。某日,到中轴线延长线的仰山上看北山,昌平以东离北京最近的北山山形看得最真切。这道山呈现出天然峰阙分列东西,俩峰阙之间正中是中轴线指向的一座山——元宝山,就像古代宫殿的双阙护卫一样其位置尤显重要、尊贵。山势整体给人以博大、对称、中正、端庄、威严、不偏不倚、气势完美、尊贵无比的感觉,令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造化(见图1、2)。想到元大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格局与天然山势和谐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完美体现了古人对于都城以山为背景“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意境。因此有理由相信刘秉忠正是以元宝山为基准点来确定元大都中轴线的,也就是说元宝山是元大都风水上的靠山(主山)。为了近距离看一看元宝山,5月6日笔者决定对元宝山进行考察便来到了昌平区兴寿镇元宝山的所在地,据当地人说此山叫元宝山,因形似元宝而得名。笔者见此山山体坚实而中正却看不出它像元宝的形状,可能因它的尊贵地位是元朝的风水宝地而得名(见图3) 元上都和元大都都是刘秉忠设计规划的,元上都中轴线与子午线重合,元大都中轴线不与子午线重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元大都宫城中轴线也是全城中轴线,以元宝山为基准点的子午线穿过太液池(今北海、中海)西岸,也就是元西内兴圣宫、隆福宫这一带,可是南面的金代双塔庆寿寺、金中都东城墙以内恰在这条子午线线上,如在这条线上确定中轴线(见图4),那么由于金中都的阻挡,元大都国门(丽正门)以南的御道不能伸展、阻扼了国门通道,只能避让金中都城(因为当时金中都并没有废弃,元大都建成后金中都被称为南城、旧城),将中轴线规划在积水潭、太液池东岸,以山树自然物(北对元宝山南对“独树将军”)为基准点确定大内中轴线。据元末人熊梦祥的《析津志》(《析津志》散失后,作为片段保存在乾隆年间编撰的《日下旧文闻考》里)记载:“世皇帝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还有一断史料据说在建元大都南城墙时正好跨过双塔庆寿寺。庆寿寺是金朝古寺,后来增建了两座砖塔,因此俗称双塔庆寿寺。刘秉忠请示忽必烈,要不要拆除双塔庆寿寺?忽必烈回答:让城墙退出三十步,环绕着古寺拐一个弯子。皇帝的国都,理应建造得规矩完美,但是忽必烈认为,可以为了保留古寺让城墙拐一个弯子。可见忽必烈为了便于统治很会拢络民心,因此当时建元大都并不拆掉金代双塔庆寿寺和金中都至使大都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可以理解的。
4 ^2 `( ~ Z( d9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5 10:24: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