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4|回复: 10

[原创] 我与海军的渊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15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汉我今年61岁,一辈子没当过兵,自然也就没当过海军。虽然与海军无缘,但是与海军有着很深的渊源。

( r! g. g7 f& J6 L

一、在北京业余航海学校的日子

+ I; J" w9 l) c1 G l

+ v% q. M# `, ]; w' I; s, v

“文革”前,我在北京69中上学。1964年我14岁,经个人报名、学校推荐,全校包括我只有三位同学被录取,参加了为时两年的北京业余航海学校(以下称海校)的学习和训练。记得当时录取的条件也是很高的:学习成绩好、无劣迹、身体健康等等。海校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后海北岸,与卫生部、宋庆龄住宅、北京第二聋哑学校为邻。海校是一个大四合院,校长和专业教员皆为海军现役军官(据说来自海军司令部机关),记得校长的军衔为上校,一般教员既有校官也有尉官。专业分为航海、机电、帆缆、枪炮、观通(观察通信)等。我学的是观通,其专业有电讯、灯光、挂旗、旗语等手段。每逢春、夏、秋季的星期日(那时无双休日)中午即离开位于菜市口附近的家,和两位同学一起乘公共汽车到新街口,然后步行穿过新街口东街、后海西沿,即可到达海校。

& d/ h' d" a& u% V

海校的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海军常识)和专业训练两大块儿。理论教学无非是海军的基本常识:世界海军历史、中国海军现状和战例(当然,都是正面的东西,且不能泄密)、海军兵种知识、本专业知识等等。说了半天,海校乃“业余”性质,毕竟不是培养海军专业人才,因此当时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只是肤浅和表面的东西。

7 A+ ^6 @* Y7 w2 T3 U6 q! O4 F

专业训练这块儿,掌握游泳技术是必须的!当年的什刹海地区树绿水清,周边多为机关大院、首长驻地,环境静谧优雅。哪像现在,已经成了世界闻名的酒吧一条街,整个一个灯红酒绿、熙熙攘攘!

' n& u+ ~6 n3 `7 g$ g, P6 L6 U

我和学员们一起游泳,一起划舢板 -- 这是全世界海军水兵的必修课!游泳就不说了。现在回忆起来,划舢板可是又苦、又累的训练啊!一条舢板上有一位舵手兼口令指挥,“一二、一二......”,哥几个(这里顺便说一下,海校无女学员)听着舵手的指挥,推、回,推、回,反复操桨,在后海的湖面上来回折返。虽然非常劳累,甚至手上磨了茧子,但真是其乐无穷!

% F, o& L0 R% X, H: l3 G

专业训练除了游泳和划舢板,就是在教室和院子里学习。除了“嘀嘀嗒嗒”的电讯和“啪啪啪啪”的灯光学习,就是在院子里练手旗通讯了。随着教员“A、B、C、D(汉语拼音:啊、啵、呲、得)......”的口令,我们手臂持旗语“右下、右中、右上......”的摆动,完成一组通讯语言。您想想,当时几十名学员齐刷刷的摆动旗语,那情景是多么的壮观啊!

$ x" F) @: \! g$ }5 |+ a

经过两年的学习,到1965年秋,我们这批学员结业。记得结业前的考试,有一项是旗语。教员打出旗语,学员记录。至今46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其内容是:“今晚各舰禁止灯光外露”。

& v9 Q9 M4 T f9 l% P$ K

3 |; X% r: ^1 q U' I& O) t/ b7 E

二、我们的“军训”部队是海军

; t* L: i: S' v; [+ B2 p

1966年、1967年相交之际,针对全国形势一片混乱的局面,毛泽东发出了全军“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的指示。那时候,全国大中城市的大学和中学都有解放军三军部队执行“军训”任务,来我们学校“军训”的是海军部队,其中干部具体执行“军训”任务,几位为数不多的士兵干些炊事和通讯等任务。当年中国海军军服是世界上唯一无军衔、无水兵服,其与陆军和空军均是解放式军服,红领章、红五角星帽徽(美其名曰“全军上下一片红”),官兵皆戴解放式软帽,其中陆军军服为全绿色、空军为上绿下蓝、海军为全灰色。

: q0 u2 S% ~* c+ C+ B$ H! l8 D

接触时间长了,知道这些“海军叔叔”来自旅顺基地的猎潜艇部队。他们向我们讲述猎潜艇的任务和威力,讲述我人民海军的光辉战斗历程。他们向我们讲述“文革”和“复课闹革命”的“伟大意义”......。

9 K6 M! k, Z' i6 u

这些“海军叔叔”在我们学校大约待了半年多就“撤”了,而且没有任何征兆!他们头一天还和我们一起交流、一起打球,第二天我们到学校上学,发现这些海军叔叔都无影无踪了!-- 这就是我们的军人啊!-- 听命令、不违纪、不扰民!


$ n% X' G, Z! e8 g+ @% V$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5 12:56:5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0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我在北京六中读高中,我们班有好几位同学成为业余海校的学员。不知怎么录取的,没有声张,也不见报名,周围的好几个同学到时就离开学校参加活动去了。

9 n: N$ O$ W) H" y8 {

    我们的这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炮班,班长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杜恒昌,1967年他自愿下乡到内蒙古锡林浩特盟,后来成为内蒙古建设兵团的一位连队副指导员,在1972年那次草原大火中为救护战友牺牲。那次大火夺去我们69位兵团战士的宝贵生命。

|% C/ i; c) M' z

    我也是个海军迷,对于同学们的训练充满好奇。1965年“8.6”海战击沉蒋军美制两艘军舰的事迹不久海军就向他们作了传达,那时我就知道了海军装备了保密的新型“高速炮艇”——护卫艇。

@4 ]5 G/ l3 M; e) H$ N* [4 c

    我还到过业余海校那里看同学们的操炮训练呢。

& z( k0 p7 Q$ \* [/ I" ^2 f$ Y/ k

    文革以后这所北京唯一的“海校”解散了。现在那里建起了“望海楼”,是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场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二位关注!

u' t. i9 b4 w0 u H2 L# b. L) \

海校学习乃业余性质,学的东西浮皮潦草。

6 U0 X, s* T, u

另,第二年就是“文革”,学校混了几年奔山西插队。

0 X4 t8 b- L: D9 [' v5 K

与海军无缘啊!

发表于 2011-5-15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Z. r4 t! h- L, G: C- a0 |$ W7 K$ h

               兄弟,我再给你说两句。60年代那阵儿,学什么都不要钱。不象现在的小孩,学点什么都要钱。59-62年我上初中,宣武区少年宫一到寒暑假就组织各种学习班。有舞蹈,唱歌,绘画,航模,跳伞,舢板。等等。我都到北京跳伞塔练过跳伞。到陶然亭练过舢板。因为付不下苦,就没去了。那时后也真不错。

# `, N/ @$ p8 ]# M9 f&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5 22:28:5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15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后来的“文革”,您可能成为海军军官了。

发表于 2011-5-15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您为什么没有参军?
发表于 2011-5-17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爸,我爸当年考上的可是海军的一个学院,结果上了一年学校就合并到一个煤炭学院。

b8 Z8 r! O# f9 |

然后他就在煤炭系统混了一辈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杏花村在2011-5-17 22:35:00的发言:
/ k0 z1 O+ B$ A9 e

我爸,我爸当年考上的可是海军的一个学院,结果上了一年学校就合并到一个煤炭学院。

2 E; K1 G" O2 O

然后他就在煤炭系统混了一辈子。

6 ^! p7 [ p, N$ f1 A2 M7 b+ C

否则令尊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海军离休老干部了!离休费七八千元、看病百分之百报销。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垦牛在2011-5-16 7:43:00的发言:
) W- O% ^8 k9 I$ z5 t0 N

    那时我在北京六中读高中,我们班有好几位同学成为业余海校的学员。不知怎么录取的,没有声张,也不见报名,周围的好几个同学到时就离开学校参加活动去了。

3 I( j0 o' q4 |. e$ s

    我们的这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炮班,班长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杜恒昌,1967年他自愿下乡到内蒙古锡林浩特盟,后来成为内蒙古建设兵团的一位连队副指导员,在1972年那次草原大火中为救护战友牺牲。那次大火夺去我们69位兵团战士的宝贵生命。

- B1 s! H6 g! |9 n) P

    我也是个海军迷,对于同学们的训练充满好奇。1965年“8.6”海战击沉蒋军美制两艘军舰的事迹不久海军就向他们作了传达,那时我就知道了海军装备了保密的新型“高速炮艇”——护卫艇。

% V8 E7 I- X2 Z( B( q! N; I

    我还到过业余海校那里看同学们的操炮训练呢。

( t2 B; T7 U/ J" s6 C. y+ C

    文革以后这所北京唯一的“海校”解散了。现在那里建起了“望海楼”,是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场所了。

8 h5 g0 y3 v5 |) A5 _+ [: u$ M

现在谁也不可能把一个大四合院当做孩子的免费乐园。那个年代永远不复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范思悦在2011-5-15 22:18:00的发言:
7 [. _/ V; B9 d$ r) w: c3 g- R

 

6 b2 P% {! ~0 b$ O4 c

               兄弟,我再给你说两句。60年代那阵儿,学什么都不要钱。不象现在的小孩,学点什么都要钱。59-62年我上初中,宣武区少年宫一到寒暑假就组织各种学习班。有舞蹈,唱歌,绘画,航模,跳伞,舢板。等等。我都到北京跳伞塔练过跳伞。到陶然亭练过舢板。因为付不下苦,就没去了。那时后也真不错。

& e. k) r7 v8 O, {7 z# c9 M1 I. W0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5 22:28:53编辑过]
, g+ J- v6 ^5 b; G1 k: ^

范姐说的没错!现在培养孩子(无论是业内学习还是业余活动),不花钱是万万不能的!

发表于 2011-5-28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退休,肯定是退休,解放后参加工作的都是退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16:22 , Processed in 1.18342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