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的圈门过街楼
- k$ _0 z: K% E) W
. f: C/ y' U6 O: n& u% r 目前能看到的最真实的记录是在1920年,美国学者约翰杜威到门头沟旅游, . g; b7 Z$ u. j; U, |$ ]
路过这里拍摄了几张圈门过街楼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能看到民国年间圈门过街
& f) X& w2 D2 {! b* d楼真实的样子,还能从中判读出些和常规记载所不同的东西。这批照片后来保存
s3 J8 b3 u& F1 j" I) [: g到了美国南伊力诺依大学图书馆;感谢网站的慷慨,公开了这些照片,遗憾的是 1 \; ^) Q+ N+ n! ?- ^
公开的同时加上了巨大的水印,有些不尽人意。
$ ?* e- n2 Q, g1 A 民国时期的过街楼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 \. r4 [5 w9 }' ]% n6 x* y
/ a) U' Z3 {: G" J, l% i3 |1.民国照片中的过街楼也不完整,已经被拆改了,这和文物志记载中是50年代进行的
3 x6 y; T# J/ Y( ~& } T 拆改有些冲突。
! o6 n( y3 Z) f( O1 M, o2. 可以看到北侧卷拱完好,中部卷拱完好,而南部卷拱已经被拆,改成了一条宽敞的
' V. `. o# v0 Y" H! M: v 马路,卷拱上部改作了木桥相连,保持了南北的交通,看到这部分,猛然感到很滑
8 U0 A6 u' r$ C 稽,北侧卷拱的命运和90年前的南侧卷拱何等相似。
) i/ X/ Z+ B5 u" @) V$ F* F 3. 民国照片并不能看到过街楼的全貌,但是,可以看到90%以上的内容,从中无从看 ! k, F* h! B% R; u7 j
出这里有四个卷拱;并且从古代的规制来看,没有特殊情况,卷拱是不会建成双数的。
% v2 d; n9 |. u7 g o" N 所以怀疑当年这里就只有三个卷拱。 并且从古代寺庙建筑的习惯,都是对称修建殿宇 0 l6 Q. e/ V3 K- A4 ?3 X/ B+ O+ d
的,不会在一个正殿一侧只建一侧的偏殿;所以怀疑南侧也会有一座偏殿,和北侧对
9 ~$ M4 Q, e6 \0 {' h' o$ t1 l 应,同时也印证了这里还是只有三个卷拱。
, S5 |5 t! p8 q Z6 q 4.另一张照片从西侧东望过街楼的照片可以看到;北侧卷拱外有卷拱石的,不是只有砖拱; 怀疑其他卷拱也是如此,但今天残留的部分,职能看到砖拱,怀疑这里被破坏过,或这在 后来的维修时改动过这部分。
. P' p, [1 N' A$ P8 H. H 5.东望过街楼的照片还能看到,中部卷拱上,寺庙正殿后侧,相当于栏杆的矮墙部分有一
1 `# W8 D& m% v 块圆形的突起正中有一个字,可惜照片拍的模糊,看不清出,疑似是个“福”字,从古代
, H' N* M8 L# U 建筑的习惯,这种布局一定是对称分布,所以另一侧应该有同样的部分和另外一个字。可惜 ' }( ~7 v! n, B8 H) u) y2 s
照片看南侧在1920年已经拆除,无缘看到了。从照片上看字的体量不小。
% u2 p) b2 o/ {7 b* f8 Q 6. 关于过街楼上面的寺庙,碑刻虽有记载但殿宇如何分布安排却没有说明;尝试分析一下 9 c8 b- [. B, f1 w% f3 Z# L. n; X
正殿作为朝向正东向的寺庙大殿,并且大殿带单开间卷棚小抱厦,实在很有明代的关帝庙的
! ^& X) z) B# p0 @* q( {) C; n1 g$ w 特征;如西四双关帝庙,沙河关帝庙,都是如此。关帝作为武神和财神的化身,身居正殿也
) {' ?8 Q8 M' U! N 不为过;毕竟建立庙宇的都是经营煤矿的。从这点考虑而北侧殿宇更适合供奉文昌帝;可以
/ O# w1 k/ r5 Z 作为一些富庶的矿主信奉财神以外,也希望有后代向有地位的官宦方面发展。想象如果南侧 / x) A% B5 O: g5 {" X
存在殿宇的话,那供奉药王也是合理的。除去远大理想不希望生病,也是最现实的追求。 $ Q2 J* x$ s8 p& p( q; x
反之,如说关帝和文昌帝同时供奉在一座大殿里似乎不太可能,似乎没看到这种文神武神 4 i2 t/ V5 p5 b$ a: f: E
共处一殿的规制。 ( n* P# `( ]2 e
% z, F) V* R1 t/ Y4 @8 p3 O7. 老照片中过街楼南侧卷洞之下的新修道路,很宽敞,让人想到了现代的高速公路,想必是当时 `( t, p, `" Q- y) C ]
为了煤炭能快速运出门头沟的新举措,不知道是否全线贯通,因为东望过街楼照片中还能看到 : x+ I; S0 b8 Y; o
北侧圈洞下,还有毛驴通过,怀疑拍照时新路还没有通车。这条路到了南侧圈洞附近,不知什
; I+ s& y* \& p- T2 R: D9 n1 K 么原因,做成了一断坡路并且地势还很高,可能还是有防洪的考虑。道路两侧还并砌了护坡石,
" N) e" X: m6 w* j" p7 L 并有栏杆装的矮墙,工艺应该很好的。而如今南侧卷洞东西方向大量的民宅都是建在这些民国 ; o, P( [1 G8 E$ w( w9 H- Z
道路地基之修建上的,可以想象地势高,又平整,确实是建房的好地方。民国这条新路的建成 0 d" \/ S. e& g: Y
应该是圈门过街楼的破坏之始,新路大量填埋了原有河道,把当年宽敞的大沟变的窄了1/3。 # B6 E1 i7 j2 k" _( @, z# t3 C$ D
地貌变化加上过街楼建筑本身的拆改,从此圈门过街楼的地标性建筑的地位不再了。
! G8 F0 D' `% ~- y. ^6 s
/ L# T4 p; p/ G% D$ m[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9 9:57:4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